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巍巍
(杭州職業技術學院臨江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說到底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增強學生的職場競爭力[1-2]。按照這個目標,教師在技能培養為重點的專業課教學中,應該重點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項目化教學改變了過去按知識體系構建課程內容、組織教學的方式,以企業真實項目為課程載體,貫穿整個教學,按照項目開發過程各階段所需知識、技能、素質對知識體系進行重組。在項目開發工作過程中,將相關知識點融入項目,提高學生知識水平與項目開發能力,體現“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本文對高職院校《典型化工產品分析》課程進行了項目化教學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典型化工產品分析》作為高職院校化工類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其主要任務是通過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使用玻璃儀器和現代分析儀器,能對工業產品等進行定性、定量分析測試的能力,使學生具備從事分析測試相關技術所必備的素質、知識與技能,為化學檢驗工高級工的考試打好基礎,并為后續的專業職業能力培養打下扎實基礎。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按照教材上的章節順序進行授課,而項目化教學是以一種工作任務為核心來訓練技能并建構理論知識的教學法[3]。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扮演引導者,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上學習,完成教師安排的項目工作任務。在完成任務后的成功愉悅和滿足感,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
目前,國內高職院校都進行化工分析類課程的開發,但主要沿用傳統的按化學反應進行分析的方法,旨在強化分析方法與化合物結構性質這一理念,同時增加驗證性實驗,整個課程設計的目的是培養研究型人員。而高職院校培養的是應用型人才,強調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筆者以化工品檢驗實際工作為主線,結合專業崗位能力分析,將化工產品檢驗工作細分為六個個項目,每個項目又有若干個模塊組成,同時,每個模塊都有需要達到的能力和相關理論知識。課程開發中以實踐為導向,注重課程的職業技能元素,而適當忽略課程內容的學科系統性,確保學生從事化工分析檢驗工作的知識與經驗的積累,以提升職業能力。
項目化教學在教學中首先要給學生展示項目最終成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明確學習目標;然后將項目細化為若干個工作任務,使學生了解課程整個學習進程;最后進行項目開發過程,即層層遞進完成每個任務。按照“六步工作程序”(資訊、決策、計劃、實施、檢查、評估)來實施教學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工作和學習過程以學生為主體,在做中學,學中做。針對《典型化工產品分析》課程,筆者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實踐。
典型化工產品的分析檢驗,其職業能力包括按照其質量標準對其主要成分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對雜質進行含量或安全性檢查,并能理解和解釋分析檢驗過程中的有關現象和原理。因此,我們把課程內容從原來的系統講授分析化學理論知識和介紹各種分析方法及分析儀器的使用,轉變為以典型分析檢驗工作任務為載體組織課程內容,結合工作任務構建理論知識。理論知識以“必需、夠用”為準,根據任務的需要來選取,突出對學生職業能力的訓練。訓練項目的安排上,緊密結合學生所學專業,尋找與生產、生活相聯系的、來源于崗位任務的典型項目,遵循“由淺入深”的編排方式,選取了化工產品質量檢驗、藥品的質量檢驗、化妝品的質量檢驗等項目,覆蓋盡可能多的知識點和能力點。例如,以“對乙酰氨基酚片的質量檢驗”項目為例,涉及藥物的性狀檢查、鑒別、制劑的常規檢查、含量測定等檢測任務。這樣,化工分析技術的教學就融合在具體的工作任務中,突出了職業定向性,實現工學結合。
依據企業項目開發團隊構成,將學生4~6人劃分為一個項目組,推選與自薦相結合的方式確定項目組長,負責項目整體的組織、協調、進度控制等,并參與項目開發。在項目組確定后,首先由教師給出工作任務,各組分別進行討論,并形成初步解決方案。然后,各組選派代表,對本組方案進行陳述,同時提出尚不明確的地方。由教師組織進行組間討論,對各組的方案進行評價,分析其可行性和存在的問題,并對尚不明確的地方提出解決建議,即引出其中蘊含的新知識,給出解決建議。最后學生對解決方案進行修訂,形成終稿。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彰顯,教師起到主導和組織的作用,增強了學生獨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各組組員首先分工自主探究式學習,可以通過教師下發學習資料、上網查詢或課程網站學習等多種方式,增強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由于帶著任務去學習,學習目標明確,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然后對任務進行組內分工,每個組員分別承擔任務的一部分,最后將結果合在一起,完成整個工作任務。在這個過程中,團隊任何一個人的缺失都會影響到整個工作任務的完成效果,既培養和鍛煉了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和集體榮譽感。
建立以能力為核心,過程考核和期末考核并重的考核評價方式,改變過去期末一次性終結考核評定成績的方式,將每個工作任務的完成情況以一定比例記入期末總成績,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主動性。改變單純以教師為主體的評價,由教師、企業人士、團隊成員、學生本人組成教學評價的多元主體。評價包括學生自評(20%)、團隊互評(20%)、教師(師傅)對學生評價(30%)和教師(師傅)對團隊評價(30%),使評價成為教師、學生共同積極參與的交互活動,促進評價過程中主體間的溝通、協調,使評價對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評價結果,以促進學生的發展。考核內容不再只是技能分,還包括態度分、形象分、團隊分、創新分等。學生在實踐活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自我管理、溝通合作、解決問題和完成任務、設計和創新等方面的能力,都是教師考核學生學習成績的依據,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的提高。
引入企業真實項目作為教學項目,對學生有一定的激勵和促進學習的作用,但在項目選取時要注意符合學生知識水平和技術能力,使學生能夠在規定的時間和能力范圍內完成項目。同時為適應高職學生學習規律,企業項目也可按課程知識和技術能力要求做適度修改,以更符合教學需要。為此適合課程的項目化教材開發尤為重要,目前本課程組已完成適合區域經濟的項目化校本教材《典型化工產品分析》。
教師要首先從自身做起,將課堂的主體讓位于學生,給學生自主學習與創新提高的機會。任務驅動決不同于課堂上的練習,知識的獲取過程要交給學生自主來完成,教師起到主導和幫助的作用,只有這樣,項目教學法才能夠得到真正的實施。
考核中加入過程考核,使學生成績的評定變得相對復雜和繁瑣,教師應該將每個工作任務的評價結果,在下一個任務開始前及時公布,給出公正的成績評定。使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這樣,將有積極的促進和推動作用。當然,對于學習情況不理想的學生要及時鼓勵,幫助查找原因,使每個學生都在進步,在提高。
本課程的教學改革經過我院應用化工技術專業09、10級四個班級的實施,及格率100%,優秀率25%,遠遠超出未實施項目化教學的班級,成效明顯。但我們也看到,教學改革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步到位。改革的過程中,難免還有許多不足,如項目的選擇上還需要進一步加強聯系,進一步完善過程考核機制等。
總之,在運用項目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扮演好主導者、幫助者、促進者的角色,給學生充分的學習和思考的機會,使學生由被動學變為主動學;同時,教師要采取多種方式,激活思維狀態,傳授思維方法,提高思維能力,鼓勵互相合作。實踐證明,項目化教學在《典型化工產品分析》課程教學中的運用是成功的,值得我們繼續探索與實踐。
[1]戴士弘.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改革[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6.
[2]戴士弘,畢蓉.高職教改課程教學設計案例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11.
[3]李繼梅.項目化教學開展課程教學的嘗試[J].職教通訊,2008(11):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