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地區獨特的地形地貌、氣候水文、土壤類型、農業耕作制度、土地利用限制條件等因素,使得其農田土地平整工程有別于平原地區和丘陵地區。
只有在充分調研西藏已規劃實施的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并對有關西藏耕地的文獻資料進行整理、消化和吸收的基礎上,制定適合西藏土地平整工程建設的標準,才能有效推動西藏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的規范開展。
此研究報告刊登于《農業工程學報》2011年第10期,題為“西藏農田土地平整工程規劃研究”,第一作者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源學院博士研究生鄒利林。
西藏耕地主要分布在“一江兩河”(雅魯藏布江中游干流和拉薩河、年楚河)河谷地區,該區域地勢開闊平坦,水熱條件優越,土壤質地以砂壤土、壤土為主,土壤類型以山地灌叢草原土為主,成土母質以深厚沖積物、洪積物和坡積物為主,土壤侵蝕較輕,土層厚,礫石較少,有利于農業開發,素有“西藏糧倉”之稱。
但研究資料表明,該區域土壤有機質和土壤陽離子交換量偏低,絕大部分土壤全氮、全磷、全鉀含量處于較豐或中等水平,大部分土壤堿解氮、速效磷處于缺或較缺水平,且43.1%的耕地面積速效鉀含量處于缺或較缺水平。這些制約耕地可持續利用的因素隨著人們不合理利用方式的延續日益加劇。
為加強各地區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全過程管理,控制項目投資,確保工程建設質量,2007年7月31日,國土資源部下發了《關于編制<土地開發整理工程建設標準>有關問題的通知》(國土資廳發[2007]137號),通知指出:從2007年8月開始,在非試點省開展《土地開發整理工程建設標準》編制工作。
西藏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啟動了本區土地開發整理工程建設標準研究。
土地平整工程是土地開發整理工程的實施基礎,是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的投資主體,以往的土地平整工程建設因缺乏地方性的指導規劃,在成本預算、規劃實施、后期使用與維護上難以切合地方實際。本研究在充分考慮西藏地形地貌、土壤狀況和水熱條件的基礎上,提出了適合西藏特點的土地平整工程建設規劃。
該研究主要從耕作田塊修筑、耕作土壤改良和工程量測算三方面展開:耕作田面平整和田埂(坎)修筑應按高原谷地平原區和高原盆區丘陵區兩個類型區分別設計;耕作土壤的改良重點在于“一江兩河”流域,宜采取物理—化學—生物的綜合措施,還要注意季節性凍土、風沙和鹽堿化等因素的影響;土地平整工程量的測算首先要根據項目區的地形地貌和項目性質,選取適當的土方量計算方法,其次要在項目預算允許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測量的精度,最后還要滿足工程量最優的原則。
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所提出的規劃是從整體層面出發,針對具體項目的規劃實施還需展開深入細致的研究。另外,西藏農田土地平整工程建設規劃正處于預實施階段,今后有必要針對實施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