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雪松
(安徽建筑工業學院外語系 安徽 合肥 230001)
教育部高教司2004年6月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指出:“各高等學校應充分利用多媒體和網絡技術,采用新的教學模式改進原來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課堂教學模式。新的教學模式應以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為支撐,使英語教學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朝著個性化學習、自主式學習方向發展。”與此同時“Web2.0”概念的提出,為大學英語交互式教學模式創造了新鮮的環境。它是以 Blog、Wiki、社交網絡 (Social Network Services,SNS)、社會書簽等應用為載體,以用戶創建內容、集體智慧積聚為理念的互聯網新一代模式,在國內外逐步滲入各層次的教育之中。
2008年美國富蘭克林教育管理咨詢公司 (Franklin Education Foundation)以澳大利亞、荷蘭、南非、英國、美國五國為個案,就 web2.0應用于國際高等教育的現狀和前景發表研究報告。同年歐盟未來技術研究所對224個本土web2.0教學應用案例進行調研,廓清了歐洲各國當下web2.0教學實踐的全貌。英國開放大學也對英國高校中26個頗有特色的web2.0教學典型進行了詳細分析。
雖然目前國內基于web2.0交互式教學模式也越來越得到重視,但存在以下問題:一、教學系統或學習系統在設計上不能根據學習者心理(如情緒、情感和認知)狀態的變化來動態調整教學策略。二、現有的知識管理系統不利于知識共享(knowledge sharing)。其中包括評估體系不健全、知識傳遞(knowledge transfer)方式不合理。三、網絡環境下,教師的作用或角色也發生了變化,這就要求在大學英語傳統教學模式中引用現代化交互式的教學輔助系統,教師的角色定位和知識結構需要得到進一步的完善。
建構主義不同于強調客觀、絕對的傳統經驗主義或理性主義的知識觀,認為知識是個體建構的,它內在于人的心靈之中;個體在知識的建構中必須依靠意義的共享或協商,人際關系最基本的形式應該是合作而不是權威性的命令或控制[1]。
①通過分析國內外web2.0環境下交互式教育模式的成功案例和不足,特別是分析如何來利用現有的同步設備和網絡設備,如果實現校企合作,合理利用和優化當下流行的一些交互式平臺這些問題,來總結這一環境下交互式教學模式所需要的條件、實驗準備及優化后的預期效果。同時抽取三所本科高校(分別是985、211、普通省屬院校)的學生為樣本,樣本量分別為200,制作一定比例定量和定性題量的問卷并通過SPSS分析。從中發現對交互式教學的需求度和需求方式。
②以成熟的交互式系統如discuz X2,及美國AbleSky Inc.課程點播系統為案例來剖析,結合樣本數據來制定教學模塊,如教學策略模塊、教學內容模塊、動態評估模塊等,建立教學網站包括遠程教學點播系統、智能答疑系統、在線考試系統、第二課堂組織服務系統等來實現交互式教學功能。
③學習的情境理論關注物理的和社會的場景與個體的交互作用,認為學習不可能脫離具體的情境而產生,情境是整個學習中的重要而有意義的組成部分,情境不同,所產生的學習也不同,學習進行的場所對于學習過程有重要的影響。學習受到具體的情境特征的影響。[2]對于不同地區和水平的高等院校來制定相應的策略,充實交互式的改革實踐。分析如何加大教師角色定位和自身知識結構的完善,擴大人人交互和人機交互的模式,從根本上解決“聾子英語”、“啞巴英語”的現狀。
①網絡學習社區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交互性、協作機會、有意義的和促進學習動機的環境、一個持續和可利用的學習環境[13][3]基于web2.0環境的教學系統也是一種支持系統 (Web-Based Learning Support System,WBLSS)。該研究項目全面地表達了建構主義指導原則,通過拋錨(anchoring)策略;認知學徒策略(cognitive apprenticeship);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策略;反思(reflection)策略等模型來激發學習者主動學習(active learning)的學習環境。
②web2.0環境最大特色可以“訂單制”地規劃個性化的教學安排,如進度、難度、評價及相應的補救方案。由于整合了當下主流的交互系統,學習者可根據預制方案在“學習者主動”“計算機主動”之前轉移,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③該項目可以一改過去“篇”、“章”、“節”的傳統的內容體系,而以“模塊”來重構課程內容。
①新的環境和教學要求下,教師的角色定位如何從原來的傳播者轉型為教學信息的制作者、加工者、處理者以及教學工作的引導者、組織者;②知識管理系統(KMS)上,對阻礙知識共享的因素進行分析,并在交互中采取可行的知識共享手段和方法;③教學設備沒有優化利用,以致合理的網絡交互平臺沒有充分實現,因此如何去開發和整合現有資源來創建和優化教育資源系統體系。
[1]高文.建構主義學習的特征[J].外國教育資料,1999(1):35-3.
[2]姚梅林.從認知到情境:學習范式的變革[J].教育研究,2003(2):8-12.
[3]趙建華.網絡學習社區構建的基本方法[J].現代遠距離教育,2007(5):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