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米米
(河南教育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6)
近年來,國家逐漸加大了高等教育軟硬件的投入力度,大學新校區的規劃建設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地展開,其建設規模和建設速度都是前所未有的,這不僅給景觀設計師創造了大學校園景觀設計的實踐機遇,促進了風景園林界對校園景觀規劃設計理論的探討和研究,同時也提供了讓景觀設計師們討論如何從多種層面創造符合現代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的生態校園的機會。
校園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景觀規劃中要系統考慮校園各要素之間的整體性,把校園的景觀規劃和設計有機地結合到校園總體規劃中,成為實體校園有機的組成部分,從而在整體布局中有效地實現資源共享。校園功能各異,景觀子系統力求在上一級系統宏觀控制的基礎上,運用統一的設計語言,統一的色彩體系,保持自身的完整性與整體性。在校園景觀設計中,還要注意將建筑融入環境,建筑與環境相互襯托,形成學習、生活和工作區域既各自發揮獨立的功能又相互聯系的生態景觀系統和完整連續的空間網絡系統。
隨著國家對高等院校辦學規模的控制和節約性園林理念的影響,在校園景觀設計中應在滿足功能的前提下實現資金的合理利用和有效控制。經濟性原則既包括對資金的合理利用,又包括對各種資源的高效管理,發揮資源綜合利用的優勢。這就要求在校園景觀設計中,不僅要加強對資金的合理利用和有效控制,而且應利用景觀生態學和植物學的相關知識,創造生態型校園景觀,實現校園景觀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在資金利用方面應嚴格控制,合理安排各種景觀元素造價,同時要研究節約性園林的內容,從校園雨水利用、生態型透水園林鋪裝等方面進行設計,實現校園景觀規劃設計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統一。如華北水利水電學院新校區景觀規劃設計中考慮城市雨水的合理利用和生態性鋪裝的利用,不僅實現了校園內雨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同時也有助于校園生態可持續發展,減少暴雨來臨時對校園及周邊地區市政排水的壓力。
校園的景觀設計應結合自然元素,盡量減少硬質鋪裝的比例,創造以植物造景為主的生態景觀,合理利用場地條件,因地制宜,發揮綠地在降低噪聲、凈化空氣、美化環境方面的作用。運用景觀生態學原理指導設計實踐,將校園景觀環境看成一個系統,運用斑塊—廊道—基質的生態學原理,實現校園綠地的有機整合和共生。校園生態景觀包括校園范圍內一切人工的和半自然植被及水體,通過系統規劃,合理布局斑塊和廊道,使之成為有機的整體。綠地斑塊的數量應達到一定的規模,而且分布要均勻,大、小斑塊結合,并盡可能地增加綠量。
傳統文化是現代社會文明發展的基礎。在景觀設計中,力求將現代理念與傳統教育文化兩者相融合。景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景觀的靈魂,大學校園作為傳播知識和授業解惑的城市文化中心和智力中心,其文化內涵不容忽視。文化性原則就是要結合校園所在城市的歷史文化和城市個性特征,以及學校的性質、特征、歷史淵源和主要特色綜合考慮,通過景觀要素的有機融合和搭配,體現校園的文化特色。歷史悠久的院校可以通過其歷史遺存或文化名人或學術成就來彰顯文化底蘊,如北京大學的未名湖和河南大學的近代歷史建筑群;新建高校或行業特色高校則可以通過其所在城市的特征和校園特征創造具有文化內涵的校園景觀,如鄭州大學新校區的景觀融合了鄭州市的鐵路樞紐文化和鄭州“八景文化”以及鄭州登封古天文臺等歷史元素,很好的表達了校園的文化特征。
人性化景觀空間指的是在進行景觀空間設計時要考慮人的因素,根據人的行為心理特點來進行設計,滿足他們的需要。其構成要素包含空間構成、自然環境、人的素質、活動方式及文化特質等。這些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景觀設計師的任務就是將其最終以物化的形式組織起來。當然,人性化的景觀空間環境并不是因情廢物,而是為了更好的為人服務。
不同空間采用不同的設計,有開放空間、半開放空間、私密空間,有沉思空間、交往空間、休憩空間、運動空間,滿足不同的功能需求。人性化原則首先應加強對高校校園實用主體的師生的實際需求的調查,切忌閉門造車。優秀的景觀設計無不是在對場地的深刻理解和對場地使用人群和功能需求的基礎上進行挖掘和創造的。可以采用問卷調查、訪談、現場調研等多種方式來發現師生心目中的理想校園景觀的模式。這種情況尤其適用于新校區景觀規劃設計,切忌創造大尺度的不符合實際需要的“景觀大道”和文化廣場,缺少必要的綠化基礎設施和休息設施的空間很難能吸引師生的光顧。人性化原則不僅體現大的空間尺度的把握上,在小的景觀節點細節設計上更容易體現出來。如坐凳的材質和擺放位置,需要結合心理學和社會學理論;又如植物的選擇和搭配,需要結合周邊建筑環境和空間特征進行綜合考慮。
對于校園景觀環境設計來說,可持續發展不同于自然生態系統的完全自給自足,但也要求最大限度的發揮校園景觀環境的整體優勢,發揮綠地的生態效益,將校園綠地按照點、線、面的形式連成有機整體,使校園建筑與景觀環境融為一體,和諧共生。例如合理利用校園雨水資源,將景觀用水和生活用水與雨水資源結合考慮,既能減少市政設施的壓力,又可以實現校園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實現節約和低碳的要求。
多樣性有很多含義,包括生物多樣性、景觀多樣性、遺產多樣性等。景觀多樣性是景觀生態學的一個概念,體現了景觀在結構和功能等方面的復雜程度。景觀多樣性和生物多樣性都是為了使系統維持穩定,增強系統的自我恢復能力和抗干擾能力,形成可持續的景觀生態格局。校園景觀由植物、水體、山石和建筑等景觀組成。從空間的開放程度和文化內涵上來看,可以分為人文景觀、歷史景觀、開放景觀、私密景觀等。在校園景觀規劃設計的過程中,必須對這些景觀的有機結合進行充分考慮。
大學校園景觀規劃設計是一個功能復雜的系統工程,不但要為學習及學術活動提供良好的物質條件,更重要的是為高標準、高水準的大學提供一定的場所背景。每所大學都有其不同的發展歷史,因此大學校園景觀規劃設計應體現大學校園的歷史文化和所在城市的地域特征,充分挖掘和延續校園的歷史文化特質,建立符合該校園實際情況的具有多元功能的可持續校園景觀,進而塑造校園形象,發揮校園景觀的多重作用,為校園發展積淀深厚的人文底蘊,同時促進大學校園所在區域的綜合競爭力的提升和發展。
[1]朱吉頂.大學校園景觀規劃設計探析[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6.
[2]傅伯杰.景觀生態學原理及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3]陸海英,劉春江,車生泉.現代大學校園景觀規劃設計探討[J].科技通報,2007,23(5):736 ~740.
[4]周忠長.淺談大學校園景觀規劃設計[J].科技風,2011(1):20.
[5]邱玉華,陳幼琳.大學校園景觀設計中文化內涵的表達[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城市科學版,2007,24(2):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