王 建 陳德成
(河南科技大學林業職業學院 河南 洛陽 471002)
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和人們日益增長的旅游消費需求,極大地促進了旅游職業教育的興起和快速發展。 客觀地說,旅游職業教育培養了一大批旅游專門人才,對我國旅游產業的繁榮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目前旅游職業教育無論是在辦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質量,還是在人才培養、市場定位上,都有與經濟結構調整和旅游業的快速發展不相適應的地方,與社會對旅游人才的需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我們去認真思索和實踐。
旅游職業教育的目標必須瞄準市場,滿足旅游業實際發展的需要,提供應用型人才。 但由于缺乏對職業人才培養目標的深刻認識,導致教學模式與行業對人才的需要出現嚴重脫節,培養的學生很難適應職業崗位的要求,有的學校在教學上傳統教學方法占有相當的比重,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高技能旅游專門人才的培養,學生入校后感到無所適從,畢業時感到沒有學到東西,與市場發展不對接[1]。 同時,在一些院校,旅游專業受重視程度不足,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旅游職業教育的發展。 不少院校開展旅游職業教育,更多的是注重生存因素,很少考慮發展的因素,為旅游行業培養什么類型的人才目標不明確,以致過分強調學科理論的系統性,忽視了學生綜合能力、整體素質的培養[2]。
大多數旅游專業教學仍以課堂教學為主,其課程體系仍沿襲本科院校的學術研究型教學模式,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與企業實際需要相脫節,沒有突出職業性和實踐性,課程體系仍然是“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的分段式模式,教學計劃缺乏實踐性內容或實踐環節難以達到預期目的[2]。
目前旅游專業教師學歷層次較高,但“雙師型”師資缺乏。 目前,旅游職業學校旅游專業的師資力量,一部分是從相關專業轉過來的,一部分是高校相關專業畢業生,高學歷者較多,但大多重理論而輕實踐,很少能做到理論與實踐兼備;部分老師來源于工作一線,多年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對行業實際有著切身的認識和準確的把握,但這類教師掌握的知識卻往往不夠系統[2]。 而旅游專業是一種以職業導向為主的專業教育,其培養目標是適合旅游產業需要的高素質的勞動者和高技能復合型人才,而現有師資狀況不利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和旅游職業教育的開展。
目前, 我國旅游職業學校多數還沒能夠建立起長期的、穩定的適合學生實踐的校外實習基地。 校內實訓基地雖然在很多旅游院系中設立,但由于缺少足夠的重視或資金短缺等原因,導致實驗室建設滯后,面積不足,設施設備短缺、老化或陳舊,無法完全滿足教學需要。 相當一部分院校幾乎沒有實踐課程或實訓基地,或僅僅將畢業實習作為實踐課,沒有把實踐教學有機地貫穿于專業課程的教學之中,這直接影響了旅游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2]。 學生在這樣的實訓環境下,很難適應未來的工作崗位和工作環境。
工學結合和校企合作是新形勢下旅游職業學校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環節和抓手,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這種合作方式,可以使學生在校所學的理論知識通過實踐得到鞏固和加強,縮短畢業生進入社會的適應期,使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培養能力,提高素質[2]。 但多數學校還未形成完善的體制,包括組織管理、時間安排、合作途徑、監督檢查等多個環節還有待加強。
旅游業從業人員除要具有主動的服務意識、良好的文化修養,靈活的應變能力以及嫻熟的服務技能外,還要具備人際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以及應對挫折及壓力的能力。 但在目前旅游專業教學中,這方面的內容較少,在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重專業知識學習,輕思想道德教育,造成部分學生養成了自由散漫的、紀律觀念不強的不良習慣,很難適應及滿足旅游行業的標準化、制度化管理的需要。
