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良臣,康博洋
西北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陜西西安 710127
城市空間結構是由各物質要素在城市地域范圍內有序分布和組合而成的空間關系,是城市社會、經濟、政治、文化、自然條件、工程技術及建筑空間組合的綜合反映,從外部形態看是城市的各功能分區在空間上的投影。
城市新區是指位于大城市邊緣地區,受中心城市輻射較強的區域,是城市建設中變化最快、最活躍的地區[1]。是以母城為依托實行成片通體開發建設、并享受政府優惠政策的特定區域,同時又是具備自身特定的性質規模、發展方向和城市功能的區域[2]。城市新區的建設往往是在城市層面提升城市發展水平,拓展城市空間,吸引城市中心人口,解決城市現有城區問題的需要,也是城市經濟和城市化的發展產生對擴大空間規模的需要。城市新區建設已經成為影響城市空間結構建設的重要因素。
城市新區與城市空間結構間關系的研究已經成為一個研究熱點,本文主要探討西安市曲江新區和城市空間結構的關系。
曲江新區位于西安市東南,以聞名中外的大雁塔和曲江皇家花園遺址為核心,曾經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風景園林勝地。1992年,西安市政府決定開發利用曲江旅游資源,興建西安曲江旅游度假區。1993年10月,陜西省政府正式批準西安曲江旅游度假區為省級旅游度假區,規劃面積為15.88km2。2003年7月26日,西安市政府批準成立“曲江新區”,旨在將曲江建設為西安城市休閑功能區和中國著名的文化旅游產業集群,使曲江成為以旅游為龍頭,以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新城區[3]。
西安市歷來發展是典型的圈層式結構,以環路和放射路為骨架,城市空間呈“攤大餅式”的發展,在舊城區基礎上呈團塊狀單一中心發展[4]。雖然第三輪西安總體規劃確定了發展外圍組團的策略,但是外圍組團設施不夠完善,沒有足夠的聚集效應,導致城市骨架沒有拉開,外圍組團沒有步入良性可持續的發展軌道。隨著城市經濟快速發展和土地的市場化,城北及城南地區大片的農田綠地變為城市用地,大部分外圍組團與建成區之間的區間綠地消失,紀楊、六村堡、韋曲、郭杜等外圍組團基本上都和中心城區連為一體。
另外由于城市行政、商業、居住等職能過分在舊城集聚,使城市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難以滿足城市發展的需要,同時城市建設進入高速增長期,使舊城區內出現人口密度高、建筑密度高、交通密集度高的“三高”現象,需要新的城市中心來疏解舊城的壓力。
西安市土地內部配置布局不合理,內部比例失調。主城區內的居住區,尤其是二環以內,因有歷史街區和城中村,存在著一些為數眾多相對落后的三類、四類居住用地,影響居住環境、品位。城市外圍已有的居住片區,配套設施水平相對滯后,不能滿足居住區的需要。由于城市的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現有居住區已不能滿足市民需要,急需在外圍增加新的居住組團[5]。
另外綠化用地偏小,城市生態環境條件惡劣,工業用地比例偏高,而為市民服務的道路、生活居住的非生產用地、市政公用設施用地比例較小,同時分布不均衡,呈現中心建成區密集,而周邊區域疏散的形態,影響了城市功能的發揮。這與西安城市以科技旅游產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不相適應,制約城市產業結構的調整,影響城市主導功能的發揮。
西安城市產業結構的轉型滯后于經濟增長高漲的要求。從西安市近4年第三產業構成情況(表2)可以充分反映第三產業發展滯后的狀況。盡管近年來西安第三產業產值占GDP比重有微弱增長的趨勢,且為產業發展,為資金技術、人才區際流動的服務業也呈逐年上升趨勢。但高新技術產業在第三產業中所占比例小,且發展緩慢,并呈下降趨勢。
2.1.1 城市用地的擴展
按照當時第三輪西安城市總體規劃中心集團、外圍組團的原則,曲江新區選擇在城市東南部靠近城市舊城,具有盛唐園林遺址基礎的城市邊緣地帶建設,這一區域原有用地多為農田耕地,因此新區的建設必將帶來城市用地的擴展。曲江新區經過二期擴區,新區面積達到40.97km2。其建設將周邊30個村、11485戶、4萬多農業人口納入到城市中,大大增加了城市用地。其中通過建設大唐芙蓉園、大雁塔——大慈恩寺歷史風貌區及大雁塔南北廣場、大唐不夜城增加了城市公共設施用地。通過建設“兩帶”:既貫穿整個新區,寬100m的唐城遺址保護綠帶,分布在繞城高速兩側共100m寬的綠化景觀帶,恢復曲江南北湖,增加了城市綠地,改善了西安城市中綠地面積過小、生態環境水平不高的狀況。在曲江新區建設過程中,完成了新區60%范圍內的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城市道路總長度約30km,鋪設市政管網約20km,建成新區內的曲江水廠和南郊水廠,110kV的曲江北變電站和容載1200門的電話分站,另外天然氣管網已在雁塔南路等干道鋪設,開始為入區企業供氣,這大大完善了城市市政設施[6]。由于新區有了比較完善的基礎設施,包括道路、水、電、能源、通訊網絡、公共交通等城市基礎設施,使得新區成為新的人力、資本、技術、信息的集聚地,形成了新的城市功能區,加速了城市空間形態的改變。
