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蓉
(西安工程大學 陜西 西安 710048)
進入21世紀,我國隨著高校擴招、畢業生總量劇增,而社會所能提供的就業崗位總量沒有變化的情況下,大學生的就業競爭日趨激烈,一部分就業競爭力較弱的大學畢業生“無業可就”,“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群體”隨之形成,主要指由于社會、學校、家庭、就業環境以及自身原因造成的有一定就業困難的學生。本文擬通過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群體進行分析,來了解職業指導在這一群體中所起得作用和重要性。
1.1.1 就業能力不能很好適合崗位需求
由于畢業生自身就業能力不能很好地滿足用人單位的要求,自然就成為就業困難群體。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群體就業能力不足主要表現為∶專業知識技能欠缺;實踐動手能力和吃苦耐勞精神不足;職業意識淡薄、職業目標模糊;溝通能力不強,心理素質欠佳等。大學畢業生自身就業能力不強是造成就業困難的根本原因。
1.1.2 就業期望值脫離實際
許多畢業生在擇業時往往不結合自身條件,盲目地與別人攀比,這就容易造成在就業時自我定位不準確,擇業期望值過高,無形中抬高了自身的就業門檻,加速了其就業的困難化。主要表現為∶一是對就業單位層次要求過高,二是對薪酬待遇要求過高,三是對就業區域要求過高。
1.2.1 就業市場因素
一是人才市場供求失衡。隨著高校的擴招,市場尚需一定時間才能消化快速增長的高校畢業生,勢必造成一部分學生就業困難。二是市場缺乏有效監管。一些單位對崗位提出了各種要求,有些要求明顯帶有一定的歧視和限制。三是用人機制尚需進一步轉變。
1.2.2 高校教育因素
目前,高校教育模式對畢業生就業困難的形成產生很大影響。一是教學質量下降。隨著高校規模的擴大,整體生源質量明顯下滑。二是專業設置、培養模式與社會需求錯位。三是高校的就業指導教育和服務缺乏針對性。
1.2.3 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過高要求
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高消費,也是造成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原因。一些用人單位不從實際出發,對本單位的用人標準盲目提高,造成了人才的浪費,給畢業生就業帶來難度。一些用人單位缺乏人才培養機制,非常看重工作經驗,認為應屆畢業生只是有書本上理論知識,動手能力差,不太愿意接受應屆畢業生,不想把時間花在對畢業生的培訓上。
1.2.4 女生就業困難
女性由于生理上存在的與男性的差異,特別是女性要生孩子,孕育生命的過程會給女性造成階段性的體能下降、精力不足等。此外有的專業不適合女生發展,比如建筑類的建筑工程技術專業,要求女大學生長年累月地駐扎工地,相對于男生來說難度已較大了,更何況是女生,因此就業單位在招人的時候,或明示或暗示不要女生,這些都對女大學生的就業造成一定的影響。
通過接受職業指導,可以讓學生及早樹立職業理想,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學習職業知識和職業技能,培養職業能力及綜合素質,促使學生補其不足、楊其所長、全面發展,以便更好地適應社會需要,更好地適應職業崗位需要。
從學校來看,宏觀上的職業指導為職業教育反饋了人才市場需求信息,為確定人才培養規格、目標和規模、調整專業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提供了科學的依據。是學校適應市場需求,開發人力資源,終成為勞動力市場合理配置的關鍵環節。
從勞動力需求方(企事業等單位)來看,職業指導,提供了人力資源供給狀況,為用人單位有效選聘適用人才提供了幫助,為用人單位注重社會效益,選好人、用好人、不浪費人才提供了依據。職業指導要求指導用人單位科學選人、合理用人,做到事得其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這樣可減少人員使用不當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可以使人在社會允許的條件下,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從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發展,取得社會效益。
從勞動力供給方(職介服務部門和學生本人)來看,職介服務部門可根據勞動力需求狀況和勞動力供給狀況,做好具體勞動力的職業指導工作,包括咨詢服務、推介服務、安置服務等工作,從而根據勞動力市場供求狀況和具體的用人單位需求實際,在學校就業部門的具體職業指導下,主動適應市場,選好合適崗位。
通過職業指導讓學生了解社會職業,了解自身特點(態度、能力、興趣、志向、性格等),認識職業需要與個人需求之間的差異,盡可能將自己的人格類型與職業崗位有機地結合起來,盡可能地縮小人職匹配差異,從而把維持生活、發展個性和承擔社會義務三個要素統一起來,增強自身的就業能力、工作能力,真正做到無業者有業、有業者敬業、敬業者愛業,實現較理想的人職匹配。
通過職業指導,潛心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合理推薦工作崗位,實現人職匹配,促進人力資源開發,使潛在人力資源轉化為現實的人力資源,使現實的人力資源在德智體幾方面的潛能轉化為現實的品德、智力和體力。或者說使人的素質活力發生量和質的變化,低的功能狀態轉化為高的功能狀態,由非人才轉化為人才,由低層次人才轉化為高層次人才。
職業指導可以幫助大學生了解自己,了解社會,盡早的進行職業生涯規劃。使更多的大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在選擇職業、規劃職業的道路上更加的平穩一些,最大程度的做到人職匹配,達到學有所成、學以致用,最終達到自我實現。
我國老百姓歷來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傳統文化心理,社會家庭普遍希望通過子女上大學來獲得好的就業機會和崗位,改善家庭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所以,一個大學生的順利畢業不但是一個人的事情,還關系到一個社會群體的安定和穩定。
如果把學校比作一個工廠,那么畢業生就是它的產品,如果一個高校的畢業生在人才市場上受歡迎,那么會起到連鎖反應,學校的聲譽將會提高,生源質量得到保證,社會的關注度和普遍評價也會提高。所以在大學生中開展職業指導是十分重要的,可以使學校各方面處于一個良性的可持續發展中。
職業指導可以使學生盡快的進行角色轉變,縮短適應時間,可以盡快為企業創造價值,也在某些方便幫助企業對員工的職業生涯規劃做了工作,也為員工日后的自身發展給予了很大幫助。
職業指導為掌握社會變動和市場勞動力需求,高校人才培養定位、人才培養質量能及時地提出政策性指導,對高校發展、建設應進行必要的政策指導和調控。
職業指導促進了大學生的就業,縮小了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群體的數量,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社會的安定團結,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在平穩中進行貢獻了力量。
綜上所述,積極開展職業指導,對幫助就業困難群體客觀認識自己,做到正視現實、敢于競爭、不怕挫折、放眼未來有著積極作用。進行職業教育和擇業指導,開展創業教育,對增強就業困難群體的創業、競爭、挑戰意識,樹立正確的職業思想和擇業觀念,開發創造性思維,提高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積極參與社會競爭,對于我國高級人才的培養都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1]彭軍.對當前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解析[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82-83.
[2]袁暢.談學校職業指導的作用[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6,6 (2)∶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