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建蓬,秦文靜,趙繼英
(河南省伊川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河南伊川471300)
河南省伊川高中新址東面是綠水蕩漾、蛟龍臥波的伊河;南面是“程門立雪”的故事發生地二程書院;西側是四時秀麗、古樹參天的省級森林公園——荊山森林公園和宋代著名理學家程頤、程灝墓園;北面是青山對峙的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學校占地700余畝,綠化面積17萬 m2,占校園總面積35%以上,伊川高中系河南省示范性高中、河南省文明單位、河南省園林化單位,是一個環境優美、鮮花盛開、綠樹成蔭的洛陽市重點中學,分東、西兩個校區,擁有師生15000余名。每年向各重點院校輸送大量優等生源。學校新建行政樓1棟、綜合樓1棟、教學樓10棟、圖書館和實驗室各1棟,教職工住宅樓4棟、學生宿舍樓6棟、體育館1座、體育場2個、食堂2座,以及青少年活動中心等建筑。景觀小品主要有雕塑、假山、置石、噴泉、花架長廊、水池及仿古六角亭等。
2.1.1 以人為本,突出綠化服務功能
校園環境以清新自然、幽靜典雅為基調,校園內的綠地設計在滿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綠化本著“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為師生提供一個防暑、防寒、防風、防塵、防噪的工作、學習環境和優美生活的場所,把學校建成公園、花園、樂園。
在景觀營造上,以植物造景為主,堅持喬、灌、草多層次復式綠化;以綠為主,采用常綠樹與落葉樹、速生樹與慢生樹、喬木與灌木相結合,不同花期的草花與木本花卉相結合,使綠地一年四季都有良好的景觀效果。植物栽植避免過于雜亂,有重點、有特色,在統一中求變化,在豐富中求統一。
2.1.2 體現校園文化特色,突出教書育人的氣氛
堅持環境建設和功能建設同步,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理想的讀書治學環境,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充分挖掘校園文化內涵,體現景觀的文化特色,起到寓教于游的作用,陶冶師生的情操,培養其健康向上的人格。西校區杏壇廣場的中心位置矗立著先賢大師孔子的漢白玉雕塑,下面的正方形花崗巖基座四周刻滿了《論語》,周圍是小型的集散廣場。對著雕塑的四條中心線是4條規則的園路,周圍栽植著各種形狀規整、色彩豐富的花灌木;東校區教學樓花壇四周佇立著居里夫人、祖沖之、愛因斯坦等中外知名大師的頭部雕塑,為師生營造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為方便通行,采取規則式布置。其布局與周圍建筑相協調。考慮到室內的通風、采光的需要,栽植了低矮花灌木和宿根花卉,在離建筑物8m以外栽植銀杏、雪松等喬木,背陰面處選用耐蔭植物。教學區設計因考慮到此處是學生的主要學習場所,所以設計了幾個面積較大的花壇和3座造型新穎的花架,園內樹種豐富,色彩調和對比得當,各種鮮花四時盛開。并掛牌標明樹種的名稱、特性、原產地等,使整個校園成為普及生物學知識的園地,也使學生們在閑暇之際,有一個環境清幽去處。
2.1.3 注重立意
突出環境感染力“意奇則奇,意高則高,意遠則遠”[1],對于校園環境來說,寓教于景、環境育人顯得更為重要。中國古典園林非常講究意境美,現代社會也公認園林是藝術與科學的結合,設計常追求“神儀在心,意在筆先”[1]和“情因景生,景為情造[1]。校園是育人的地方,具有特定的場所精神,而景觀元素正是表達這種積極向上、富有朝氣和帶有啟迪性環境氛圍的素材,創造人文與自然相結合的環境是校園休閑綠地設計的目標。使莘莘學子從環境中也能受到教育和啟迪,從而激發他們立志成才的信心和決心。
2.1.4 立足實際
