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國柱
(云南省昆明市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云南昆明650021)
生物資源產業可以為工業、農業、醫藥、交通等部門提供原材料和能源,是當今世界迅速發展的一個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是我國重點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生物資源作為人類生活和生產的物質基礎,已越來越為人們所了解和重視。本文借助SWOT分析方法,深入剖析昆明市生物資源產業發展的優勢、劣勢、機遇和威脅。旨在全面把握其內部優劣勢與外部環境的機會和威脅,提出新形勢下昆明市生物資源產業發展的對策,以期更好地發揮優勢、克服不足,利用機會,化解威脅,促進昆明市生物資源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SWOT分析法又稱為態勢分析法,是由美國舊金山大學的韋里克教授于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來的,該方法通過對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es)、機會(opportunities)和威脅(threats)的綜合評估與分析而得出結論,從而選擇最佳戰略,以達成既定目標。[1]SWOT方法自形成以來,應用于戰略研究與競爭分析,成為戰略管理和競爭情報的重要分析工具,目前已廣泛應用于企業管理、人力資源、產品研發、區域產業發展等方面。區域產業發展SWOT分析的目的,在于使產業發展戰略的制定更加突出區域發展的優勢條件、規避劣勢條件、把握內外部機會、消除或降低威脅。
2.1.1 “橋頭堡”優勢明顯
昆明市為云南省省會,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是云南省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產業和交通中心,是我國重要的旅游、商貿城市、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昆明市作為云南省唯一的特大城市和西部地區第4大城市(僅次于成都、重慶、西安),已經由中國西南內陸城市轉變為國家對外開放的橋頭堡,成為連接東南亞、南亞、西亞、南歐、非洲的國際化交通樞紐,處于東盟“10+1”自由貿易區經濟圈、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圈、“泛珠三角”經濟合作圈的交匯點。昆明目前擁有6國總領事館,與15個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關系,世界500強中有20多家來昆投資落戶。昆明已成功舉辦世界園藝博覽會、第二屆GMS會議(大湄公河次區域領導人會議)、世界人類學和民族學大會、世界馬鈴薯大會和昆明泛亞國際農業博覽會等國際性會議(展)。
2.1.2 生物資源多樣性
云南省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省,我國少數民族重點聚集區域,生物資源多樣性、物種保護較好,素有“動物王國”、“植物王國”和“有色金屬王國”的美譽。云南是世界上栽培作物野生種、野生近緣種、家養動物及昆蟲種質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各種經濟植物如藥用植物、食用植物等種質資源極其豐富,分別達5000種和400種,云南地方畜禽品種達172個[2]。云南只占全國總面積的4%,卻有著熱帶雨林、熱帶稀樹灌木草叢,各種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亞高山針葉林、高山草甸、高原湖泊、河流等自然生態系統和人工林、農田等生態系統。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是云南以及昆明發展生物產業獨特的資源優勢和潛在動力,適當的利用將會給昆明的經濟發展帶來不可估量的作用。
昆明屬北緯亞熱帶,然而境內大多數地區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氣候宜人,具有典型的溫帶氣候特點,年溫差為全國最小,這樣的氣候特征在全球少有,因此以“春城”享譽中外,獨特的氣候因素造就了昆明市生物資源產業的核心地位。在昆明市經濟發展歷程中,通過開發生物資源,已形成以煙葉、花卉、中藥材、蔬菜、香料,特別是煙草業為支柱的經濟格局。
2.1.3 多民族文化優勢
昆明是一個多民族匯集的城市,世居26個民族,形成聚居村或混居村街的有漢、彝、回、白、苗、哈尼、壯、傣、傈僳等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各民族既相互影響,融會貫通,同時又保持各自的民族傳統,延續著許多獨特的生活方式、民俗習慣和文化藝術,彝族的祭山,傣族的“禁獵鳥”與“禁伐”,傈僳族的“封泉”習俗,哈尼的梯田文化,哈尼族、白族的“風水”習俗,多元的民族特色和生物資源產業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3]。少數民族地區自然生態條件各異,但在保持生態平衡和使其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求其發展的目的是一致的,在無形之中促進了昆明市生物資源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2.1.4 科研機構與專業技術人才優勢
昆明市是云南省科研教育和文化的集中地,是國家生物科學技術研發單位聚集地,也是云南省生物資源產業開發、生物產品貿易、信息、物流中心和產業管理的根基。昆明市有50多家科研機構在從事生物資源研發工作,大批企業在開展生物資源相關的研發、生產、加工、貿易。中國科學院昆明分院、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云南大學、云南農業大學、西南林業大學、云南省農業科學院、昆明國家生物產業基地、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等科研機構和技術創新機構為昆明大、中、小型生物企業創新發展搭建了重要平臺。昆明生物資源產業的發展進步正在對云南全省、西南諸省市區及東南亞周邊國家的生物產業發揮重要作用。
截止到2009年底,昆明地區人才資源總量已達71.02萬人,專業技術人才14.5萬人,高技能人才14.96萬人,兩院院士10人。云南省級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后備人才610人中,昆明地區有582人,占95%;省級科技創新人才388人中,昆明地區有302人,占77.8%;云南省引進的高層次人才38人,昆明地區有33人,占86.8%。目前,昆明市選拔培養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及后備人選465名,其中帶頭人160名,后備人選305名,分布在工業、農業、醫療衛生、生態環保等領域117個專業中;建設了32個市級科技創新團隊。大量的科研人員為昆明市生物資源產業的發展貢獻了巨大的力量。
