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平
(陜西省寶雞市陳倉區林業站,陜西寶雞721300)
花椒是一種油料樹種,因適應性強、耐嵴薄、易管理、效益高深受山區群眾歡迎,是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脫貧致富的首選產業。寶雞市陳倉區花椒資源豐富,栽培歷史悠久,尤其是“大紅袍”品種成熟早,香味濃,在國內市場上十分暢銷。這幾年隨著退耕還林政策的實施和市場價格的調節,栽植的面積正在擴大。花椒喜光,適宜溫暖濕潤及土層深厚肥沃壤土、沙壤土,萌蘗性強,耐寒,耐旱,抗病能力強,隱芽壽命長,故耐強修剪,不耐澇,短期積水可致死亡。目前限制花椒發展的主要問題:一是傳統粗放經營;二是花椒病蟲害嚴重。為了解決生產中存在的問題,首先要解決花椒病蟲害的綜合治理問題。
花椒吉丁蟲是花椒樹嚴重的蛀桿害蟲,陜西省和全國其他產椒的省份都有分布。該蟲主要以幼蟲取食枝桿的韌皮部和木質部,由于蟲道遍及樹桿,致使被害處充滿蟲糞,到處流膠,當主桿被害7d后,由于切斷了輸導組織,中斷了養分和水分的輸送,這株樹當年便會死亡。由于吉丁蟲的危害,主桿多處軟化腐爛、干枯,樹皮龜裂,最后脫落,導致次期性害蟲的發生。花椒吉丁蟲多危害5年以上較大的樹木,據多點調查,樹齡越長花椒吉丁蟲危害越大,大紅袍品種8齡以上的受害率達100%,10齡級盛果期大樹的存活率不足10%,是花椒樹最嚴重的病蟲害之一。
(1)成蟲。體長約8mm左右,寬2~3mm,古銅色有金屬光澤,鞘翅灰黃色,兩側各有4個模糊不清的斑點。雄蟲體色較暗小,雌蟲偏黃稍大。
(2)卵。扁園形約 0.5~0.9mm,初產乳白色,孵化時變為黃色。聚產每堆10個左右,互不粘連。
(3)蛹。蛹為裸蛹,長8~10mm,寬3mm,初為白色,漸變暗黃,近羽化時黑褐色,蛹期30~40d。
(4)幼蟲。初孵乳白色,頭部、尾部褐色,老熟時長17~27mm,扁平,老熟時幼蟲口器為咀嚼式。
花椒吉丁蟲在陳倉區1年1代,以幼蟲在枝桿內3~10mm處越冬。第2年4月上旬活動,中下旬達盛期,4月底開始化蛹,5月上中旬為化蛹盛期,5月下旬成蟲羽化,7天后飛出,6月中下旬為羽化盛期,8月上旬結束,7月中旬成蟲開始產卵,下旬為盛期,7月下旬出現初孵幼蟲,8月初為卵孵化盛期,11月中旬4令幼蟲在枝桿內越冬。
幼蟲一經孵化,即刻就地蛀入樹皮危害,經2~3d,樹皮出現小膠點,半月后流膠大量增加,以后逐漸減少,越冬前停止流膠。當年幼蟲危害流膠較多,次年流膠較少。10月份幼蟲在樹皮被害部位就地越冬,翌年4月初,越冬幼蟲向周圍未受害樹皮轉移,繼續擴大危害。隨著蟲齡的增大,幼蟲相繼從韌皮部蛀入形成層,穿梭取食。蛀道蜿蜒曲折,布滿蟲糞。至盛夏時,大部分幼蟲進入老熟,取食減少或停止,開始準備越冬。由于幼蟲越冬的場所不同,形成化蛹時期不同。使整個化蛹期拖長,加重了椒樹的受害程度。成蟲羽化后,將出口處蛀一半圓形孔爬出。成蟲一般在晴朗無風的天氣活動和取食。無趨光性,假死性不明顯。成蟲交尾后約7d左右產卵,卵多產于樹干50cm以下樹皮的小裂縫、小坑道、翹皮及損傷處,產卵期約為15~20d。
據對枯死木的調查,花椒吉丁蟲在樹干上的垂直分布是隨著樹高的增加而減少,干基部蟲孔占80%,說明花椒吉丁蟲主要危害部位在樹干50cm以下。此外,還發現花椒吉丁蟲多在健康的較粗枝干上產卵,一般1cm以下的枝條很少產卵。樹干50cm以下處蟲口密度過大時,其產卵部位可不斷上移。即使將卵產在下部,幼蟲孵化后也會逐漸向周圍較細的健康枝條上轉移。
花椒吉丁蟲的分布不受任何生境的影響。無論是平原還是山區,只要有花椒樹生長的地方,都有花椒吉丁蟲的分布于危害。說明該蟲分布廣泛。
該地主要花椒品種有大紅袍和枸椒,據調查,花椒吉丁蟲的危害基本不受品種影響。
(1)膠疤切縫涂藥。該方法主要適用于樹干上的新膠疤,在樹桿高30~50cm處,先清除被害部位的膠體,然后用刀具將膠疤部位切成“+”字形,并把切口稍作撬開,再進行藥劑(氧化樂果1份加洗衣粉、柴油水溶液50份混合后)涂抹,毒殺當年活動幼蟲。
(2)錘擊法和刮皮法。錘擊法是用小斧頭或釘錘,對膠疤部位進行錘擊,錘擊面要大于膠疤面。刮皮法是用鋒利的刀具將膠疤連同幼蟲一起刮除。兩種方法均可收到明顯效果。使用此方法時,操作必須認真細心,并把握住流膠初期即初孵幼蟲剛鉆入皮層出現流膠時為好,此時錘擊或者刮皮,不但對樹體損傷小,有利于傷口愈合,還可以提高殺蟲率。
(3)6月份成蟲羽化時,用百樹菊脂1000倍液樹冠噴霧,毒殺成蟲。
(4)在突出吉丁蟲防治的同時,抓好蚜蟲、花椒天牛、金龜子、跳甲、銹病、透翅蛾等病蟲害防治。
[1]原雙進,宴正明.經濟林優質豐產技術[M].西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