2.1.2 城市空間形態的變化
新區建設帶動下的城市空間快速擴張不僅擴大了城市建成區的范圍,促進了城市邊緣區的城市化過程,而且也對城市空間形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西安經過多年的發展演變,中心城區城市空間形態發展,以明城墻范圍內為中心,形成同心圓圈層式擴展形態。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第三輪城市總體規劃提出軸向布點、帶狀發展的規劃原則,開始建設四個外向型功能新區,即市區西南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市區北郊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分布在城郊的曲江旅游度假區和南郊的中央商務區,使城市開始沿隴海線向東西呈帶狀發展。
到了西安第四輪總體規劃,城市進一步沿鐘樓南北大街的明朝主軸發展,使之成為城市行政文化中軸線。在這條軸線附近南部兩側布置高新技術開發區和曲江新區,北部布置西安新的行政中心,并且遠期城市跨渭河發展,東北部建設浐灞生態區。由于政策規劃的導向和開發區、城市新區的建設作用,使得西安由最初的中心圈層發展轉為沿軸線展開,形成明城墻以內為中心,北部新的行政中心領導下,以市區為主體,“四區、一基地”相互配合,外圍六大居住組團環繞的較為合理的城市空間布局。
2.1.3 城市中心結構的變化
鐘樓及其周邊地區是西安傳統的中心區, 集中分布著各種商業商務設施和基礎設施, 功能十分齊全, 成為西安市的中心。然而,近些年來西安城市面積擴大,城市人口急劇增長,舊的單一的城市中心在區域經濟生活、社會生活等的服務組織中不堪重負,因此需要在城市不同地區建設城市副中心以疏解傳統中心的壓力,減輕其負擔。曲江新區不同于高新技術開發區,其具有完整的城市功能。新區大規模高規格的基礎設施建設帶來了巨大的綜合聯動效應,各種經濟要素迅速集聚,服務功能不斷完善,同時曲江新區具有的獨特的區位因素使新區無疑在承擔拉動城市旅游增長點的同時,又肩負起緩解傳統中心的責任,成為西安未來的一個新的城市副中心,加快了城市結構由中心型向多中心結構的演變。
2.2.1 資金投入
資金的投入為土地開發、技術引進、文化產業創建和勞動就業提供了經濟保障,促進了新區內的產業發展。由于西安市采用稅收、人才、土地等方面的優惠政策、良好的基礎設施和文化產業基礎等優越的投資環境,使得新區在吸引資金,尤其是外商投資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以至于近年來外商投資于新區的資金不斷增多,曲江新區已經成為了新的投資熱點,推動了城市空間結構的演化。
截止今年上半年曲江新區實際利用外資10030萬美元,完成全年任務的66.8%,同比增長68%;實際引進內資52億元,完成全年任務的63.4%,同比增長32.6% 。內資外資的不斷投入不僅為新區的土地開發提供了資金,也促進了文化產業的開發和勞動就業。曲江新區開發建設第一期總支出約114.12億元,最近曲江將進行第二期擴區建設,西安市將繼續投資120億元,2015年建成后,預計每年可增加游客1000萬人次,每年增加旅游收入30億元,文化產業年增加收入30億元,新增就業崗位6萬個以上,預計擴區后將整體拉動社會投資約1260億元,使新區的文化產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2.2.2 經濟增長
曲江新區是一個正在開發建設中的以旅游文化產業為支柱的城市新區,旅游功能已成為曲江新區的核心功能。
新區成立兩年的2005年:“五一”、“十一”及2006春節三個黃金周,曲江新區所轄景區大唐芙蓉園、曲江海洋世界接待游客數量及旅游收入如下:2005年“十一”期間大唐芙蓉園15.6萬人次、780萬元,曲江海洋世界8.03萬人次、800萬元;2006年“春節”期間大唐芙蓉園9.35萬人次、480萬元,曲江海洋世界4.47萬人次、450萬元;2006年“五一”大唐芙蓉園28.32萬人次、1420萬元,曲江海洋世界8.68萬人次、860萬元。大量人流涌人同時又帶來了區內餐飲業、 住宿業和購物業的發展,大量知名的中西餐館和高檔次星級酒店入駐曲江,旅游效應在曲江體現得淋漓盡致。除了文化產業收入,隨著新區建設,新區土地也在升值,地產收入甚至超過了文化旅游收入,同樣為西安市經濟增長提供了動力[7]。
根據測算,在2005年到2008年的3年內平均拉動西安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上升2.4個百分點,平均每年拉動 GDP上升0.7個百分點。預計在此后10年建設期內,將拉動西安GDP增加1721億元,曲江新區已經開始成為西安城市經濟新的增長極。
2.2.3 城市產業機構調整和聚集效應
曲江新區已初步形成了以文化旅游、會展創意、影視演藝、出版傳媒等六大產業為主導的文化產業體系,發展成為西部最重要的文化、旅游集散地,西部文化產業的核心區域。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帶動了整個城市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了第三產業的發展,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城市產業結構水平,促使著城市產業結構升級換代的優化進程,導致了城市空間結構的演變。
