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翼
(鄭州水利學校 河南 鄭州 450008)
水資源是基礎性的自然資源和戰略性的經濟資源,是生態與環境的控制性要素。 但是,我國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水土資源和生產力布局不相匹配,同時還存在著水資源開發利用方式粗放、用水效率偏低、水體污染嚴重等問題。 全國很多河流和不少城市的水體已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且逐年加重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飲用水安全問題非常突出。 另外,由于歷史和地理位置的原因,我國還有很多農村喝不上干凈的水, 造成水質性缺水和水源性缺水并存的局面, 嚴重影響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近幾年來的水體污染事件已經廣泛的受到人們的強烈關注,更多的是引起了人們的“恐慌”,水體污染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人民的生命安全,制約著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現對我國水污染防治問題的分析如下:
水資源保護是一項綜合性很強、 牽涉面很廣的工作,水資源以流域為單元, 但流域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牽涉多部門、多地方,水資源保護管理需要水質水量信息、污染源信息、排污口信息、社會經濟信息、水文信息、河道信息等等,而這些信息分屬不同的部門。 由于計算機、電子網絡的廣泛應用,當代社會步入信息時代是大勢所趨,各部門、各行業紛紛建立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統, 在水資源保護方面也應利用這種優勢,逐步建立管理信息系統,以提高信息資源的利用率和管理效率。 但如何建立管理信息系統則應結合水資源的流域特征,當前水文、水質、防洪都建立了以流域為單元的網絡中心,只要明確其他信息資源的歸集原則,以流域為單元,建立全國、流域、地方三級水資源保護管理信息系統是較理想的方式。 利用法律來規范信息系統的建立也必將是大勢所趨。
取水許可制度是為了保護和管理水資源,要求從地表或地下取水的單位和個人,應依法提出取水申請,并經水行政部門的批準后, 按規定的方式和范圍進行取水的法律制度。實行這項制度, 是國家加強對水資源管理的一項重要措施,是貫徹節約用水原則的有效辦法,也是協調水資源供求關系相對平衡和實行水資源永續利用的可靠保證。 自1996 年全國開展取水許可年審工作以來,取水許可已成為一項常規工作,1998 年起全國各地相繼進入取水許可換證期, 又對取水的許可水量進行了重新核定,同時,對超計劃用水加強了依法處罰的力度,普遍開展了水資源現狀及開發利用情況的調查分析,全面開展了供水用水統計及水資源年報工作;積極推進取水用水計量和水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全面開展了用水定額編制等促進計劃用水、節約用水方面的工作。
取水許可制度實施工作盡管取得顯著成效,但在實踐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 例如取水許可統一管理體制尚未完全理順,有重復發證的現象;取水許可審批水量,尤其是對審批重大工程取水量,方法和程序要求顯得過于簡單,科學性有待提高;取水許可總量控制有待研究加強;計劃用水和節約用水有待大力推進;取水許可工作不夠寬,未能對取水用水全面進行權屬管理;以及監督制度有待完善,管理機制有待健全等。 總的來說實施取水許可制度是為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服務的,在水利部貫徹落實中央新時期的治水方針中提出“從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從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轉變,通過水資源的優化配置,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持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治水新思想。
入河排污口是工業、 生活等點源污染水體的最后通道,直接入河排污口分企業單一工業廢水排污口、市政部門下水道、污水處理廠排放口等類型、市政部門下水道又分單一城市生活污水排放口和工業生活混合排放口兩種類型。 目前,不論是淮河全流域行的污染,還是長江岸邊污染帶,都與直接入河排污口有直接的關系。
直接入河排污口是工業、 生活污廢水與水體的連接點,其對水資源的影響,與排放點、排放方式、排放量和水體的納污能力都有關系,如果將入河排污口排放量控制在水體納污量之內, 一般不會對水功能造成嚴重影響,在有些情況下同樣的排污量,改變排放地點或排放方式也不會對水功能造成嚴重影響。
水體納污能力與水體使用功能、水量條件和排污口排放方式有直接的關系,如果這些條件固定下來,水體納污能力就基本確定。 排污口的監督管理就是將排污口排放點、排放方式和水功能區結合起來,目的是控制一定的排放方式和排放量,使排污不至于影響水功能、保護水資源、保證水的有效利用。
我國的水污染防治法應明確、具體的規定加強對公眾的參與,鼓勵公眾更多地參與到環境治理和管理中來,促進水環境保護目標的快速實現。 同時應提高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加強宣傳、教育和培訓,從自身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在全社會樹立水資源與水環境的憂患意識,努力推行環保治污的政務信息公開化,讓廣大群眾都來關注了解水污染防治工作,參與水污染防治工作,從而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保護飲水環境的安全。
節約用水,是通過采取行政、法律、經濟、技術和宣傳教育等綜合手段,應用必要的、現實可行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依靠科技進步和體制創新,提高用水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減少用水過程中不必要的損失和浪費,提高單方水的生產力。 通過水資源的合理使用、高效使用,從而達到既減少水資源的消耗,又減少廢污水的排放量。 節水不僅可以增效減污,而且節水本身就是一種開源措施。
由于人口基數大,水資源可利用量少;人口持續增長、對水的需求壓力大;干旱缺水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干旱缺水造成生態環境惡化等一系列的問題,體現出建立節水型社會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但是我國大多數水利工程建于20 世紀50~60 年代,由于歷史原因,設計標準偏低,質量較差,工程不配套,一些工程老化失修嚴重,效益衰減。 根據對全國195 處大型灌區調查,骨干建筑物損壞率達到40%。 全國約有上千座大中型水庫存在不同程度的病險隱患,有些工程已達到設計使用壽命,需要報廢更新;一部分工程急需加固和改造,任務十分繁重。
總之,水污染防治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立法的支持,需要公眾的廣泛參與,更需要不同部門、不同地區間的相互協調配合。 針對水污染的嚴重問題,我們應該從各個環節入手采取果斷有效的措施, 協調好防治水污染和經濟建設、保護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加大對水污染治理的投入,促進水污染問題能夠徹底的得到根治,還自然一個綠水青山的美好環境,還我們一個碧海藍天的生活環境,造福后代,讓我們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