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國際創新管理領域的研究表明,OECD傳統的對產業部門的高技術和低技術(傳統產業)的分類,對于解釋現實的經濟增長和科技發展已經越來越失去了意義。這種傳統的高/低技術產業一刀切的劃分,使政府的注意力從整體產業部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努力,偏離到過度集中于高技術產業。特別是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延誤了它們的現代化進程。各國發展經驗表明,即使在發達的經濟體中,傳統產業事實上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力量,并且繼續扮演重要角色。OECD2000年的統計數據顯示,高技術和中等高技術產業(如汽車制造等)只占到整個附加值的8.4%,在日本占到9.9%,在歐盟占到8.3%,在美國這一數字僅為7.9%。由此可見,高技術產業對一國GDP的貢獻還是很有限的。以產出而論,在我國傳統(制造)產業的規模非常巨大,并在解決就業、保持社會穩定、擴大內需、保障國防安全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事實上,傳統產業并不絕對等同于低利潤、低附加值。傳統產業也有高附加值和高利潤,關鍵取決于企業在產業價值鏈中所處的位置。我們不應該把傳統低技術產業孤立在主流的科技政策和創新政策之外。近來,美國奧巴馬政府也重提“振興制造業”,要大力發展“新興制造業”,可見傳統制造業并不傳統,并不是悲觀主義者眼中的“夕陽產業”。通過把高技術活動擴散到低技術產業部門中,傳統產業依然可以“太陽照常升起”。
當前我國傳統制造產業升級改造的步履維艱,本質上還是與中國企業創新能力不足的核心問題密切相關。這些問題單純依靠企業自身和市場的自發力量無法解決,而需要依靠政府力量。這里本質上蘊含著兩個問題:一是政府角色缺位的問題;二是政府通過誰來扮演這個角色的問題。政府的職能在于選擇市場,創造環境,為企業創新不斷提供動力和支持,而不是直接介入到企業具體的經濟活動中。所謂“創新服務業”是指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圍繞著增強創新能力,服務于創新全過程,貫徹到創新活動整個產業鏈中去的相關支持性的新興的服務產業。創新服務業的內涵至少包含以下幾個要點:第一,創新服務業服務于創新的全過程。從關于一個新產品(或新服務)的新概念的產生,到產品(或服務)的設計、開發、制造、銷售,乃至最終在終端消費者手中完成消費過程所有價值環節上都有創新服務業發揮作用的空間;第二,創新服務業服務于國民經濟的各行各業。不僅服務于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特別對傳統產業升級和改造有更大的支撐作用。本質上,創新服務不是存在于某個“部門”或“集群”,而是一種在各行各業都存在的功能。特別對于傳統產業而言,由于制造和服務的日益交融,通過向產品中融入服務,企業也就開創了新的解決方案,改變了價值鏈的層級,實現了收入增長和產業升級;第三,市場化的性質。以市場化的需求為導向,以用戶的需要為驅動,貼近企業的創新活動,以市場機制來協調并實現有限資源的有效配置。
要從戰略高度來大力加快創新服務業的發展,對創新服務業進行戰略性規劃和布局。創新服務業提供的公平、有效的創新環境,將使不同產業內不同主體從中普遍受益,很好地促進我國創新事業的發展;要加強引導,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大力推動創新服務業對傳統產業的支撐作用。通過政策引導,提供稅收、金融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把服務于傳統產業升級和改造作為現階段創新服務業的重要內容,鼓勵加大創新服務業在傳統產業的應用力度;要堅持開放的政策,積極引入國外的先進經驗和方法,組織大規模、高水平的培訓和國際交流。政府利用自身資源優勢,組織起關于科技人才中心、科技金融中心、技術服務中心、科技咨詢中心、金融服務中心等專業領域的培訓;要在創新服務業的框架之內,政府要支持并積極推動關乎中國技術發展重大問題的戰略性研究、基礎性研究以及前瞻性研究的部署和戰略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