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宏強
(灤南縣胡各莊中學 河北 灤南 063500)
現代化是人類文明的一種深刻變化,是文明要素的創新、選擇和傳播的過程,是追趕、達到和保持世界先進水平的國際競爭。政治現代化,指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由傳統農、工、耕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邁進時,社會政治制度發生與現代經濟基礎相適應的轉換,是社會、經濟和文化現代化在政治上的表現和結果。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統治,結束了延續了幾千年的封建專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人人心,這一切都開啟了中國政治現代化的大門。辛亥革命對于中國政治現代化的意義在于:
辛亥革命推翻反動腐朽的清王朝的封建統治,建立起一個具有較高權威性和穩定性的政權,為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掃清道路。盡管從辛亥革命以后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現實看,這個任務并沒有最終完成。但辛亥革命通過暴力革命的方式,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余年之久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直接締造了中國的民主共和政體,為中國的政治從專制向民主轉化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為中國政治現代化譜寫了開篇。近年來,一些人提出了所謂“告別革命”的觀點,他們認為,中國封建的清王朝通過自身的改良也能夠領導中國走上現代化之路,否認中國革命的偉大歷史作用和偉大歷史意義,否認中國革命的勝利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必要前提。這種觀點的要害是沒看清楚清王朝的腐朽性,看不清以清朝政府為代表的封建勢力對現代化的抗拒,沒有認識到以清朝政府為代表的封建專制制度對中國殘酷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是造成近代中國貧窮落后和多次喪失現代化發展機遇的主要根源。在中國要實現現代化只有以革命的手段推翻腐朽的封建統治,才能達到,辛亥革命在這方面是成功,辛亥革命的意義絕不僅僅在于它趕走了一個皇帝,更重要的在于它徹底結束了作為封建社會制度主要象征的專制政治體制,從這時開始,無數的中國先進分子為之奮斗民主共和政治第一次由理想變為現實。盡管在這之后上演過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丑劇,但民主共和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他們妄圖阻止歷史車輪的陰謀最終都遭到了失敗。
首先,創建了新的民主政治構架。在孫中山的領導下,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確立了議會、憲法、責任內閣制、五權憲法等具有現代意義的政治形式,奠定了民主共和國的雛形。這種新的政治形式,與以往的政治形式完全不同,它打破了封建社會政治保守、封閉和被少數人所控制的狀況,擴大了國家政治參與的范圍,同時,由于新政權實行政治現代化的意圖符合當時人民大眾的利益,人民群眾能夠在較大程度上給予新政權合理而穩定的認同,使新政權在革命勝利后的相當一段時間內和相當高的程度上獲得了權威性和穩定性。而新政權利用了這段寶貴的時間,迅速而有序地貫徹、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并通過這些主張,將中國引上了現代化之路。南北議和以后,為了限制袁世凱的權力,維持民主共和的政治形式,以宋教仁為代表的國民黨人,以兩黨制和政黨內閣為基本政治主張,推進民主、自由的政治制度建設。為了實現基本政治主張,宋教仁積極行動,組建國民黨、致力競選活動,運用各種政治權利和大眾傳媒,對袁世凱及其政府進行了嚴肅的批評監督,等等,這使中國政治現代化更前進了一步。其次,是政黨政治的開創。政黨政治是政治現代化的主要標志之一,它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政治體系的利益表達和綜合方式以及權威產生的方式。辛亥革命勝利后,中國進人了政黨政治時代,政黨的普遍成立,擴大了國家政治參與的范圍和深度,廣大群眾能通過人黨這一途徑參與政治,參加國家事務的管理,表達自己階級的利益要求,這又反過來使新政權獲得一定的權威性和穩定性,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引導中國走上現代化之路。
辛亥革命不但摧毀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而且極大地沖擊了傳統的意識形態,使當時人們在思想觀念上產生了一系列深刻的變化,推動了中國現代化進程向一個更高的層次發展。特別對中國這樣一個具有幾千年封建歷史的國家來說,把長期束縛于封建主義精神枷鎖中的人們解放出來,并使其實現思想意識的現代化,更是走向現代化的必不可少的前提。由于辛亥革命砸碎了封建專制枷鎖,獨立、自由、男女平等、貴賤平等、婚姻自由等現代人權思想深入人心,各種主義、思潮在中國思想界和社會舞臺上爭鳴,馬克思主義得到廣泛的傳播和普遍認同。很多有識之士和先進的知識分子在對辛亥革命失敗的反思中,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擺脫了迷惘,承傳了辛亥革命的事業,走上了新民主主義的革命道路,使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社會變革,帶領中國人民真正走向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