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杭生
(龍巖技師學院 福建 龍巖 364000)
技校學生主要由無法考入優質高中的初中畢業生或無法考上優秀大學的高中畢業生構成,在他們入技校前,大都學習差或表現差,甚至是雙差生,他們英語知識基礎普遍較差,對英語的學習也缺乏興趣。 學習英語目的性不明確,表現為:有的學生認為英語課和自己的專業關聯度不高,學好學壞無所謂;有的學生認為“反正不打算出國”,“以后工作生活中用不上”,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差;加之,學習英語的能力差,缺乏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 英語學來學去就是學不好,無所謂了,就自暴自棄,英語課堂上就變成“睡覺黨”和“手機黨”的天下了!
多數英語教師教學方法陳舊, 根據教學大綱按部就班,“填鴨式”滿堂灌,不管學生能否理解,只顧自己“一言堂”;結果,老師課講了很多,從語法到翻譯,從語言到詞匯,囊括天下,卻適得其反,學生聽了懨懨欲睡,滿頭霧水,課堂效果很差。
技校學生大多數學生英語知識基礎差的客觀實際,老師也不能一味地抱怨英語不好教,那么,在職業教育的現階段,英語教學應該根據技校生的知識結構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嘗試必要的刪減,也未嘗不是一種教學模式的改革。 當然,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必要的刪減應該遵循一個原則,那就是夠用適用原則。
英語教學夠用適用原則的具體應用是困擾多數英語教師的問題,很多老師抱怨:已經習慣了傳統的按教學大綱施教的教學模式,具體應用“夠用適用原則”到底該如何實施?應該在英語教學中刪減什么?又應該強調什么內容?其實,回答這些問題很簡單,那就是根據技校生的特點,他們需要什么,老師就有側重地傳授給他們什么,那么技校生有什么特點? 需要什么?
技校生的特點是英語知識基礎差,個性熱情奔放,樂于嘗試新生事物。 我們應根據這二大特點進行教學改革的嘗試,首先,技校生英語底子薄,英語課堂就不能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應該因材施教,多刪除一些過多強調語法的內容。
實際上,很多把英語當作母語的國家,人們在交際中也不是十分注重語法的,眾所周知,國內許多碩士乃至博士學位的畢業生到了國外,英語表達能力還不如十幾歲外國小朋友,究其原因,傳統英語教學在“聽、說、讀、寫、譯”五種能力的培養中,由于中國應試教育的深層次弊端等問題,導致我國在英語教學的傳統模式,過份側重“讀、寫”能力的培養,對于在英語交際中“聽、說、譯”能力的培養方面,先天不足,學習英語多年的中國學生,“讀、寫”能力較強,成了英語考試機器,卻患有嚴重的“聾、啞”癥,也就出現了上述中國碩士、博士生英語口頭表達能力竟不如外國小朋友的現象, 這是中國傳統英語教學的悲哀,也應該是技校英語教學探索改革的方向。
在中國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有些根本沒有上過學的文盲,大字不識幾個,但普通話卻講得有板有眼,甚至這種人還能充當高明的騙子, 這種現象說明, 語言的交際主要通過“聽、說”來傳遞信息,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其實講的也是同一個道理,能聽懂別的話并能用口頭表達個人的述求,也就基本能夠滿足一般的交際活動,因此根據技校生的特點,雖然他們英語知識基礎差,但也不是無藥可救,只是英語教學的方法要進行必要的調整,著重在課堂教學中,刪減“讀、寫”的內容,盡量增加“聽、說、譯”能力的訓練,比如《英語九百句》就是一本很好的輔助教材,熟讀九百句英語,并鼓勵他們離開書本,開口說英語,這種教學方法顯然比抄寫英語單詞一百遍要高明得多!
聽不懂別人說什么,也就無法與人正常交流,那么技校生該如何培養“聽力”呢? 根據技校生詞匯量不大,英語知識基礎差的客觀實際,對于“聽力”訓練的教學,只能循序漸進,由簡單到復雜,在日積月累的聽力訓練過程中,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1)糾正發音不準確;2)加強連讀、弱讀和失去爆破等語音知識的學習;3)多種手段擴大詞匯量的積累和語法知識水平的提高;4)學會用英語思維;5)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技校生熱情奔放,樂于嘗試新生事物,對于傳統的教學手段往往有一定的抵觸情緒, 應該根據他們的個性特征,采取教學手段的多元化,例如:聽英語歌曲和唱英文歌曲、多媒體直觀教學、組織英語演講、英語角交際沙龍和英語獨幕劇演出……總之,因材施教,教學手段的多元化,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古人說的好“有所棄,才有所取,有所不為,才能大有作為”,這句話的意思是:只有放棄一些東西,才能得到一些東西;只有不做一些事情,才能做成一些大事。 技校英語教學也是這樣的,想要面面俱到,結果卻什么也教不好,科學地刪減一些,才能有側重地教好英語。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