在曲江新區大力建設文化產業的基礎上,使得新區成為投資和居民聚集速度最快的區域,這種空間上的集聚又使新區成為城市新的增長極,然后通過各種方式向外擴散,對城市經濟空間產生影響,使得城市有單一中心向多中心演變,空間布局向外部延伸。
2.3.1 改善城市環境,塑造新的城市形象
西安雖然有很多自然資源方面的優勢,但由于城市的發展歷史很長,多年的消耗,人口的劇增,城市建設用地的發展,使西安成為一個缺少綠色的城市,城市綠地不能隨著城市人口的增長同步增長,綠地的增長速度遠低于城市建設用地和人口的增長,甚至在一些用地緊張的地區,城市綠地改變為其它用地的情況仍沒有徹底杜絕[8]。
曲江新區作為一個以文化旅游產業為核心的城市新區,在建設之初經過系統的規劃,將歷史文化遺址保護與城市生態環境改善結合起來,大部分的文化旅游建設項目都是在歷史遺跡的基礎上建設的,構建了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綠色景觀格局,像曲江大唐芙蓉園、曲江南湖、唐城墻遺址公園等都是這樣規劃建設的,形成了“城市大園林”的城市新形象。
2.3.2 完善城市功能,建設城市休閑功能區
西安中心市區疊加在隋唐長安城和明清西安府的遺址之上,城區內分布著歷史遺址,隨著城市的發展舊有中心城區內交通以及人居環境等方面狀況逐漸惡化,另外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收入的增加,人們在滿足游憩、休閑旅游成為主流趨勢,而西安旅游業缺乏集聚效應。從西安目前城市空間功能設計來看 ,體現城市經濟功能空間已得到了空前重視 ,而體現城市人文關懷的生活功能在空間設計上還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這些問題都需要通過建設城市休閑功能區——曲江新區來緩解。
曲江新區建成后已經形成了以旅游、休閑,教育、科技,行政、會展,居住等4大功能組成的8大區塊,“1個中心、3條軸線、5點聯動”的文化型、觀光型、休閑型、度假型、·商貿型的綜合性旅游新格局。
1)旅游功能
整個區域自西北向東南呈現廊道形態,既有傳統景區大慈恩寺-大雁塔、曲江春曉園,又有新開發項目大唐芙蓉園、西安曲江海洋世界、大唐通易坊以及正在規劃建設中的大唐不夜城、 唐城墻遺址主題公園、 曲江寒窯愛情主題公園、 秦文化體驗式博覽園等, 基本形成了以唐文化為主體的皇城旅游項目集群,已經形成集觀光、休閑、度假、購物為一體的,產品具有多元化和高參與性的“旅游特區”。其中除了少數收費項目外,曲江建成的大部分公園、商業街項目均是向公眾免費開放,真正起到了城市功能休閑區的作用。
2)科教功能
新區內已經建成包括西安交通大學科技產業園、西安理工大學新校區、西安國際旅游學院、廣電中心和曲江藝術中心等,形成了以教育為主導的文化產業群,在未來西安及陜西職業培訓、公眾教育、科學研究中起到重要作用。
3)會展功能
西安作為陜西省省會在西北地區的政治、經濟中處于中心地位,新區建設考慮到西安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位,在區內建成會展中心、政務中心、外事服務中心、酒店群等項目,基本能夠滿足區域內商務需要。
4)居住功能
城市中心地帶隨著城市的發展人居環境出現了種種的問題,曲江新區由于其旅游、休閑,教育、科技,行政、會展,居住的定位,區內多公園、商業街、文化景點,人居環境較城市舊區要好的多,因此用新區在推進改善城市居民居住條件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新區居住功能區包括兩部分---南部高檔住宅區和東部農村安置區。
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的進程,西安城市空間結構上的問題也越來越多,曲江新區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立,對城市空間結構起到了如下幾點影響:
1)城市用地向外擴展,使城市用地結構向有利于城市經濟發展和提高城市居住人居環境質量的方向發展;
2)城市中心有單一中心向多中心轉變;
3)城市空間形態由單中心圈層結構發展為沿軸線展開發展;
4)成為城市新的增長極,在吸引大量投資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促進了城市經濟和城市第三產業的發展;
5)改善了城市生態環境,形成新的城市形象,建設成為西安休閑娛樂功能區。
城市新區作為城市新的增長極,其建設發展必然給城市空間結構帶來種種影響,城市建設者在設置城市新區前應該對這些影響進行分析評價,在充分發揮好的影響的同時,也要避免新區建設對城市產生不利的影響,只有這樣,新區建設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1]盧培云,嚴文復.城市新區空間結構優化探討[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
[2]王劍鋒.我國城市新區開發建設管理模式研究[D].南京:東南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