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 琳 張 弘 周文琳
(西安工業大學 陜西 西安 710054)
高校師德,是高校教師在從事高校教育活動即教育教學和科學研究等過程中所應遵循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形成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情操和品質。[1]它屬于職業道德,與社會公德有著基本共同要求,同時又有更特殊更嚴格的道德底線需求;與其它職業道德有著共同的愛崗敬業要求,同時又區別于其他行業道德;與中小學教師有著共同的師德要求同時又相區別于其他中小學師德。
當前,我國學術界在高校師德建設方面已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相關理論研究氛圍日漸濃厚。陜西省教育廳在《中共陜西省委教育工委、陜西省教育廳2009年工作要點》中明確提出要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截至目前,對陜西省高校師德建設進行研究的文獻,僅限報紙和年鑒資料,研究型論文的數量較少,缺乏專業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為深入了解我省高校師德現狀,陜西省教育廳發放了高校師德師風建設調查問卷,問卷調查從教師(特指從事教學和科研的專職教師,不包括行政管理人員)和學生兩個角度進行。在陜西省一類高校、省屬高校及其他院校中選取樣本開展調查,發放問卷800份,其中教師卷450份,學生卷350分,共回收741份,回收率92.6%。本次調查涉及面較廣、覆蓋面較寬、回收率高,調查結果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調查研究表明,當前陜西省高校師德的現狀良好,教師、學生對教師的總評均是積極的,其中優秀教師占四成,但不可否認少數高校教師的師德水平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數據分析顯示,八成以上的教師、學生認為教師是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職業,但仍有20.5%的教師認為教師僅是一種謀生的職業而已。調查中,因為熱愛教育工作而選擇從事教師職業的教師不到半數,其中女教師的比例更高些。這表明仍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對自己所從事職業的信念不夠堅定。
在教師的工作態度調查中,多數教師認為應不斷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在具有豐富知識的同時應有高超的教育藝術。這說明,目前,我省高校教師的工作狀態總體來說較為積極。然而,仍有少數高校教師不注意為人師表,存在上課敷衍、散漫隨意、態度粗暴、熱衷于第二職業等現象。
從學生對教師的評價看,五成以上學生表示師德師風中最不滿意的是教師上課敷衍,教師只要不影響教學科研可以兼職。近九成的學生認為教師熱愛本職工作、嚴謹負責,七成以上學生認為教師的業務能力較強,能遵守學校紀律,不斷改進教學方法,能注重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學生優良學風。研究還表明,重視自我提高的教師與課堂表現呈正相關。
近八成的學生認為教師能以良好的品行影響學生,教師個人道德是師德的一部分。活潑嚴謹的教學風格更能吸引學生,嚴格責任、尊重信任也是教師的重要品質。
九成的教師認為高校教師應熱愛所有學生,一視同仁,但僅有9.1%的學生認為沒有出現教師對待學生不公平的現象。這說明教師的自我認知與學生對于教師公平品質的期望存在明顯差距。
目前,高校教師對學生的關心在頻度和程度上都還遠遠不夠。近二成教師認為在關心學生上做的很好,四成學生認為教師的關心方式是認真組織教學,而對學生思想狀況和生活狀況關心較少。
研究顯示,只有近五成教師認為能遵守教育規律,維護其他同事尊嚴,可見目前,我省高校教師的集體觀念相對淡漠,教師更注重個人科研發展,教師的人際關系需要改善,進而才能提高教師團隊的合作創新精神。
半數的教師認為教師職業道德修養主要靠自我修煉,近四成教師認為需要自律與他律相結合。近九成的教師會對自己的教育行為進行道德方面的反思。研究發現,教師進行道德反思的積極性與學校類別存在相關,相對重點的學校教師進行道德反思的自覺性更高。
