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榮梅
(環江高中高級中學 廣西 環江 547100)
生物學科新課標提出的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學素養(核心任務),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1]。教師是新課程改革的實施者,也是制約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教師教育是保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順利進行的必要的先決條件。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的認識、教育理念、教學模式、教師知識儲備、教學評價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也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面對新課改和新教材,農村生物教師怎樣把握契機,適應形勢,是農村生物教育工作者認真思考和急需解決的緊迫課題。
新課程改革是一項需要熱情參與,打破原有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的一次大的改革[1]。大多數農村教師所處的生活、工作環境不便,信息閉塞,制約了農村教師在信息資源上與外界的交流。對課改的認識只局限于學校發的幾本書,甚至只是口頭倡導。沒有參與的熱情與積極性,就不可能樹立正確的新課程理念和新課程意識。所以要努力創造條件閱讀課改讀物,加強認識:
1.1 農村生物教師要認識到新課程改革的目的是實施素質教育,生物課程在知識結構、學分和學時等各個方面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生物學科位置與化學和物理相當,地位得到大大提高,這將為生物學科發展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從而激發自身專業發展的內在動機。
1.2 農村教師要認識到,自身教育思想、知識結構與教學方式的改變,不僅影響的是幾十上百個孩子未來的發展,更影響到農村下一代的前途命運。
1.3 農村教師應該認識到,新課改是我國教育的發展方向,高中新課程對生物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自身墨守成規,不具有危機感和競爭意識,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勢必被學生、學校、時代所淘汰[1]。
中學生物教師作為生物課程實施的主要承擔者,教材的使用者,新的課程理念和課程意識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生物課程的實施情況和課標的達成情況[1]。但是,從農村教育的實際情況來看,大多數教師還在傳統的“你聽我講”一言堂的教育觀念下,強調師生之間單一的知識傳承,往往忽略了學生的個性需求,忽視了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能動作用。學生在教學活動在的能動作用沒有實現,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只是機械的接受教師灌輸的知識點,死記硬背,缺乏學習的主動性,自主性[2]。所以農村生物老師們要認真研讀生物課程標準及與之匹配的讀物,對有關新課程的理念、目標、內容標準乃至實施建議認真理解,教育理念從“以知識為本”轉變為“以學生發展為本”,“面向全體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方式”,真正做到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改變以前為考試而教學的觀念,真正以培養學生的生物興趣和基本的生物科學素養,以及發展學生終生學習能力為出發點[1]。這就要求教師:樹立起“只有差異,沒有差生,關注學生態度、情感、價值觀培養”的學生觀;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幫助者、組織者、促進者的教師觀;平等的、民主的、和諧的、師生交往互動的教學觀。根據目標多元、方式多樣、注意結果與過程并重、內容全面的評價原則,樹立新的評價理念。
現在的很多農村教師第一學歷不高,通過各種途徑取得的學歷往往也是所教非所學。加之理論學習機會少、投入時間不夠,盡管有很多教師通過學習提高了文憑,但是專業知識更新滯后,從事教學過程中,往往捉襟見肘,講解教材內容時將會平淡無奇,語言蒼白,知識業務能力不高。所以教學水平往往停留在經驗型層面上,與現代教育要求的研究型、學者型教師有不小的一段距離。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幫助學生自己建構知識,就必須從自身和知識結構的更新上入手。
3.1 知識日益朝著綜合化的方向發展,許多問題不是用一個學科的知識所能解決或回答。例如,如何看待轉基因作物問題?要正確的評價它,僅從生物學科知識評價是很片面的,必須還要從科學技術知識、社會知識等角度來分析。因此,依據教學內容,綜合地補充知識是教師特別是農村生物教師所必需的。教師只有自己首先在知識上融會貫通,才能在課堂教學中有針對性地啟發、引導學生從多方面進行思考,從而表現出對知識的處理與新課程理念的協調一致。
3.2 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展,雖然教材在編寫時已經注意到知識的現代進展,但教材建設的相對滯后性特點,使得有些內容在教材一出版就發生了新的變化。再加上農村學生對科技接觸得少,甚至沒有接觸。因此,農村生物教師要多關注前沿性的知識,有意識地搜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信息資料,及時補充到教學中去,使學生能夠了解到知識的最新進展和發展前景。
3.3 挖掘教材中的潛在知識。一是挖掘、拓展教材中學生易產生疑問的內容和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二是重視教材知識在生活、生產、科學技術中的實際應用。我國是農作物經濟大國,生物資源豐富,農村生物教師應利用這一有利的條件分析與拓展教材中的應用性知識[3]。
在新課程理念下,提倡學生主動參與,樂于研究,發展探究精神的課堂模式,拋棄“教師是主角,學生是配角、聽眾”的教學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探究的模式[2]。但由于農村學校信息技術知識應用不廣,隨著電子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活動中的應用,一些農村學校已經配備了一些先進的教學儀器,部分教師不能掌握先進的教學儀器,不能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陷入了:有,不能用的狀態;同時農村學生接觸外界少,知識面窄,理解和接受的能力弱,許多農村學校教師又回到了“你聽我講”的狀態。同時很多農村教師以傳統的教育目標定位自己的教育工作,衡量一位學生的發展僅僅關注學生獲得知識技能,而忽視學生如何獲得知識技能,思維能力是否得到充分發展。所以,農村生物教師:
4.1 要充分挖掘自身資源并能夠主動地創造性地利用自身資源,從而幫助并引導學生走出教材,走出課堂,走出學校,在社會大環境中進行學習和探究,使學生深刻明白課本與課堂并非是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各方面能力的唯一渠道[3]。
4.2 盡量利用當地和學校的實驗條件和資源開展探究性實驗,在課堂教學中盡可能多的采用探究、討論、合作、交流的方式進行教學[1]。
4.3 必須建立靈活、多元化與多樣性的新課程評價體系,使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內容評價與外部評價、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根據學生的差異采取適當的評價方式,設計出不同層次的評價目標,允許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評價方式等。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
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注定要遇到各種矛盾,作為農村生物教師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條件;不斷克服自身環境不足的局限,在教學中擺脫傳統的陳舊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的約束,迎接各種挑戰。改編一句流行的話說:是挑戰,更是機遇。農村教師只要正視現實、面向未來、勇于挑戰,就一定能在今日之中國教育書上濃濃的一筆!
[1]包正艷.新課程新教材新挑戰經驗交流[J].2011-3-28.
[2]姚艷.淺談新課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師面臨的挑戰與對策[DB/OL].2011,2.
[3]李志強.新課程下教師面臨的挑戰//當代教育科學[C].20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