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佳敏
(浙江海洋學院數理與信息學院 浙江 舟山 316000)
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指出:“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從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角度看,農業信息化對農業現代化起著基礎性的支撐作用。為了更好地利用信息技術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安徽省廣德縣政府非常重視農業信息化的建設,積極響應黨中央下發的《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意見》的一號文件的號召,在信息網絡平臺構建、信息服務體系建設以及信息連企牽農等各方面進行了諸多的支持和嘗試,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有力地推動了廣德縣農業信息化的普及和發展。
廣德縣地處安徽省東南,蘇浙皖三省交界處,面積2156平方公里。1998年末人口50.56萬人,有漢、回、彝、壯、滿、蒙古、布依高山8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0.02%。轄7個鎮,22個鄉,280個行政村,13個居民委員會,4214個村民小組,117個居民小組。廣德縣農業,較早實行了家庭聯產成包責任制,農村生產力獲得空前解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來,大力推進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的企業改制工作,使企業重獲生機和活力,有了新的發展。全縣鄉鎮以上工業企業258戶,其中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重點工業企業36戶。為吸引中外廠商來廣投資,廣德縣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并于2001年10月召開了江、浙、皖召商洽談會,為全國乃至世界進一步了解廣德奠下了基礎。廣德縣林業,用地190萬畝,有林地面積171萬畝,森林覆蓋率55.56%。1998年,全縣工業總產值59.7億元,產銷率達到98.4%.全縣工業企業,經過推行“扶小做大”戰略,全力培植工業骨干企業。2007年,全縣實現林業總產值20.8億元,林業GDP9.04億元,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來自林業收入1981元,占38.8%。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環境,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省級、國家級重點農林企業,以“企業+農戶”的經營模式,帶動全縣富裕。
利用計算機等信息化手段實現對產品生產制造過程的自動控制。安徽援農高科葡萄種植基地以“太空生物肥料土為育種土壤、三年不施肥、不打殺蟲劑”來追求高效農業理念的,建立了法制化合作社,采取工人分片、分組管理,利用現代期貨市場先進的套期保值功能,實現水肥一體化的滴管生產。
利用信息設備對企業長期發展進行戰略性規劃和部署、制定企業的遠景目標和方針的戰略層次活動。安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最具代表性,擁有飼料養殖,屠宰加工的全程監控系統。通過信息化手段減少勞動力成本投入、管理成本投入,降低疫病的傳播風險,提高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公司+合作組織+社員”的經營模式,為建立生產專業養豬合作社提供一個交流平臺。通過引進德國現代化高新技術,邀請國內知名養殖專家,采用分子育種和抗性育種技術,引進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統可追溯到豬的全部生長過程,以專賣店及電子商務模式送貨上門。
利用以互聯網等現代化通訊方式開展為主的電子商務銷售過程。經過多方籌備,東亭鄉頌祥村里的25名苗木種植戶大聯合,成立了彩色苗木專業合作社,共同發展彩色苗木種植,此舉有效避免了原先散戶種植、相互壓價銷售等不良情況,對帶動全村苗木花卉銷售市場也將起到積極的作用。整套銷售方案是:首先,建立網上銷售平臺,以網絡銷售為主,以公司運作為載體;其次,以廣告網絡作為宣傳途對主要特色產品——彩色苗木進行大力宣傳;接著,通過各省設計院的信息反饋和網上調查來獲取信息;最后,結合得到的信息,雇傭當地農民為短工進行樹木移植、搬運、售出。
利用計算機系統實現企業內部管理的系統化。廣德縣天生糧油有限公司可謂是這方面的領軍企業。位于新杭鎮彭村,總面積13300平方米,有員工70人的這家股份制企業公司于2004年4月在廣德工商局登記注冊。項目設計年產量為3噸大米,實現銷售額8700萬元。公司品牌產品主要銷于蘇州、無錫、杭州、嘉興等市,如此好的業績無疑很大程度的取決于信息化的管理,為方便統一管理給每位員工配備手機來創建短信平臺,利用探頭探測水分溫度,用色選機篩選大米的優劣。
