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群血脂水平和血脂異?;疾÷孰m然尚低于多數西方國家,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變化,曾經吃慣泡飯醬菜、白粥饅頭、大餅油條、糍飯豆漿的人們未必意識到,中國人“低脂肪、低蛋白、低熱量、高碳水化合物”的傳統膳食結構正悄然向“高脂肪、高蛋白、高熱量、低碳水化合物”的西方型膳食結構轉變。其后果是,人群平均的血清總膽固醇水平正逐步升高,近20余年冠心病發病率和病死率逐步上升。
中國人的疾病譜發生了改變:心腦血管疾病躍居發病率和死亡率的第一位;高血壓、心臟病的發病率越來越年輕化,40-50歲成了高發年齡段,而且來勢兇猛,猝死率高,給個人工作生活乃至家庭社會帶來不幸。
“西方化”飲食指的是歐美國家的飲食習慣。其飲食特點是三高一低,即高脂肪、高蛋白、高熱量及低纖維。
心腦血管疾病的成因某種程度上與飲食結構“三高一低”,營養失衡有關。此外,早飯不吃,中飯少吃,晚飯大吃特吃,睡覺前再補吃的不良飲食習慣屢見不鮮。
我國的隊列研究表明,血清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 或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TC) 升高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腦卒中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
為此,對血脂異常的防治必須及早給予重視。
心肌肥厚是心臟對導致其前后負荷過重的多種病理刺激的代償性反應,是一個漸進的復雜過程,是臨床上多種心血管疾病向終末階段發展的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礎。
其對心臟的直接作用是增加心衰和心律失常的發生率,減少冠狀動脈血流儲備、增加心肌缺血事件,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和死亡率顯著升高的獨立危險因素。
幾種心血管疾病都可能通過不同途徑造成心肌損傷,導致心肌重塑。大量的動物實驗和臨床試驗結果表明,經過藥物干預,心肌重塑是可能逆轉的。
心肌肥厚的病理變化包括心肌細胞肥大、心肌間質細胞增殖以及心臟細胞外基質(extra cellular matrix,ECM)改建等多方面的改變,即心肌重塑。
心肌重塑包括心肌細胞重構及心肌細胞外基質的重構。
心肌肥厚時心肌細胞蛋白合成增加,體積增大,直徑增寬或長度增加,肌節數量增多并伴有纖維組織增生;而心肌細胞外基質重構是膠原生成和降解兩方面的失衡及膠原特性構型和排列等異常改變的結果,主要表現為心肌膠原含量和結構的變化。盡管從質量上來說,心肌細胞是心臟的主要成分,但從細胞數量上來說,心肌細胞只占心臟的一小部分。心臟的非心肌細胞包括成纖維母細胞,血管平滑肌細胞,內皮細胞。
心肌細胞與非心肌細胞通過非常復雜的結締組織和細胞外基質相互連接。目前認為心肌ECM重構在左室重塑和心肌肥厚的發生發展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導致舒張功能異常的主要因素。
有學者研究發現,以高膽固醇飲食喂養大鼠8周后,左室膠原蛋白生成增加,說明高膽固醇飲食還可誘導心肌纖維化,推測可能涉及NO系統。
有學者以高膽固醇飼料喂養的新西蘭家兔為模型,觀察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形成過程中心肌膠原動態變化,結果顯示隨著周齡增加,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心肌膠原呈增高趨勢。有學者研究動脈粥樣硬化家兔的血管和心室重構,結果表明長期的高脂飼料飼養使家兔血管壁內皮受損,內皮功能紊亂,血管壁的彈性纖維成分向非彈性成分轉化,膠原纖維增生、彈性纖維減少和管壁鈣化,呈現血管的彈性降低,僵硬度增大,即動脈發生了重構,最終導致動脈壁斑塊的形成。
粥樣硬化導致的冠狀動脈管腔狹窄引起心肌缺血,從而使心肌失去正常的舒縮功能,為此左室不得不進行形態及空間結構的適應性調整,即左室重構,表現為心肌細胞肥大、排列紊亂、纖維化等異常改變,而心肌纖維化是心肌慢性缺血的必然反應。
他汀類藥物是膽固醇合成通路中限速酶-3-羥基-3-甲基-戊二酰輔酶A還原酶(HMG-CoA還原酶)的抑制劑,能減少膽固醇合成,加速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清除。
臨床觀察發現:他汀類藥物還具有改善內皮功能、抑制炎癥反應、抗氧化增殖和穩定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等降脂以外的作用。他汀類藥物能夠抑制成纖維細胞增殖、分泌和合成膠原蛋白。
根據以往研究和理論,本課題以西方膳食飼料喂養ApoE-/-小鼠為模型,觀察24周齡、32周齡、40周齡時小鼠心臟的改變以及辛伐他汀干預后的改變。
本研究結果提示,高膽固醇喂養的ApoE-/-小鼠隨著周齡增加,膽固醇增加,抗氧化能力降低,加上ApoE-/-小鼠動脈粥樣硬化程度逐漸加重,心臟室壁逐漸增厚、心肌膠原逐漸增多,出現心肌重塑。
辛伐他汀可以降低血漿和心肌組織膽固醇水平,增強心肌抗氧化能力,減輕動脈粥樣硬化程度,可能減輕心肌重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