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麗
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北京 102413
科普是科學技術普及推廣的簡稱,它是指將由科技共同體掌握的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有意識有組織地通過多種方法多種途徑傳播到社會的方方面面,使之為公眾所理解。科學技術普及實際上是一個科學技術知識的社會化過程。科普的目的是提高公眾的科學素養,使公眾理解科學。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南海域發生9.0級地震和大范圍海嘯,受其影響,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四臺機組連續發生氫氣爆炸,周邊放射性濃度嚴重超標,4月12日,日本原子能安全保安院根據國際核事件分級表將福島核事故定為最高級7級。一時間,核輻射陰云遍布全世界,更引發了我國民眾的極大恐慌,“搶鹽”風波一天之間席卷了全國。面對突然出現的“福島事件”,氫氣爆炸是不是核爆炸?泄漏的放射性物質會影響到中國嗎?海產品還能不能吃?我們要不要采取防護措施,如何防護?核電站到底安全不安全,我國還要不要發展核電?
一系列的疑問盤旋在人們心中,人們對“核”的陌生顯而易見,談“核”色變的現象在我國普遍存在,人們對對核知識、核常識嚴重欠缺使我們不得不反思我國國防科普工作缺失和存在的問題,福島事件給我們敲響了警鐘,警示全社會尤其國防科技工作者應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建立長效機制,使我國國防科普工作盡快走上健康、良性發展的軌道。
我國國防科技工業主要由核、航空、航天、船舶、電子科技等幾個部分組成,歷經幾十年的發展壯大,尤其是“兩彈一星”、“載人航天”等標志性事件充分顯示了我國的國防實力,國防科技工業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國防科技工業在以“高、精、尖”著稱的同時,卻忽略了向民眾廣泛傳播和推廣國防科技知識,科學研究長期處于相對封閉的狀態,科研方面的交流和工作也多限于系統內部和業內人士,國際上相互封鎖,國內各單位和部門之間由于種種原因也不敢越雷池半步。管理人員和科技人員對于科普的認識嚴重不足,相關部門和管理人員對科普工作重視不夠,不能把國防工作放在相應的位置和高度上,也就難于有切實的行動進行科普活動。
福島事件突發,引發了民眾的極大關注,各家媒體的各種宣傳報道呼嘯而至,專家被請出來了,記者走進了“大亞灣”核電站,公眾被動地接收著各種與“核”相關的信息。事隔兩個月,許多疑問還未能解開,但福島引發的“核”聲音小了,一切恢復了平靜。回想起2008年,神州七號載人飛船發射的時候,中央電視臺進行了72小時的連續報道,轟轟烈烈的宣傳過后,相關信息很難再覓蹤跡。這些 “大餐”并不能代替“家常便飯”,人們需要的是長期的、連續的、系統性的學習。
1987年原國防科工委成立了科普工作領導小組,開展了一些科普活動,但基層單位并沒有設立對應的管理部門,沒有明確的職責分工,任務沒有落實到人,也就造成了科普工作缺乏系統規劃,政策、措施難于落實;科普工作者隊伍比較薄弱等一系列難于解決的問題。
國防科技涉及國家安全,為提高本國戰略地位和威懾力,各國無一例外的都采取著嚴格的保密措施,我國也在不斷強化保密方面的政策措施。面對“泄密”危險,我們是不是就不能面向大眾科普了呢,當然不是。嚴格區分“涉密”和“非密”信息是擺在國防人面前的頭道門檻,現在國防系統的科研單位都設有專職的保密管理部門和科技管理部門,在其相互配合管理下,嚴格區分涉密內容和非密內容,指導科技人員在相應的范圍內從事科普活動,在確保國家安全和利益的前提下,達到公眾國防知識權益最大化是現實、可行的。
國防科技工業中聚集了眾多的專家學者,擁有得天獨厚的知識優勢。但長期以來,相關管理部門以國家需要為導向,目光瞄準在國際前沿的學術問題上,科研人員則專心于自己科學研究,致力于科研課題的申請、實驗,項目檢查、鑒定、驗收。在沒有相關機制的引導之下,科研人員很難有意識,抽出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科普工作中去。因此,通過加強宣傳報道、內部教育、社會輿論等形式使科研人員逐步樹立科普工作使命感和責任感,使他們意識到科普也應是自己對國家、對社會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是科研工作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正如著名科學家錢三強所說:“應該認識到,科學普及是科技工作者份內的事,是則無旁貸的。這既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需要,同時也是自己科學工作的一部分。”
國防科技工業科普工作應從建立健全機構做起,由內而外,通過正規化的管理模式加強科普運作。目前,國防科研工作已形成相對完善、正規的科研管理體系,國家對國防科研經費投入逐年加大,科研經費相對充足,在此形勢下,建立一套適合我國國防科技工業科普工作的組織機構和政策體系具有良好的內部和外部環境。把科普工作納入科研管理程序和領導及科研人員考核的范圍內,鼓勵科技工作者從事科普活動,建立科普工作長效機制,加強科普工作,是時代賦予國防科技工作者的一項歷史重要歷史使命。
微觀上,通過多種方式使人財物效益最大化,如:充分發揮離退休老同志的作用,在其退休后利用1年~2年的時間,鼓勵其撰寫一些科普著作,或是定期舉行國防知識科普報告等。這樣,既能緩解老同志突然從一線撤下來的不適應,又能發揮其余熱,把多年的積累有效的傳播下來。
科普工作形式靈活多樣,國防科技知識的普及也不例外。除利用互聯網、電視、報刊、廣播、電影等媒體開展科普宣傳外,利用國防系統內部的優勢資源,建立開放的科普實驗室、專題展館,請一線的科學家定期開展科普課堂等活動傳播國防知識等。還有,把內部展覽、資料等經過整理、加工、解密后制作成適合公眾特別是青少年的信息也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國防科研單位內部設立或掛靠有許多的學會、協會,作為學術團體,充分挖掘其潛能,利用其內外兼修的優勢可更廣泛而深入的開展科普活動。
日本福島核泄漏事件的發生,敲響了我國國防科普工作的警鐘,加強國防科技知識宣傳和普及已刻不容緩。反思國防科普工作,尤其是國防科技工業內部科普工作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提示我們應強化國防工作意識,盡快建立健全國防科普工作機構,積極有效的開展科普活動,激發公眾國防意識和興趣,努力開創國防科普工作的新局面。
[1]高云.對目前科普工作的幾點思考與建議[J].天津科技,2001(1).
[2]中國科技信息.八部委出臺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若干意見,2007(6).
[3]張德祥.《科普文章寫作》講座(第六講).抗氧科技,19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