廣德縣政府積極響應黨中央下發的《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意見》的一號文件的號召,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增加農業投入、深化農村改革、繼續做好全國的扶貧開發工作,進一步解決貧困人口和受災群眾的生產生活困難。深入廣德農村,發現這其中活躍著一支支優秀的基層領導隊伍,他們都是由廣德省委組織部派專人下基層,深入各村黨支部,牽頭建立起掛靠于各村支部的黨小組,帶頭負擔起各村的組織建設和扶貧開發工作任務。政策的快速實施,組織的大力支持,責任到人、模范帶頭,使得廣德的農林業發展更是快人一等。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是廣德縣一直深信不移的工作信念。在廣德領導班子的帶領下,縣內大大小小的企業都十分重視農業科技知識的傳播和宣傳。根據該縣地多田廣、人力充足的實際情況,大家一致確立了“近抓種、遠抓養,基地快致富,科技興農闖新路”的基本方針,農林結合,以農產品、竹制品為重點,以“企業+基地+農戶”為特色經營模式,以企業帶動全縣致富。不僅是廣德縣農業經濟增長的主要支撐力量,同時更明確廣德的資源優勢,更好的規劃廣德農林業的未來發展方向。因此,政府會定期定點的通過傳單、廣告橫幅、宣傳欄、廣播、手機短信等各方面向農民傳播農業科技知識,并相應地設點進行科技知識的培訓。
廣德縣一直與全國各地的農業學府、高端院校有相對密集的溝通,每年都會高薪吸納不同分支的高科技人才,注重信息技術的傳播和培訓教育,給技術人員配備電腦等,方便技術研究,信息交流。農業信息化發展較快的企業內部,管理技術人員大多接受過中等偏上教育,對于高端技術水平的引進、創新等較為重視,并有較好途徑接收。科學技術具體運用于農業、農村、農民,以解決三農中的實際問題,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加快新農村建設,加快農民增收。產業開發能力增強、產業聚集度提升,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竹產業的生態功能進一步體現。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鼓勵農民服務組織創新,培育經紀人隊伍,加強農業質量標準體系、農產品質量檢測檢驗體系和市場信息體系建設,加快制訂或修訂農業行業標準和重要農產品質量標準,推廣采用國際標準,創建一批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加強農村市場體系建設,有計劃地興建或擴建一批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和科技、勞務等要素市場。搞好農業服務,大力推廣優良品種,引導農民發展優質高效經濟作物;搞好對農民的科技教育和培訓,組織技術人員深入到農戶,及時為農民提供技術指導和服務。
網絡是信息化發展的重要媒介,廣德縣為農民量身定制了直接服務于“三農”的綜合信息公共網絡服務平臺,著重抓好了以下幾個重點:一是打造農民用戶信息的分類建設集群,進一步提高系統服務效能。分類建設用戶集群包括調查、收集并建立涉農企業、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集團采購單位、農機作業(運輸)大戶和農家樂等六類主體用戶集群數據庫和通訊錄,收集、建立鎮內農業(包括農業、林業)技術人員用戶集群通訊錄,全面核實、規范全鎮所有注冊用戶的姓名、身份證號、手機號碼、從事行業、特有技能等必要登記信息。二是打造農民信箱服務的公共信息平臺。利用信箱系統現有資源和管理經驗,在農民信箱大平臺上搭建宣傳農業、林業、信息科技推廣、銀行等公共服務信息平臺,各個平臺具有集成系統功能,建立相對獨立管理系統,綜合利用系統資源。三是打造農民農業資源的信息管理機制。以推進農業資源有效利用和推進農業現代化為目標,廣德縣開展了農民農業資源信息管理機制的建設,逐漸建立了農林業資源數據庫及其綜合信息管理平臺。通過該平臺,實現對相關農林業資源的數字化、網絡化、可視化管理,有效提高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對廣德縣資源特別是土地和竹子的管理和利用效率,同時,也為全縣建立了統一的現代信息化農業對外宣傳窗口,詳細介紹廣德縣現代農業布局規劃、方針政策,宣傳廣德農業的自然資源、投資環境和優質農副產品等,促進招商引資、拓寬產品市場。
經過20多年的發展,農業信息化已經成為農業經濟發展、提高農業競爭力的重要支撐手段和推進我國農業戰略性轉變的一個重要樞紐。因而,廣德縣農業在今后的發展取向和策略上,應緊扣農業轉型升級、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的主題,以產業化帶動信息化,以信息化促進產業化,努力發揮后發優勢,重點把握以下幾個方面或環節。
加快農業信息化的關鍵技術的改造研究和涉農資源的統籌規劃,促進農業信息化的自主創新。以農業生產基地、農業科技示范點、農業龍頭企業為重點,加強遠程遙感技術、現代管理信息系統、智能化專家系統等技術在農作物種植、畜禽飼養、農林產品(深)加工、農業生產管理、農產品銷售等方面的應用,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采集、加工分析、共享整合與應用服務的體制和機制。加快土地、竹林等空間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
