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青,業祖潤
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建筑學院,北京 100044
北京傳統的四合院民居代表了北京城內在的生命力、人文精神品質和最富魅力的記憶,在古都歷史文化保護中占有重要地位。隨著時代的發展,北京的傳統街區、四合院以及京韻文化的保護越來越受到廣泛的重視,成為古都北京歷史文化、古都風貌保護的重要部分。雖然,北京四合院的保護任務艱巨,但是當前最重要的還是要不斷更新理念,建立科學的保護觀和有效的保護機制,才能有效推進北京民居保護的進程。
城市的形成、發展、肌理、格局、環境、建筑風貌、各類文物建筑及無形文化等都是城市歷史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們共同形成一種整體性的系統。因此,強調整體性保護非常重要。即要從宏觀的整體環境和組成元素的有機系統的角度來研究城市空間分布規律,制定整體保護規則,建立整體的、和諧的、有機的保護體系與機制,以提升歷史街區環境、空間格局、建筑、傳統經濟、人文網絡等整體的和諧特色。其次,還要強調原真性的保護。這就要求保護城市的歷史文化、組成元素及歷史建筑的環境以及歷史建筑的構成比例、尺度、材料、色彩及裝飾特色等等,延續歷史信息的原真性、真實性,以保護城市歷史文化的珍貴價值。
1999年的《北京憲章》指出:“新陳代謝是人居環境發展的客觀規律……將建筑循環過程的各個階段統籌規劃,將新區規劃設計,舊城整治、更新與重建等納入一個動態的、生生不息的循環系統中。”這種觀念是將城市的構成系統和因素,包括城市整體環境、肌理、商業住宅及文化等要素看成是猶如相互關聯的人體細胞,共同構建成和諧共生的有機整體。從而,吳良鏞先生于20世紀70年代末提出了循序漸進的“有機更新”的保護觀念,并應用于北京舊城保護的實踐之中,開辟了一條積極有效、穩步發展的科學保護之路。
可持續發展觀是20世紀人類針對工業革命破壞自然生態、造成全球性的資源惡化、人類文化趨同等問題進行反思而提出的,它以新的倫理觀和價值觀來審視問題,提出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和諧、持續發展的戰略。1972年通過的《聯合國人類環境宣言》中提出:“人類改造環境的能力,如果使用不當或輕率使用,就會給人類和人類環境造成無法估量的損害。”“保護和改善環境是關系到全世界人民幸福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也是全世界各國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國政府的責任。”因此,可持續發展觀強調,發展是人類永恒的主題和共同的權利和需求。“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基本點。“發展”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經濟、文化環境等多種因素協調和諧的共同發展。可持續發展觀強調了“系統”、“和諧”、“永續’等基本觀念的主導意義。
古都北京歷史悠久,從50萬年前的猿人故鄉至3000年前的西周古城,從秦、漢、唐時期的北方重鎮至元、明、清的封建帝國首都,成為了一座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清朝統治者完整保留了明代北京城,并經過幾代的建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尤其是分布于城市街巷中富有特色的北京四合院民居,更是我國封建帝都特殊歷史積淀形成的寶貴歷史文化資源。
隨著時代的發展,自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北京經歷了帝國主義入侵后100多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民族經歷了喪權辱國的恥辱,帝都北京的歷史建筑及城市環境慘遭摧殘和破壞。之后,北京的城市功能、容量及建設隨時代的變遷而發生著變化。到了近代,北京城經歷了為了適應城市新發展而拆除皇城城墻、打通和平門等處城墻、拆除甕城、打通東西長安街等幾條道路的舉措,目的是擴大城市現代功能。同時,隨著西方文化和現代西方技術的傳入以及國人審美觀、價值觀的變化,古老的北京城開始擺脫封建守舊狀態而逐漸向現代化城市演進。此時,出現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中國民族形式建筑和中西建筑風格結合的商店、劇院及四合院民居,增加了古都北京歷史文化的時代特征。北京城雖然經歷了不同朝代的變遷和發展,但古都的風貌、格局與肌理、歷史古跡、街巷及大片民居四合院等保存尚好,歷史文化資源依然是豐富多彩。
