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婷
(安徽師范大學政法學院 安徽 蕪湖 241000)
1985 年,國務院頒布《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后,在一些大學開始試行收費制度,到1997 年全面實行收費制度后, 貧困生問題迅速凸現出來。 特別是1999 年以來,我國高校擴招,高等教育規模迅速擴大,在校生人數不斷增加,貧困大學生人數也隨之急劇增加。 在全國公辦普通高校的1350 萬在校生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約有270 萬,約占25%,特困生8-10%。 為實現教育公平,國家做出了“不讓一個經濟困難學生因貧困而失學”的莊重承諾。 隨著國家對貧困生資助方式的不斷創新和資助力度的不斷加大,高校中已形成了一道扶貧助困的亮麗的風景線。 尤其是2007 年建立以來的助學金制度,已讓眾多家庭經濟困難的大學生獲得數目可觀的國家資助,使困難學生在學習上、生活上獲得幫助,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絕大部分貧困生在受到資助后都能心懷感激,但是,也有部分貧困生在受到資助后卻表現冷漠,根本意識不到得到國家的大力資助需要心懷感恩,認為得到助學金是理所應當的。 受資助大學生感恩意識的淡薄對于他們的成長會帶來很多負面影響。 本文將從受助大學生感恩意識缺乏的表現、感恩思想缺失的原因及如何加強受資助大學生感恩教育三個方面來探析受資助大學生的感恩教育問題。
就目前大學生的感恩教育來說,大多數學生能夠從實際行動上對給予自己幫助的人或社會群體予以感激,他們或是通過努力學習或是通過實際行動來回報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 但近年來大學生感恩意識缺失的實例在網絡、報刊等屢見不鮮。 主要體現在對父母之情淡漠、對他人缺乏感恩、對學校和國家資助的無視。
當代大學生崇尚自由和個性解放,對“百善孝為先”、“知恩圖報”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缺乏認識,因此經常表現出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傾向。 在當前大學生中缺乏孝心者不在少數,他們把父母的無私付出認為是理所當然。 據一項關于大學生道德觀念的調查顯示,57.5%的大學生在校期間除了要錢之外,很少主動打電話或寫信給父母,更談不上問候父母身體狀況,表達自己的感激關懷之情。 部分貧困生在進入高校后便停止了追求的腳步,不少來自農村的學子在面對五光十色的大城市是認為應該好好地享受了。 十年寒窗苦,如今苦盡甘來,因而談戀愛、上網、曠課等成了他們大學的“必修課”。 他們盲目地追求消費、親情冷漠、感恩意識嚴重缺乏。不少大學生和父母聯系的唯一內容就是索要錢財,這是高等教育的悲哀和社會的悲哀。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意識到幫助他人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很多有愛心的人們對于貧困學生求學道路的艱辛抱有深深的同情,并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對貧困學生予以經濟資助。 但是,近年來部分受助學生只懂索取不知回報的表現令很多資助者心寒。2007 年8 月,《楚天都市報》報道了湖北襄樊5 名貧困生受資助一年多,沒有主動給資助者打過一次電話、寫過一封信,更沒有一句感謝的話,資助者寒心取消其受助資格。 深圳青年歌手叢飛捐資助學11 年, 捐款300 多萬元供養了170 多個貧困孩子讀書,自己卻交不起女兒的托兒費,還不起購房貸款。 在他身患絕癥,負債累累,許多好心人為他捐款的同時,一些曾經接受過叢飛捐助的人卻知恩不報,無動于衷。
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對高校貧困生資助的力度,每年都用獎學金、助學金、助學貸款、等對貧困學生進行資助。 很多貧困生在得到這方面的資助后,都能心懷感激之情,以實際行動刻苦學習,以便將來回報社會。 可是,也有相當一部分貧困生在獲得資助后毫不感激,甚至還有一種理所應當的想法, 根本不想是否還有比自己更困難的同學需要得到幫助,還有更甚者,他們因沒有獲得最高資助金額而怨聲載道。 另外,一些高校助學貸款違約率不斷攀升,其中不乏個別學生存在惡意欠款不還的現象。 長此以往,銀行方面會越來越消極的對待高校助學貸款問題,最終利益受到損害的還是那些有需要的學子。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大學生帶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 具體表現為部分人強調金錢至上和物質享受, 忽視與他人的心靈溝通和情感交流,從而導致人際關系日漸疏遠,人與人之間充斥著赤裸裸的經濟利益關系。 