抓好農村信息化綜合信息服務試點工作,依托縣指派領導班子現代遠程教育、浙江農民信箱等重點工程,整合各類涉農信息資源,建立全縣農村信息化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探索建立長效運營機制。推廣“三電合一”的新型應用模式,結合報刊、書籍、宣傳欄等傳統傳播渠道的優勢,發揮手機、電腦等個人信息終端設備的作用,提高信息服務覆蓋面。
搭建綜合性農業科技信息服務平臺,促進農科教、產學研有機融合與利益共享,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實現大專院校、農業科研院所與現代農業園區、農業企業、農戶等農業科技信息供需雙方的有效對接。加強教育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共享,繼續推進農村技術人員現代遠程教育工作,豐富各類教學資源,強化應用與服務。推進縣域特色產業信息化抓好縣域經濟信息化試點和推廣工作,加強縣域特色產業網站群建設,為增強農村特色產業集聚力和產業競爭力提供有效支撐。
結合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無公害農產品的實施,從生產和市場兩個環節入手,建立健全農產品安全管理信息系統,利用信息技術加強對糧油、蔬菜、中藥材、畜禽等農產品在生產、加工和流通環節、從田間地頭到餐桌的全程監控,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并建立完善農藥化肥、排污監控等信息管理系統,加強對農藥化肥等農資物品使用、農村企業污染排放、農民生活垃圾處理等的管理。建立和完善農業管理應急處理信息系統,加強對各類社會矛盾以及群體性、突發性事件的監測預警與應急處置。
加強面向“三農”的電子政務資源整合,集約化建設農村電子政務應用系統。將電子政務專用網絡平臺向各基層單位、企業延伸,提高農村政務信息化水平。加快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加強農村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鼓勵開發切合“三農”實際需求的文化信息資源,做好農科教電視片的拍攝、制作和傳播。搭建農村社區信息交流和虛擬文化共享平臺,傳播先進網絡文化,營造積極向上、健康進步的農村文化氛圍。
建設農產品出口創匯基地,重點扶持和擴大畜禽、竹子及其加工品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特色產品和有機食品的出口。有計劃地組織勞務輸出,參與國外農業開發。加快農產品加工技術和設備的引進開發,發展農產品銷售、儲運、保鮮等產業,積極促進初級農產品的轉化和加工,不斷開發名、優、特、新品種,搞好優良品種的繁育。擴大對外開放,發展創匯農業。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逐步從種植業向多種經營、鄉鎮企業和小城鎮轉移,引導農民更多地從事非農產業,重點發展農副產品加工、儲藏、保鮮、運銷等行業,加快改造傳統工業,積極發展商業、運輸、飲食服務、旅游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充分調動投資者、經營者的積極性,引導鄉鎮企業加快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加快科技進步和體制創新,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提高鄉鎮企業的科技水平和競爭能力。
[1]劉小平.以農業信息化作為新農村建設的突破口[J].安徽農業科學,2007(12):3753-3754.
[2]張建平.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促進現代農業發展[J].企業家天地:理論版,2007(6):6-8.
[3]茍斌強.天水市農業信息化發展現狀及對策建議[J].農業科技與信息,2009(14):5-6.
[4]陳元勇.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思考[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S2):251-253.
[5]劉金愛.推進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的思考[J].理論學刊,2008(6):49-51.
[6]祁業鳳.以服務“三農”為主要內容的農業信息化建設思考[J].農業網絡信息,2009(2):8-9,26.
[7]汪路明.農業信息化應用與發展[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0,385(1):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