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彤
(佳木斯大學音樂學院 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7)
當前,大眾文化作為一種新興文化形式,已成為我國最活躍、最值得關注的意識形態領域之一。大眾文化作為一種社會意識現象,正以其鮮明的現實價值取向和強烈的文化滲透能力,廣泛地介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和思維方式。大眾文化作為我國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改變我國長期以來文化單一的局面,給我國社會帶來了很大的進步。但是,由于大眾文化本身的商業性本質和資本運作邏輯,大眾文化不可避免地以追求利潤為最終目的。只要有利可圖,大眾文化的資本運作邏輯就會驅使它向著這樣的市場發展。一些大眾文化生產者為追求自身利潤最大化,片面生產低級趣味的庸俗商品,甚至單純以暴力和色情作為商品的內容和形式。要掌握對大眾文化發展的引導權和控制權,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應當發揮其對大眾文化的引導作用,制約大眾文化自身發展的負面效應,規約大眾文化的發展方向,把大眾文化的發展導向與中國先進文化發展相一致的方向。本文就大眾文化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談幾點粗淺認識。
大眾文化作為一種蘊含著內在合理性的新生事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在傳統農業社會里,掌握著文化話語權的少數知識分子充當著大眾代言人,他們把一種自覺的精英文化加諸于普通民眾的生活中,大眾沒有選擇的權利,只是精英文化被動的受眾,精英和大眾之間根本沒有文化互動的可能。而到了現代,隨著經濟、政治、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結構的變動,市民社會不斷發展和完善,大眾文化打破了精英文化對文化的壟斷,大眾層面的文化開始從精英文化的控制下脫離出來,以娛樂文化、通俗文化和網絡文化等形式進入到文化世界。大眾文化以其蘊含的科技意識、商品意識、開放意識、民主參與意識等沖擊著傳統農業社會的價值觀念和思想意識,以務實、求變、自由寬容的文化精神推動了人們思想觀念的現代化。大眾文化是現代科學和民主相伴隨發展的產物,具備其他任何文化形式都無法比擬的廣泛性、普及性和平等性。大眾文化消除了精英文化的對特定對象限制和文化特權,而且它使民眾更真實地參與文化活動,促進大眾的發言權。大眾作為主體參與了文化創造活動,既使文化創作趨于多元化,也有利于大眾對自己利益的表達,使社會大眾在實際生活中獲得現代化的知識和信息的同時,參與并創造出更豐富的文化內容,并內化為自身的精神素質和能力素質,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國傳統意識形態宣教方式是一種典型的自上而下的單向灌輸模式,即在黨的領導下,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干部群眾系統地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宣傳和教育,以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覺悟,更好地改造他們的主觀世界。具體做法包括各層面的政治理論教育、廣播電視報刊的理論宣傳、作報告、開大會等。這種政治化、教條化的刻板說教方式建立在宣傳者與接受者的信息不對稱的基礎之上,不僅效率低,還不易為大眾所接受。大眾文化的發展則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傳播提供了更豐富、更有益的方式,使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灌輸更帶有隱蔽性和趣味性,在潛移默化下達到其宣傳的效果。同時,大眾文化表現出來的開放意識和民主意識使得大眾不僅扮演著受眾的角色,還使其可以通過大眾文化這個載體,積極地參與到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宣傳中來,由單向的說教轉向雙向互動,使受眾從宣傳的客體轉化為主體,以達到更好的效果。而大眾文化的典型形式—網絡文化正說明了這一點,我們可以利用它以多種形式展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內容,從而實現事與理、形與聲的有機融合,以聲音、圖像、文字等多種傳播方式激活受眾的認知模式,以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形式給受眾造成鮮明清晰的視覺印象。在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運用大眾文化形式進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宣傳灌輸,真正實現了我們一直提倡和追求的寓教于樂。
增強大眾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堅持富有民族特質的文化,正確處理好“蒼白的合法性與豐艷的不合法性”的沖突,遏制西方意識形態的滲透,正確處理好古與今、中與外、一元化與多樣化等方面的關系,始終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在高科技和網絡化時代,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注意防止和遏制其中的腐朽思想和丑惡現象的滋長蔓延。突出階級性;體現時代性;保持民族性;保障人民性;堅持科學性、民主性、開放性。要注意處理好先進性與廣泛性要求之間的關系,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
弘揚科學理性精神,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完善文化價值系統,確立體現時代精神、健康向上的審美價值形態;提高大眾的審美情趣和高尚情操,提倡奮發向上、追求卓越、敢于創新的精神等。
歷史上的先秦文賦等,乃至眾所周知的春節聯歡晚會等,關注現實、關注大眾,用進步的思想觀念和精美的藝術形象感染與教育大眾,能夠深刻打動人心,成為時代的精神財富,我們要進一步堅持“兩為”方向與“雙百”方針,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榮,唱響主旋律,多出與時俱進、富有鮮明時代特色的文化精品,負載、傳承意識形態內容,激發大眾積極進取的精神和奮發向上的力量,源源不斷地將高揚時代精神主旋律、展示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體現現代文明成果的社會主義新文化,呈現在世界人民面前,切實發揮出文化以優秀作品開啟心智、陶冶性情,塑造人格、匡正心性、鼓舞當代大眾的社會效用。
綜上所述,在機遇和挑戰共存的今天,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局、小康社會全面建設、深化改革開放以及加快發展等等都需要社會的政治穩定,而穩定從根本上說要先保持思想的穩定,這就需要我們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需要凝聚全社會的一種強有力的意識形態的支持。這些都需要用與時俱進的最新理論成果來武裝頭腦,普遍提升人民大眾的社會主義覺悟,讓廣大人民群眾都能深刻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給當代中國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及在這種變化中感受到的實惠,才能讓普通群眾真正體會到深奧的理論原來就在自己身邊,才能更加珍視今天的改革成果和穩定的社會局面,以更加昂揚的斗志繼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1]楊成樂.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安全現狀淺析[J].咸寧學院學報,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