依據旅游發展對人才的要求,培養旅游復合型人才已成為當務之急。 首先,學校要轉變觀念,瞄準市場,強化專業素質的培養,同時把素質教育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使專業教育與素質教育相融合,注重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全面發展。 其次,改革教學模式,逐步建立起富有時代特征和職業特色的復合型旅游人才培養模式。 再者,學校在進行理論和實踐教學的同時還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幫助學生學會分析自己的條件,確立職業目標,制定發展規劃,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素質,提高就業競爭力,逐步實現職業理想。
旅游職業教育要培養現代化、 國際化的高素質旅游人才,必須構建與國際旅游發展以及國際教育發展方式相適應的現代教學體系,其核心就是抓好課程建設。 首先要建立理論與實踐并重的課程體系,設置就業導向型課程。 專業課程設置方面可根據旅游行業特點調整課程結構,加快開發現代旅游產業的相關專業課程,突出職業技能。 學校可組織研究力量深入基層,走訪旅游企業,了解其需求結構和用人要求,有的放矢地調整專業課程的設置。 同時不斷開發實用教材,可以校校合作和校企合作為基礎組織開發校本教材,結合就業崗位需求,注重實踐技能的培養,滿足行業崗位的知識能力要求[3]。
基于職業教育的實用性和旅游專業的特殊性,要深化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達到理論教學“新穎”、實踐教學“實用”的效果。 課堂上鼓勵教師以新的教學模式代替傳統、注入式教學方法。 通過案例分析式、討論式、活動式等多元化教學方法,對旅游業的某些問題以研究的角度討論,引導學生以積極思維代替被動接受,激發學生專業興趣,樹立學生競爭意識,提高學生語言表達、邏輯思維等實際應用能力。 對應用性較強的課程諸如導游、 旅行社業務、 餐飲服務與管理、前廳、客房服務與管理等,以實習基地(實訓室)為現場課堂,從傳統的理論傳授過渡到了現場互動教學。 大力開展第二課堂的活動,學生大量參與旅游業市場調查、旅游服務志愿者、兼職導游、導游風采技能大賽、酒店服務技能大賽、講演比賽、本地旅游推銷周等實踐活動。 同時建立配套的實踐教學質量監控機制,保證這一實踐教學模式的有效實施。
在旅游職業教育中,要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就必須提高從教人員的資格標準,既以提高學歷層次和優化職稱結構為重點,又著力于具有行業實踐經驗和“雙師型”教師的引進和培養。 應加強教師專業素養,強化教師職業教育理論學習;拓寬師資來源,聘請行業內優秀旅游人才、職業經理人擔任實踐教學的輔導老師或授課;重視教師的實踐能力,要求教師具有旅游企業的實踐或任職經歷,有計劃地安排教師到優秀旅游企業對口崗位進行掛職;定期對教師進行旅游業務能力培訓,提高師資隊伍的教學實踐水平;聘請高校旅游專家、教授來校開展教學研討活動,促進教師與時代接軌,站在學科領域的前沿,把握學科發展的方向[3]。
校內實訓實驗室和校外實習基地是開展旅游專業實踐教學和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場所,作為旅游院校可以適當引進合作企業,完善實驗實訓條件,突出校內實訓基地的教育教學實訓功能、社會培訓功能、職業資格鑒定功能、專業技能比賽功能和科研創新功能,打造仿真教學環境(比如三維仿真導游模擬實訓室、旅行社、模擬客房、模擬前廳、模擬酒吧、模擬中西餐廳等)[4]。
工學結合培養模式是以職業為導向,充分利用校內外教育資源,讓學生完成學校學業的同時,以“職業人”身份在校外參加與所學專業相關的服務實踐。 讓學生一邊在企業中實踐,一邊在學校的課堂里學習。 這種教學模式旨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滿足用人單位的崗位需求。 實施“訂單式”培養是工學結合的延續和發展,學校要與企業結成戰略伙伴,實行人才共育,企業提出人才規格,學校負責定向培養,雙方共同協商,制定具體、細化的教學計劃, 同時旅游企業直接參與課程開發、課程設置,使教與學有的放矢[3]。 有了明確的崗位和與之相適應的具體職業要求, 就可以據此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打通人才培養的快速路。
旅游職業教育課程設置和教學改革是一項長期系統工程,是需要長期深入研究和實踐的課題,需要學校、企業和社會共同參與,不斷探索、調整和完善,以培養出旅游業需要的高素質的旅游人才,培養出真正意義上適應現代旅游業快速發展的復合型人才。
[1]周慧玲.機遇與挑戰:論旅游職業教育的發展[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5(12).
[2]馬繼明.中國旅游職業教育發展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成人教育,2011(15).
[3]彭萍.旅游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初探[J].湖北職教,2008(7).
[4]李玲,陳國生.旅游高等職業教育實踐教學改革研究[J].職業時空,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