而作為思想還不成熟的大學生,這些都對他們的身心發展起到誤導作用,使他們的價值觀呈現功利化的傾向。 一些囊中羞澀的貧困生更是在這種思潮的影響下,出現虛榮攀比、自私自利、缺乏責任感、心無感恩等現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三歲看大”,這就說明家庭教育的好壞,直接關系著一個人道德品質的形成和心理能否健康發展。 如今的在校大學生多是獨生子女,父母長輩一味的寵愛,使他們多數以為自己理所應當受到別人的關心,家庭對孩子的溺愛和感恩教育的缺乏,導致孩子在思考問題時喜歡以自我為中心,影響了其感恩意識的形成。 另外現在社會競爭壓力增大,大部分家長只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 在一些貧困生家庭中, 不少家長因為忙于脫貧而沒有精力教育孩子,或者因為家境貧困覺得虧欠了孩子,故而只是一味的溺愛。 忽視了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德育教育。 以上各種因素導致很多孩子都認為父母對自己的付出都是應該的、 理所當然的,不需要回報的,當他們把這種個人主義和自私自利思想認識帶到社會, 就會認為他人對自己的付出也是應該的,不需要回報的。
在校貧困生獲取資助的主要途徑是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金具有資助作用,即救濟性,主要為了實現教育公平;還應具有育人功能,主要為了促進學生成才,從而回報社會。 前者不言而喻,確實解決了貧困學生的部分經濟問題。 但是后者的功能卻一直未能充分實現。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但現在被資助學生卻存在不知恩,認為他獲得各種資助是理所當然的。 不感恩,對黨和國家以及社會給予的恩惠心中淡漠、缺乏感激之情。 不報恩甚至忘恩,比如,有的學生對學校催繳學費和貸款表示不滿,甚至憎恨母校等等。 所以說國家助學金的育人作用還有待加強。
大學生感恩教育離不開社會環境的熏陶, 報刊雜志、廣播電視、新聞媒體、網絡傳媒等要加強傳統美德和現代英模優秀品質的宣傳,營造全社會應崇尚美德的氛圍,制造積極的輿論,樹立感恩的楷模,為大學生的感恩意識創造和諧的環境。 要讓大學生走出課堂,參與感恩教育的社會實踐,如到到敬老院搞志愿活動、積極開展三下鄉活動等等,讓學生在親身的實踐中身體力行、感觸心靈,這種親身體驗往往比一味的說教更具有在震撼力和持久性。 具體操作中要精心設計實踐活動的選題,使之既要有教育性又要有可行性,要引導學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去知恩報恩,不能超出學生的心理和身體承受限度。事不在大,能親身躬行即可。制定空洞而遠大的目標而不付出行動,并不能起到任何積極作用。
家庭教育是學生接受道德啟蒙教育,家長在學生的心中有著無可取代的作用,還在在上大學后,有些問題的解決還必須依靠家長,家長的思想與行為對子女的思想與行為有著重要的影響,家長轉變思想觀念,以身作則,為大學生樹立一個好的榜樣,能有效地促進大學生感恩意識的增強。 父母要改變養育的觀念。 沒有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龍成鳳,但正所謂欲先成才,必須先成人,而成人正是指個人崇高靈魂的塑造。 另外父母要改變教育方式。 父母愛子女是天經地義的,但是慣子如殺子,如果不加分別地溺愛則會將愛變成害。因此,父母應該從“預成才先成人”的角度出發,加強道德教育,教育子女要常懷感恩之心。
高校應把感恩教育作為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結合社會形勢的發展,不斷探索感恩教育內容和形式的創新。 進行感恩教育時不可拘泥于簡單的說教,可以讓學生進入實踐平臺。 比如通過開展感恩教育系列講座、觀看感恩題材的電影、舉辦報告會等,激發學生的共鳴,使學生在情感上接受感恩教育。 還可以可以通過學生社團組織學生開展愛心募捐等活動,幫助弱小,激發學生的感恩情感。 除此之外學校可以引導學生將感恩之心落實到日常行為中,開展一些進社區、進家庭、去特殊學校等活動,這有利于大學生明白感恩是一種責任意識, 同時還可以收獲快樂感和價值感,使感恩行為成為自然之舉。
[1]陳桂香,顧紅,畢蕾.和諧校園視域下的貧困大學生的感恩教育[J].教育探索,2010(6).
[2]黃建美.和諧校園背景下的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研究[M].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56.
[3]吳桂蘭,呂景章.貧困大學生感恩教育探析[J].科技信息,2011(36).
[4]張冬梅.受助貧困大學生感恩教育模式研究[J].教書育人,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