建國后,作為首都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北京的歷史文化古城保護,從以故宮為首的宮殿、廟宇、皇家園林到古都風貌、舊城街區、四合院民居等逐漸開展了越來越全面和有效的保護工作,期間經歷了不同的歷程:
1953年,北京市委提出了《改建和擴建北京城市規劃草案要點》。其中提出:“在改建首都時應當從歷史形成的城市基礎出發,既要保留和發展合乎人民需要的風格和優點,又要打破舊城格局的限制和束縛,改造和拆除妨礙城市發展的和不適合人民需要的部分,使首都成為適應集體主義生活方式的社會主義城市。”“對古代遺留的建筑物必須加以區別對待,采取一概否定的態度不對,一概保留的觀點也是錯誤的。”
1958年的《北京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方案》提出了對古代遺留下來的建筑物采用有的保護、有的拆除、有的遷移、有的改建的方針。主要內容包括:“故宮要著手改造,把天安門廣場、故宮、中山公園、文化宮、景山、北海、什剎海、積水潭、前三門、護城河等組織起來,拆除部分房屋,擴大綠地面積。城墻、壇墻一律拆掉。”
1962年的《北京市城市建設總結草稿》提出:“對待古建筑則根據不同情況,采取有的保護、有的拆除、有得遷移、有得改造,區別對待的方針。”在二十世紀的五十、六十年代,北京舊城保護與改造工作中受到建國初期思想領域“破舊立新”意識的影響。強調“改造與發展”而拆除了城墻、壇墻等。傳統街巷及四合院民居的保護未提到日程上。
1982年《北京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方案》,根據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定位。擴大保護范圍,提出對文物古跡和革命文物不但要保護建筑本身,還要保護古建筑的歷史環境,保留北京的特色,注意與園林、水系的結合和現就建筑的協調。
1983年國務院發出的《關于對北京市建設總體規劃方案的批復》,確定“既要提高舊城區各項基礎建設的現代化水平,又要繼承和弘揚北京歷史文化城市的傳統,并力求有所創新。”該批復,確立逐步地成片地改造舊城的保護方針,推進舊城保護的新進程。
1993年國務院關于《北京城市總體規劃》(1991年—2010年)的批復確立了“整體保護”理念,建立從單體歷史建筑、寺廟、風景區到城市格局、商業區、街區、胡同、傳統四合院居住區及傳統生活場景及京味文化和風土民情等無形文化的整體保護體系。強調了從北京城整體格局、歷史環境、歷史建筑、傳統文化及人文環境等綜合構成的有機整體上保護北京古都風貌,全面地推進了北京歷史名城的保護與發展。
北京舊城是幾朝古都所在地,構成要素多元,其中歷史街區、胡同四合院居住區是大量分布廣、聚集人口最多的歷史區。因此,舊城區保護與改造是北京歷史文化名城量大、面廣、難度大、持續時間長與民眾最密切的保護改造工程。
據統計,建國初期北京舊城區留下的四合院及平房約有1700萬平方米。到1982年舊城保存質量好的四合院約有200多萬平方米。80年代的舊城危改工程對西城區小后倉胡同、東城區菊兒胡同和宣武區東南園三片進行了試點建設,并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和成績。90年代又先后進行了三批危改建設。其中的菊兒胡同和小后倉試點工程對如何保護古都風貌作了有益探索。
專家、學者和居民對四合院保護的強烈呼吁得到了市政府高度的重視,2002年政府作出了停止舊城新開試點項目的決策,編制了已劃定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規劃。這些規劃在總結危改工程經驗教訓、大量歷史分析、現狀調查的基礎上,運用現代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新理念,確立了“整體保護”、“原真性保護”、“動態保護”、“有機更新”、“可持續保護”的新觀念,為北京歷史名城的歷史文化區保護開啟了新的探索之路。
進入21世紀,北京舊城保護進入了新的里程。自2000年以來,市政府先后在舊城內組織相關部門深入調查,確定保定較好的四合院為掛牌四合院;擴大舊城內歷史文化保護區;還頒布了《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確定了舊城四合院的改造原則。政府采取了政府補貼改造四合院民居、加大胡同居住區市政設施建設、提升綠化環境、合理疏解人口、保護傳統的人文環境和傳統民居文化、開展老北京文化事業和文化旅游產業等措施,推動了舊城的可持續發展。
北京傳統民居的保護已經從“藏在深山人未識”的村落民居和“近在眼前卻不覺”的北京古城民居的時代走了出來,政府越來越重視傳統民居的保護與利用,投入大量保護資金,并開展了眾多的保護規劃項目;專家學者越來越加強了民居保護的學術研究,為民居保護提供有力的理論基礎;而平民百姓也越來越重視中華民族與生俱來的追求宜居的四合院文化,認識到追求“天人合一”民居文化的重要意義。相信我們北京的民居建筑保護工作會開展得越來越好,越來越充分,為古都北京的歷史文化涂上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