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廣春
(內蒙古自治區煤田地質局109勘探隊 內蒙古 呼倫貝爾 021008)
地質構造是指地殼中的巖層地殼運動的作用發生變形與變位而遺留下來的形態。地質構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時間分為原生構造與次生構造。次生構造是構造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對象。組成地殼的巖層和巖體,在內外地質作用下,發生變形和變位后,形成的幾何體,或殘留下的形跡。地質構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時間分為原生構造與次生構造。次生構造是構造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對象,而原生構造一般是用來判斷巖石有無變形及變形方式的基準。
內蒙古地區采煤區由于對煤炭的開采。已經給這一采煤地區帶來了很大影響。資料和理論分析表明,在內蒙古地區的采煤區,由于大量的采煤,已經使地下水位產生下降,給當地造成河塘干涸,土地荒蕪,水土流失,河道淤積,風沙加強,地質災害增多,環境受到了污染,生態遭到了破壞,隨著對煤資源的開發增大,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受到普遍關注,在煤礦開采建設之前,當地政府都按照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了區域規劃環評,對其造成的生態環境影響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和預測,有針對性的采取治理和保護措施,以保證開發和環境保護并舉。
內蒙古地區地域廣、面積大,是一個多層次的生態過渡帶,氣候上處于干旱、半干旱區向半濕潤區的過渡;植被地帶處于典型草原向西部荒漠、荒漠草原和向東部森林草原的過渡;土壤處于棕鈣土向栗鈣土、黑鈣土的過渡;地質地貌上是戈壁、沙區向黃土區的過渡。在產業方面,它處于我國北方的農牧交錯區,農牧林工礦的過渡帶。內蒙古沙地的生態過渡性,表明了該區域的脆弱性和復雜性。生態系統非常脆弱,抗干擾能力差,一旦遭受破壞難以及時恢復。
內蒙古地區地下埋藏著豐富的煤炭、天然氣資源。從2000年以來,這里就成了我國煤炭開采最快的地區之一。煤礦資源開發將引起地表變形、地下水水位下降和生態退化等環境問題,因此,煤礦開發對生態的影響不可忽視,下面就以母杜柴登礦為例對煤礦開采造成的生態影響進行論述。
內蒙古地區的采煤區由于開采煤炭,使地下礦層大面積采空,礦層上部的巖層失去支承,平衡條件被破壞,隨之產生彎曲、塌落,以致發展到使地表下沉變形。地表變形開始形成凹地,隨著采空區的擴大,凹地不斷發展而成凹陷盆地。采空區塌陷的地表破壞形式有:張口裂隙、壓密裂隙、塌陷漏斗(塌陷坑)、塌陷槽或槽形塌陷坑,一般來說,塌陷幅度小于1m的為沉陷區,表現為均勻沉降,無明顯地形表現。塌陷幅度在1米至幾米的為塌陷區,多為橢圓形塌陷盆地,外緣具緩臺階狀,對地形地貌有明顯的影響,雨季出現積水區。塌陷幾米至十幾米的為嚴重塌陷區,多為長橢圓形或槽形塌陷坑,臺階狀塌陷盆地外緣裂隙發育,具塌陷漏斗地表丘陵起伏,破壞嚴重,出現常年積水區。
植被是內蒙古地區采煤區對自然環境最敏感的要素,它是對內蒙古地區生態環境的綜合反映,而植被的覆蓋程度指示著環境因子的適宜程度,是自然環境變化和人類活動所引起的綜合結果。在采煤區開采地下煤炭資源,常常引起地層變形、裂隙甚至塌陷,破壞了地表形態,而植被的形成主要受氣候、土壤及地形地貌影響。區域植被根系主要分布在10~500cm沙層,而在干旱、大量沙覆蓋的情況下,水分有利于下滲,防止土地鹽漬化的發生與發展。內蒙古地區的采煤區,由于開采沉陷引起的地表起伏變化,造成了水分的再分配和新的生存條件,使陸生植物減少,水生植物增加。這是由于井田煤層開采后,造成潛水的水位下降,流動半流動或固定半固定沙丘、沙地上生長的沙蒿、沙柳、檸條等耐干旱植物,其根系未達到潛水位,只是靠大氣降水或飽氣帶的水分維持生命,因而對沙丘、沙地上生長的耐干旱植物不會產生大的影響。而灘地地下水水位埋藏淺,常形成積水洼地,多生長芨芨草、醉馬草、寸草等喜水植物,在水位變幅下的根系常因缺氧而壞死,不能下扎,成活率較低。長期開采后造成區域水位下降,潛水蒸發量減少,但有利于楊柳等喬灌木生長,可人工植樹造林,種植耐干旱的檸條、沙柳、沙蒿、萎心草、沙打旺等植物,以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
內蒙古地區的采煤區由于對煤礦的開采,破壞了含水層,導致海子和泉水干凅,地表植被枯萎。在毛烏素沙漠中,沙丘含水層以中細沙為主,受季節影響較大,并與下伏的沖、湖積層有密切的水力聯系,或者構成統一的含水層,由于煤礦開采排水會使區域地下水儲量大幅度下降,造成礦區及周圍區域水資源嚴重浪費和短缺,同時導致含水層周圍巖破壞、地面沉降等一系列水環境問題。因此,在煤炭開采過程中如何實現水煤共采,是當前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內蒙古地區的采煤區由于沒有表土地下水資源豐富,開采后主要是進行生態綜合整治與植被恢復,在防止沙漠化進一步發展存在不足。目前對沙漠地區采取保水采煤措施,主要還有分區防治法,如對長年積水區,采取的主要措施是積水前隨工作面推進下沉后水分條件改善,可種草或在原沙地地帶播種草種,但積水后無法復墾。對季節性積水區可采取在原有植被地帶補播草種及植樹綠化,在原沙地地帶播種草種并圍欄封育,對非積水區,對開采形成的坡度帶內的植被進行補植,加強監控。加強對區內水資源的補充開發。
內蒙古地區的采煤區由于開采,對生態環境破壞嚴重,因此,在煤礦開采建設的同時,要積極加強土地資源,植被資源和水資源的保護,把開發和保護并重,開采量、開采方式和開采強度都要適當以保水采煤、土地復墾、植被恢復為重點,減輕或消除開采建設帶來的不利影響。實現內蒙古地區的采煤區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1]田鳳云,李曉紅.內蒙古毛烏素沙漠地區煤礦開采對生態環境的影響[J].煤炭工程,2010-11-20.
[2]于春娟,殷建成,于春莉.內蒙古大興安嶺根河地區地質構造演化[J].內蒙古石油化工,2011-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