突出綠地的功能實效性,作為總體環境的一部分,學校出入口是學校綠化的重點,校園主出入口區位于校園的東部,緊臨著城市主要干道——八一路。因為這里是學校向外界展示自我風采的窗口,所以整體綠化采用規則式布局,主要包括主校門、入口廣場、主景花壇、行政辦公樓、停車場等。左右兩側是大型花壇,種植著各種奇花異草,營造出鳥語花香的意境,中間是寬闊廣場——未來廣場,然后是旗臺與行政主樓;體現學校莊嚴的風格,烘托出嚴肅和高雅的氣氛;校園的東南為一個小游園,園內小橋流水,長廊、花架、噴泉、假山、六角亭布置的和諧美妙,微地形上種植了丁香、連翹、迎春、竹子,還有一部分喬木,目的是為了四季有景可觀,加上亭子的設計使同學們可以在這種環境中學習、休息。對提高學習效率、促進身心健康、開展業余文化娛樂活動有重要意義,對美化校園有重要作用;標準的運動場選擇了學校最后面的西、北部,此地遠離學習區與生活區,對學生們在校內的學習沒有影響。運動場之間種植3排密集的白楊樹、法桐和雪松,目的是起到一定的隔音和遮陰效果,使學習區與活動區能有效分隔。全長400m的標準塑膠跑道,共有8條,每條跑道寬1.2m。此處有8個籃球場,2個網球場,并設有多個乒乓球臺。樹蔭下安裝有各種健身器材,為廣大師生服務。
在建造優美校園的同時,充分考慮建成后的維護管理費用,盡量降低造價,節約投資,使校園園林建設和養護與單位的經濟實力相適應。依山就勢,因地制宜,階梯式建設各種建筑,盡量利用原有的地形,依原有地形地貌為主而適當加以人工改造,做到挪動最少的土方而又能發揮功能上和景色的最大效果。為方便日后管理和節約養護成本,行道樹選擇了適合當地條件,病蟲害少,有地方特色的鄉土樹種,如國槐、白蠟、銀杏、毛白楊、垂柳、女貞等。花灌木選擇了宿根及自播繁殖能力強的品種,如美人蕉、波斯菊、虞美人、蔥蘭等。在立體綠化時利用地錦、紫藤、爬山虎等藤本,使它們在形狀、色彩、質感、季相變化、生長速度、生長習性相適宜。既造價低廉,又環境優美,還善于管理,可行性強。
突出景觀美,以怡人的景觀來消除學子們的各種壓力。更重要的是,校園休閑綠地在以綠為主的基礎上還注重體現藝術美、自然美和意境美,竹子虛心有節,為此校園內建設了竹園,顯示環境幽靜與高雅;梅具有“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1]的品格,建造了梅園,給人以比擬聯想,產生詩情畫意。如今學校環境已建設成了春有粉面桃李、淡妝玉蘭、雍容牡丹,看繁華爭艷;夏有滴露梧桐、流蘇女貞、垂蔭古槐,醉芳草如煙;秋有持節修竹,染霜紅楓、凌霄云杉,邀明月作伴;冬有笑寒青松、臨風翠柏、濃香臘梅,賞冰雪閬苑的四時美景。因地制宜的將傳統歷史文化與現代園林景觀有機結合,創造具有特色文化和豐富內涵的校園新景觀。
校園綠化特別重視植物造景作用,提倡多用鄉土樹種進行綠化,植物造景時,體現生物多樣性為主要目標。喬、灌、花草相得益彰,層次結構合理,以取得最大的生態效益。伊川高中把維護師生身心健康、維護自然生態過程作為設計理念。強調鄉土植物和鄉土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常綠樹、落葉樹各占50%。常綠樹種有雪松、大葉女貞、蜀檜等。落葉樹有垂柳、國槐、梧桐樹等。校園內共栽植各種苗木10萬余株。營造了花紅葉綠、蜂飛蝶舞的優美環境。增強了師生學習、工作的熱情。
學校形象作為一種文化景觀,是由外在的物質景觀和內在的精神景觀兩方面因素共同組成,它潛在地發揮著巨大的教育功效。校園環境是育人環境,室外景觀的和諧美麗能夠創造積極向上、充滿知識和趣味的室外大課堂。使校園環境寓教于綠、寓教于樂。河南省伊川高中的景觀不僅有良好的視覺環境和自然環境,更有深厚的人文環境,它猶如一個無聲的課堂,使置身于此的學子耳濡目染、熱愛自然、提高美學和人文素養。在這大自然的課堂里,一花一草一木都孕育著豐富的思想內涵和高度的啟迪,對學生的道德、品格、修養無時無刻不在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2]。
[1]周業生.園林藝術原理[R].沈陽:白山出版社,2003.
[2]陳 靜.景觀延續與重塑的人文之道[J].中國園林,2012(2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