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晉昆
(云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云南 昆明650022)
近年來,我國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越來越嚴重,居住環境質量評價能提高人們對人居環境質量變化的辨識能力,確保人居環境朝健康方向發展。本文通過城市人居環境指標體系的構建以及對主要構成因素的分析,來研究城市人居環境的質量。
城市住宅小區的居住自然環境是與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相互促進、相互融合的,并且也是與各種地理地域性特征相結合的地域綜合體,這種地域綜合體是居民生存活動的地理空間和場所,不僅僅包括為居民生活和學習所利用的各種物質實體和空間,還包括貫穿著人口、資源、環境、社會政策和經濟發展等方面的結合和統一。從理論上說,城市人居環境的內涵應該是:人文與自然的協調,生產與活動的結合,物質享受與精神滿足的統一。然而我國的經濟發展模式一直都是高污染、高投入、搞消耗的模式,這種發展模式是以破壞生態環境和過度的消耗自然資源為代價的。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和經濟的高速發展,很大一批人口涌入了城市。這樣給城市的住房需求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很多住宅開發建筑項目為了滿足城市住房的需求紛紛上馬,不過有不少的項目缺少充分的論證,沒有規劃的開發導致城市的生態環境頻頻遭到破壞,導致住宅小區的人居環境惡化問題非常引人注目?,F如今,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如何進一步發展住房產業,優化住宅小區的居住環境質量是中國城市化進程必須面對的問題。
在過去的房地產發展模式下,優勢地產項目的決定要素就是住宅區所在地段。發展到今天,黃金的地段依然是優勢地產項目的標志,但是好的城市住宅僅有黃金地段已經不能滿足成熟消費者的需求了。一種集全新的社區概念,全方位的人居環境及配套的網絡、信息服務的住宅模式已經成為當今成熟地產項目的標志。環境的概念在住宅區的設計和規劃中不斷得以提升,由傳統的“綠地”概念向突出本社區特有的文化品位和回歸自然的人居精神轉移。在真正意義上努力體現出“以人為本”。
首先,要保證居住區的規劃和設計要滿足國家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中環境方面的基本要求,這是提高居住區環境質量的基礎。其次,居住區內的綠地除了要滿足綠地率的指標之外,還要能體現出綠地的品味和層次,要充分考慮居住區居民不同的活動規律、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合理的運用現有空間,最大限度地增強居住社區的親切感和歸屬感;盡可能地排除居住環境內的噪聲和大氣污染,努力營造清靜舒心的居住環境;構建完善的網絡技術社區服務,構建優質的安防系統、物業管理系統和計算機局域網系統能實現居住區環境的優化、升級。最后,要突出居住社區的基本定位和居住社區環境的主旋律,社區主題的建設是強化居住社區環境特色非常重要的途徑。
城市人居環境質量定量評價指標體系是描述、評價城市居住地域是否安全、舒適、和諧、方便的一套可感知的參數集合,是評價居住地域可居性、持續性的重要依據。
在構建指標體系時應遵循以下幾項原則:第一,以人為本的原則;第二,全面性原則;第三,科學性原則;第四,穩定性與動態性原則;第五,層次性原則;第六,可操作性原則。
人居環境的現代意義主要是強調基于物化環境的人化環境。齊全的公共服務設施、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宜人的生態環境給人們帶來了有序、方便和舒適的生活環境,但是要想實現人居環境的深層次內涵,根本是需要豐富多彩的社區文化氛圍和親情般的鄰里關系。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大量的居民從原籍遷往新區,老鄰居的關系迅速瓦解,更多依靠“社區文化”建設一個新的社區鄰里關系。從本質上講,一個城市存在的基石是文化,文化是一種價值觀。住宅區的文化建設應高度重視人文生態,既要協調好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更要處理好人與文化的關系。經常性的組織各類社區文化活動可以為居民間的交往創造便利的條件,使社區成員在追求各自生活風格的同時,構筑“親情化”的鄰里關系。所以,對居住小區人文生態文化建設的評價是城市人居環境質量定量評價指標體系中的重要指標。
城市人居環境生態適宜度指的是城市人居環境的現實生態與其最佳生態的貼近程度。在將來,我們的房屋和住宅建筑的環境,勢必要以住宅的生活質量為出發點,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改善住宅環境,努力營造一個綠色的居住環境。此外,住宅區域是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面積往往占到城市土地的30%以上,可見住宅區域環境質量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城市環境質量是好的或壞的的印象。綠色住宅區,不僅要考慮有關住宅單體的生態平衡、節約能源和保護環境,更應該注重的是從周圍環境的基礎上將整個住宅小區作為一個整體來對居住環境進行設計和優化。這樣不僅既保證了住宅內生態的平衡,而且又能實現周圍環境與住宅的一體化。綠色住宅“以人為本”的優化設計能夠創建出具有高親和力的居住環境,讓人產生一種歸屬感。所以應將生態適宜度理論引入到城市人居環境質量定量評價中,并據此構建城市人居環境質量定量評價的生態適宜度模型。
在中國,目前住宅小區的配套公共建筑面積仍不能滿足居民的需求,即使是那些標榜非常齊備的公共服務設施的大型小區。調查還發現,造成這樣局面的原因,除了土地規模的限制原因外,更重要的一點是,開發人員對各個年齡層的生活需求考慮不足,特別是在區內的老人。老年人對生活條件、交通工具、文體活動設施、醫療設施等的關注程度很高,而中青年則對停車場所、休閑廣場、學校及幼兒園等配套設施關注程度很高,但開發商往往對這方面的綜合考慮有欠缺。所以,住宅小區的配套公共設施建筑是否與居居的需求相適應,是否能滿足小區內各層次人群的日常所需是評價住宅區居住環境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是城市人居環境質量定量評價指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從中央到地方都更加強調追求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對環境的關注,因此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科學的居住環境是影響環境的重要因素,環境構成了住宅小區的人居中心。建立一個新的住宅小區的居住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對合理評價住宅小區人居環境,指導居民理性購房和開發商規劃建設住宅小區起到一定的作用。
[1]朱 凱,湯 輝.室內綠化是一門藝術[J].湖南林業,2005(7):29.
[2]王 浩,李詠華.現代居住環境景觀生態設計探析——從空間結構要素著手[J].中國園林,2003(5):40~43.
[3]莊劍英.建筑節能與節能建筑材料[J].建筑節能,2005(7):47~49.
[4]林德松,夏文龍,楊建利.綠色生態住宅是住宅建設的發展方向初探[J].小城鎮建設,2005(4):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