六成的學生認為教師應“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八成的教師則非常贊同教師的言傳身教。可見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師應是在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注重德育的教師,教師自身的學識與道德修養直接影響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研究發現,女學生比男學生更關注教師在道德方面的表現。
調查顯示,九成的教師認為教師應以身作則、禮貌待人、作風正派,教師的言行對學生具有很強的示范作用。七成的教師認為應重視儀表和語言的文明,認為不應以權謀私。六成的教師認為教師應具有敬業精神、無私奉獻,能抵御社會不良之風。數據結果說明仍有部分教師道德反思意識淡薄,在教育教學中存在以權謀私、敬業精神欠佳、受社會不良之風影響的現象。
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廣大教師對中國傳統師德的認同度,而我省屬于欠發達地區,因此受市場經濟的影響更大。研究發現,我省高校教師的職業信念很薄弱,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較尖銳,在調查中近四成的教師認為影響高校現有師德狀況的原因是經濟環境的壓力。調查中,五成的教師認為產生師德水平下滑問題原因在于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
當前,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出現道德水平滑坡、社會不公等現象在所難免。在社會生活中,貪污腐化、浮夸作假、形式主義、奢侈浪費等風氣呈蔓延之勢。受這些不良風氣的影響,少數高校教師不能嚴格自律,出現了學風浮躁、學術腐敗等失德行為。
第一,師德規范不完善。調查顯示,七成的教師認為有必要制訂師德規范,四成的教師與學生均認為制定相關師德規范與明細非常重要,近六成教師認為學校現行的師德規范內容有些空泛。這說明制訂高校教師師德規范具有必要性,同時內容需要進一步完善和改進。
第二,師德建設成效不顯著。七成的教師與學生認為目前,陜西省高校較重視師德師風建設,多數教師認為本校教師的師德總體狀態較好,但四成教師和學生均認為相比以前,當前高校師德素質有所下降,這說明我省師德建設工作的開展有待加強改進。
第三,師德的激勵機制乏力。師德激勵機制不健全。精神獎勵是學校使用最多的似的獎勵形式,但物質獎勵是教師最希望采用的獎勵形式。這是導致一些高校教師道德行為偏差的重要原因。據調查顯示,有近四成的教師非常贊同宣傳表彰師德先進個人。
第四,高校師德考評制度不完善。高校對教師的考核直接關系到教師的切身利益(如職稱評定等),因而對教師的心理狀態有直接的影響。[2]完善的考評制度可以鼓勵教師揚長補短、塑造高尚的職業道德;而不合理的考評制度一方面失去了考評本身的意義,另一方面還有損于教師對師德規范的認同感,不利于師德建設。調查中,六成的教師以及九成的學生均認為應該把師德作為評價指標,列入年終考核和職稱評定,但對于在年終考核等方面師德一票否決制沒有得到教師和學生的認可。
主要表現在:一是,疲于應付業務,心理亞健康。繁忙的業務和巨大的工作壓力,使高校教師忙碌而疲憊,往往忽視自身的道德修養。二是,急功近利,不甘“安貧樂道”。在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下,部分高校教師急功近利思想嚴重,極力追求物質利益。三是,重才輕德,忽視師德修養。據調查顯示,近一半的教師和學生均認為高校教師師德存在學術功利化嚴重的問題,兩成的教師認為教師的愛崗敬業精神不足,而兩成以上的學生則認為教師的合作創新精神不強,育人意識淡漠。
據調查顯示,10%的教師認為應調整獎懲合理,23%的教師認為應實施分配的民主公平,50%以上的教師認為目前高校師德建設應該改進的工作是增加行政透明。多數教師認為應加強教師的師德培訓,培訓的內容應細化完善。
在調查師德建設的有效途徑時,教師認為首先應抓好教學科研工作的環境建設,培養教師師德。
其次,應完善激勵機制,建立高校教師激勵機制,是對高校教師心理問題的一種制度化關懷,在通過診斷和分析的基礎上,以制度的形式予以保障其問題的有效克服和治理,恢復教師正常的職業心理情緒,這樣就在教師的心理層面上奠定了穩固的基礎。
再次,應加強師德制度建設,引入教師上崗競爭制度。在引進教師時,高校要堅持高標準的教師準入制度,不僅要注意引進教師的學歷學位,而且要注意考察其思想道德素質。
最后,引導教師加強師德修養的學習與反思,積極尋找自修師德修養的方法,學會心理健康的自我調試,保持健康的心態,進而促進高校教師師德建設的健康發展。
[1]黃建.新時期高校師德建設對策[D].重慶:西南大學,2008,4.
[2]何祥林,等.教師為本師德為魂:關于當前我國高校師德建設現狀的調研報告(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