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
(江蘇省徐州市園林工程質量監督管理處,江蘇徐州221018)
中國古典園林中構成園景要素之一的觀賞植物,是隨年代、季節變化的動景,它豐富了景色的空間層次,起著劃分景區,點綴景點,引發園林意境的作用。更好的了解古典園林植物的配置要點,才能把其獨特的意境和處理手法運用到當今的園林設計中。
園林意境,不是孤立的一個物象,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宋·唐庚《文錄》引唐人詩:“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從一片樹葉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來。這不僅表明了梧桐的生長習性,也反映了季節和時令的變化,同時,也使人產生不同的象外之境。通過植物表現這種意境的產生,由植物的兩個方面構成,即植物的自然屬性和植物的象征寓意。
2.1.1 色彩
中國古典園林多以常綠樹為背景,配置獨特植物,以清凈為主,為養性談書之所。歐陽修詩:“淺深紅白宜相間,先后仍須次第栽,我欲四時攜酒去,莫教一日不花開。”如徐州云龍公園“咫尺勝景”景點,以白璧粉墻灰瓦為紙,筍石、松、南天竹為筆,再配以竹為背景,進入“咫尺勝景”景點的圓洞門,仿佛置身于古樸雅致、自然瀟灑的“水墨畫”中,頓感清新、自然、脫俗。
2.1.2 香味
中國古典園林常以嗅覺而影響人的感受,使人倍感身心爽朗,好像身處在大自然之中。徐州燕子樓公園西南側仿古亭廊前,廣植臘梅,每當寒冬下雪時,斗雪的臘梅開的最盛,花香與瑞雪交相輝映,成為園中觀賞冬景的好去處。八月的徐州城也桂香滿城,清香撲面。
2.1.3 姿態
樹木本身就是自然的線條,或柔和,或蒼勁,或古拙。中國古典園林中,“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單株更能充分發揮和強調它的自然特性,顯得大巧若拙。徐州顯紅島仿古建筑周圍配置的柿樹枝條曲疏、向上、瀟灑有韻致;而岸邊的柳樹則灑落有致,微風吹來,垂柳依依。
2.1.4 聲音
中國古典園林利用大自然風聲、雨聲,使空間感覺千變萬化,別具風味。“留得殘荷聽雨聲”可領略李商隱當時的心境;“萬壑松風”更覺得空間的幽靜,山林的野致;“雨打芭蕉淅瀝瀝”數株芭蕉植于漏窗前,每當細雨濛濛,感人很深。
2.1.5 光影
不同的光線產生不同的效果。中國古典園林常利用自然光線產生的明暗對比、光影對比,渲染環境氣氛。林逋《梅花》詩:“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張先《天仙子》詩:“云破月來花弄影”、高濂《玉簪記.琴挑》詩:“粉墻花影自重重,簾卷殘荷水殿風”等等均能體現植物隨著日照投映于白墻上,落影斑駁的優美動景。
由于植物的這些屬性,造園者們創造了獨特的意境。以松、竹、梅,梅、蘭、竹、菊運用最為廣泛,突出了一個“清、凈、雅致”的美感,意境幽遠。
植物常常被賦予特種寓意和象征。梅花有“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的品格,牡丹豪放而富貴,蓮荷如意,蘭草典雅。再如竹謙虛禮讓,氣節高尚,柏堅貞有節,地位高潔等,都能使人引起豐富的聯想和內心的共鳴。
另外,古典園林中許多以植物命名的景點、亭閣,有畫龍點睛的妙用。如徐州小南湖景區“荷風島”體現云龍湖荷風島周邊水面廣植荷花之景;云龍湖“紫薇島”。而現今的園林景點也有許多利用植物而命名的,如徐州云龍湖風景區內的“杏花村”源自蘇軾送《送蜀人張師厚赴殿試》詩:“云龍山下試春衣,放鶴亭前送落暉。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馬如飛”詩句中杏花的描述。徐州的“秋韻園”、“薇園”、“榴園”等,分別以種植的色葉樹種(銀杏)、紫薇、石榴而命名。這種植物和精神的有機結合,是中國園林的一大特色。
植物是構成群體最富有變化的組成部分,隨著生長不斷地變換著形態、色彩,其構成的景色也隨著季節呈現出多樣性變化,成為園中“動景”。
本著“貴精不在多”,以簡潔取勝的指導思想,中國古典園林中植物以點植與叢植為主。從視覺的觀點來看,點植的樹更能引人注目。
古典園林多以建筑、游廊、墻垣圍成既小且封閉的空間院落。這樣的小院落適宜孤植或點植多種花木,其配置如作山水畫一樣,注重花木的樹姿、形態、色彩、枝葉、根結等,輔以花木的象征意義,體現不同的意境。徐州戲馬臺后花園內孤植的一株胸徑約60cm的古銀杏就使入口的小院落充滿生機,體現了后花園的歷史、久遠。
對于稍大的庭院來講,孤植樹會使人感到不能充分庇蔭整個空間。因此,常以叢植的方法在院內栽植喬木2、3株,才能與環境相稱。兩株宜一俯一仰;多株一般呈不等邊三角形,各有向背,體現動勢,這與國畫的“經營位置”相仿,看似散亂,實是相互呼應,有主有賓。
隨著庭院空間的進一步擴大,樹木配置多用同一種或數種植物以點植和叢植相結合的手法進行搭配,考慮植物高低疏密及與整個環境的關系,營造成“枝繁葉茂,郁郁蔥蔥”的氣氛,可形成自然野趣。若把徐州顯紅島作為一個庭園來看,較能體現這點。
中國園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組合而成的一組綜合藝術品,富有詩情畫意。其中,園林植物在營造空間中起到障景、景深、層次等作用。
障景是通過分隔空間使觀賞者心理上產生較大的空間感,并引導游人更好地體驗小中見大的感覺。徐州快哉亭公園西入口,入口兩側通過栽植密實的植物形成一道封閉的綠墻,較好的圍合襯托了入口集散空間。同時,正對入口處栽植密竹起到障景作用,將人群自然而然的進行了分流,增加了層次、空間感。
宋陸游詩:“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更能體現通過園林植物的運用加大了景深的空間效果。另外,在造園中經常運用竹林、蜿蜒曲折的園路共同營造“曲徑通幽”的意境,既增加了景深,又體現了園林的層次感。
園林植物選材較注重枝葉扶蘇、姿態橫生等,根據植物姿態、枝葉疏密以及分枝高低等對不同植物進行有機組合,可形成封閉、半封閉、開敞、私密的空間層次。
中國古典園林的空間多以封閉為主,植物的運用體現了一種精謐的美感和樸素自然的意境。園景組織精到,是山池、建筑、園藝、雕刻、書法、繪畫多種藝術的綜合體,建立了變化而統一的空間秩序,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精神世界和生活追求,其獨特的意境和處理手法值得借鑒。
[1]計 成.園冶注釋[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8.
[2]余樹勛.園林美與園林藝術[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7.
[3]宗白華.中國園林藝術概觀[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7.
[4]彭一剛.中國古典園林分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
[5]陳新璋.唐宋詠物詩賞鑒[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