2.2.1 出售原材料,缺乏深加工
昆明市生物資源豐富的地區多為山區、農村,這些地方經濟欠發達,缺乏產品深加工能力,產業鏈條短,高附加值、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少,所以基本上只能以原材料出口。每年生產大量的野生菌、中藥材,簡單晾干以后就進行出售,利潤較低。
2.2.2 資源種類多,已開發種類少
昆明市目前主要以煙草、花卉為支柱,而林產品、香料、咖啡、中藥材等還處于小規模、分散化的狀態,未形成產業。
2.2.3 缺乏可持續發展戰略
昆明市對生物資源的保護和管理不夠,生物種群數量逐漸減少,有的已面臨枯竭,資源開發利用失控。生物資源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缺乏,導致中藥材、野生菌、松茸等銳減,以云南白藥的主要成分重樓為例,過度采挖造成野生重樓存量連年減少,重樓野外生境也遭到破壞,人工種植藥效遠遠低于野生,此種情況的延續勢必會影響到云南白藥的發展。
2.2.4 產學研結合不緊密
科技成果難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產學研結合不緊密仍是影響昆明市生物資源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企業需要進行技術創新,開發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產品,而科研院所的評價指標主要表現在論文、獎勵,忽視了成果轉化,這種產學研脫節的現象嚴重影響了昆明生物資源產業的健康發展。
2.3.1 生物經濟已成為發展趨勢
國內外專家普遍認為,21世紀“生物經濟”必將超過“信息經濟”,產業規模將達到信息技術產業的10倍以上,有望在未來10年到15年內成為新的支柱產業。我國對此做出了積極地響應以應對生物經濟的機遇,編寫了《中國生物技術與產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2004~2020)》、《中國中長期生物技術與產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制定出《中國生物技術與產業化發展綱要》。2007年,云南省發改委編制出臺《生物多樣性可持續利用昆明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建設規劃》。
2.3.2 西部大開發、橋頭堡建設促進生物資源產業新發展
在“十二五”期間,國家繼續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昆明的基礎實施、道路交通、生態建設等將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同時《國務院關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設面向西南開放重要橋頭堡的意見》為昆明發展迎來了重大戰略機遇,昆明將從我國對外開放的末梢變為對外開放的前沿,為昆明發揮區位、資源、交通等優勢,立足云南,面向東南亞、南亞,廣泛、有效地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提升對外開放的層次和水平,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和重大的發展契機。“橋頭堡”戰略的實施,為國內外資金進入昆明提供了更多的機會,目前香港陽光基金投資斗南花卉市場30億元,用于建設占地82hm2的斗南花卉產業園區及4A級花卉主題旅游景區、花卉文化產業特區,并在昆明航空港建設占地80hm2的斗南花卉物流園區。
2.3.3 發展重點生物產業是昆明市生物資源產業發展的支點
昆明市已組織編寫《昆明市生物資源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凸顯了昆明市對生物資源產業發展的重視程度,昆明市將重點支持發展生物藥、花卉、畜牧業、蔬菜、食用菌、紫膠、茶葉、特種生物產業、生物能源和功能食品產業等生物資源產業。
2.4.1 周邊城市生物產業發展較快
隨著生物資源產業的興起,全國各地都從區域實際出發,大力發展具有自身優勢的特色生物資源產業。特別是與昆明鄰近的成都、重慶、南寧等城市,與昆明在生物資源方面存在較大的相似性,造成相似產品結構、相似產業以及相鄰城市之間比較激烈的競爭。
2007年,國家發改委批復認定了昆明、成都、重慶等為國家生物產業基地。2008年認定西安、南寧為生物產業領域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基地。西南地區周邊城市生物資源產業的迅猛進步,在生物制藥、綠色食品、生物育種上威脅到昆明生物資源產業的快速發展,同時在中草藥、煙草、菌類等加工行業的原料爭奪中進行著激烈的競爭。
2.4.2 生物制品質量水平的不斷提高
目前,國內外都在提高生物制品的進口標準,對于生物制品原產品及加工制成品的農藥殘留、重金屬污染、有害微生物污染、轉基因食品等增加檢測項目,如QS認證、HACCP認證等。昆明市大型企業已著手增強中藥材、花卉、養殖等方面的標準化種養殖過程,但不斷提高的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還是會給農戶及中小型加工企業帶來巨大沖擊。
在堅持“市場主導、充分合作、政府扶持”的原則下,立足西南“橋頭堡”的優勢,以區域共同發展為基礎,以互利共贏為目標,引入東南亞、南亞、西亞、南歐、非洲等地區的資金,在擴大合作領域、深化合作層次的基礎上,提高合作實效。政府在政策、服務上給予適當地支持,爭取將區位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
市場經濟就是品牌經濟,在堅持全面發展生物資源產業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培育主導生物產品,培育示范企業,發展加工程度深、產業鏈條長、增值水平高的特色生物資源產品,打造知名品牌。
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是技術的主要供給方,企業可以借助其強大的研發團隊、研究平臺,成功研發出高水準的產品。政府要構建出相應的服務平臺,出臺激勵企業自主創新和產學研結合的各項制度措施,建立產學研合作利益共享機制,完善技術創新分配激勵機制,鼓勵科研院所和企業進行技術合作,促進科研院所為企業技術創新需求提供服務。
[1]邁克爾·波特.競爭戰略[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7.
[2]云南省科學技術委員會.云南生物資源開發戰略研究[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8.
[3]何杰坤.森林樹木與少數民族[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