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濤
(咸陽師范學院外語系 陜西 咸陽 712000)
20 世紀70 年代以來,“教師即研究者”(the teacher as researcher),“反思的實踐者”(reflective practitioner),“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等概念出現于各種教育文獻中,我們結束了長期以來消極被動的“教書匠”的形象,代之以積極、主動的新形象,即教師——研究者(teacher-researcher)。
行動研究,指教師對自己課堂中的教學現象進行觀察研究,并從中獲取知識,改進教學質量的一種探索性活動(吳宗杰1995)。在這種探索過程中,教師扮演著教授者和研究者的雙重角色, 這有助于把課堂教學實踐與研究領域中的新成果、新理論聯系起來,縮短教學理論和課堂實踐的距離。 這種在教學實踐中的行動研究對于當前我國學校外語教學的改革和發展,增強外語教師對教學過程的自我意識,自我決策,自我評價,自我更新能力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值得重視和推廣。
行動研究是指教師對自己課堂中的教學現象進行考察和研究,并改進教學質量的一種探索性活動。 其作用不僅在于增強教師對教學過程的自我認識,而且有助于促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形成以理論指導實踐,以實踐印證并發展教學理論的更新機制。 在這種探索中,教師充當著教授者與研究者的雙重角色,這有助于把課堂教學實踐和研究領域中的新成果,新理論結合起來,縮短兩者間的距離。 行動研究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包括計劃,行動,觀察分析,反思等環節。Wallace 把這幾個環節分成以下幾個步驟: 教師通過教學實踐中的感受,意識到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法;制定、實施教學方案以期解決該問題;評價教學行動結果;在分析、評價的基礎上重新確定教學問題,以便進行下一輪研究。
行動研究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這一階段要求外語教師作好心理準備。 “我”能在課堂上收集到什么樣的信息、數據;怎樣去收集、整理、處理這些信息與數據。 在這一階段,教師可耕根據實際情況獨自完成信息收集整理工作, 也可以通過教師之間合作式的工作手段,討論交流,分享彼此的知識經驗。 與學生一樣,教師在個性、興趣、動機和認知方面同樣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這種差異為外語教師開展合作式的教與學打下了良好基礎,從而達到共同提高,共同發展的目的。 在進行合作的過程中,要求參與者一定要注意在限定的時間內完成所設定的目標。 目標設定不宜過大,行動研究也是有其內在的系統性和策略性。 每一個步驟應是環環相扣,緊密聯系。 行動研究是以目標為基礎的,合作者如果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動機明確,一定能夠達到預期目標。
行動研究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注重研究外語教師所處教學環境中發生的直接事件,盡可能量化所收集到的信息和數據。 Nunan(1989), Allright&Baily(1991)對行動研究中信息的收集與分析提出了一些意見。
1)選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新舊教材對比
2)分析以每一節課或每一篇課文為基礎的教學計劃
3)分析課堂問題的類別、難度及其數量分布
4)了解用于語言教學的元語言(meta-language)
5)分析教師之間的評估意見
6)分析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情況
7)分析話輪:何種問題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
8)分析學生的練習及所產生的錯誤
9)觀察學生的學習動機、興趣、認知策略
教師在進行完教學活動之后,對開始教學活動之前所設定的目標以及實施的過程反復思考,評估自己設定的目標是否實現,在觀察評估中發現新的問題,從而為第二循環的研究作好準備。
行動研究對于外語教師自身發展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長期以來, 我國各高校的外語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多數是憑自己的經驗甚至是直覺來進行教學,缺乏教學理論的指導,也很少有教師去自覺主動的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課堂教學水平與教學效果不盡人意。要從根本上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就必須加強外語教師在課堂上的行動研究,外語教師通過對自己課堂中教學現象進行考察和研究并從中獲取知識,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解決一般研究無法涉及的實踐性問題,最終達到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的目的。
教師不再僅僅是教書匠,而且向學者型、研究型、專家型的教師發展。 搞科研的目的不再是為了晉升職稱,而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充實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 這對于進入21 世紀的高校教師而言,要和國際教育相接軌,這一點顯得尤為重要。
與傳統的教育研究相比,行動研究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進行,教師本人直接參與,對自己的教學進行研究。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設計更為詳細的研究方案,如針對閱讀教學的行動研究,可按以下五步進行:
3.1 發現問題。在教學中,我們會發現多數學生閱讀速度慢,閱讀效果差。
3.2 提出假設。 針對問題,我們初步提出以下假設
a)學生詞匯量小,閱讀量不足
b)學生缺乏閱讀技巧和策略的訓練
c)學生對語篇知識和文體方面知識的缺乏
3.3 驗證假設,確定問題。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等方法收集數據,在分析數據的基礎上,排除與實際情況不符的假設,確認問題。
3.4 制定、實施恰當的行動計劃,在一段時間內加強學生在某方面知識技能的訓練。
3.5 評價與反思。 對收集的數據進行整理、分類、編碼和統計,在此基礎上做出分析和解釋,并評價和反思教學效果,教師自身的收獲,在反思中發現新問題,進入下一輪的行動研究。
當然,在外語教學中運用行動研究,教師要慎重選題,研究要實事求是,豐富研究手段,并加強教師與教師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合作。 這樣,行動研究才能在真正意義上為外語教學做出貢獻。
行動研究是在職外語教師自身提高的重要手段。 盡管目前我們對行動研究的認識與推廣還有所欠缺,但作為一種把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緊密結合起來的研究方法,它強調教師本身就應該成為課堂教學問題的專家。 行動研究將會在聽、說、讀、寫各個教學方面發揮作用,不斷提高外語課堂的教學質量。 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開展行動研究,對于促進教學和提高科研能力都大有裨益。S
[1]Allright, D.& K.M. Bailey Focus o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An Introduction to Classroom Research for Language Teachers [M]. Cambridge: CUP,1991.
[2]Nunan, D. Understanding Language Classroom[M].New York: Prentice Hall,1989.
[3]Wallace, M. Action Research for Language Teachers [M]. London:Cambrigde University Press,1998.
[4]吳宗杰.行動研究:外語師資教育新途徑[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2).
[5] 劉潤清. 外語教學中的科研方法[M].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6]武繼紅.英語教師反思型教學實踐初探[J].外語界,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