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萍
(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 浙江 紹興 312000)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高等教育的定義已經發生了很大改變。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高校教育已轉變為大眾教育。一些高校還將高校教育定義為應用型人才教育。 這就對大學生的整體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通過定義就業能力及構成要素,分析提高就業能力的重要性,對如何培養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提供了一些建議和方法。
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對于就業能力的定義也不相同。 目前比較取得共識的定義認為,就業能力包括一般就業能力和特殊就業能力。 一般就業能力是指一個人的態度、世界觀等,處理事務的能力及環境的適應能力,與人溝通的能力,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等等,而特殊就業能力是指某個職業所需的特殊技能和環境所需的某種特殊技能。 綜合各種理論,本文概而言之,就業能力指一個人成功就業并順利良好開展工作的綜合素質。
首先,大學生成功就業是實現大學生自我價值和理想的重要標志。
大學生經過十幾年的學習生涯, 積累了大量的理論知識,承載了大學生個人的人生理想和抱負。 同時也承載了家長,學校和社會的希望。 因此大學生成功就業對于實現自我,服務社會有著重要意義。 通過成功就業,大學生能將自己的所學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實現自我理念理想,通過就業這一平臺,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抱負。 而社會也因為大學生的成功就業而不斷得到進步,實現了個人與社會的統一。
其次,大學生的成功就業也是高校成功培養符合社會要求的人才的重要體現。
很多高校將招生和就業作為高校工作的兩個興奮點。 大學生成功就業決定了高校的生存和發展。 就業作為高校的其中一個興奮點,是平衡高校發展的重要途徑,只有大學生成功就業,才能說明高校的人才培養達到了目的,符合了社會的需要,為社會輸送了合格和優秀的就業人才,而只有這點才能體現一所高校辦學的成功。
同時,大學生的成功就業還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
大學生作為社會的新鮮力量,承載了民族的希望,是未來的開拓者。 只有大學生成功就業,大學生,家庭和社會才能和諧發展。 每年黨中央國務院都高度重視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 出臺了一系列有利于高校大學生就業的優惠政策和措施。 高校大學生成功就業是民心工程,穩定工程,也是社會繼續穩步發展和不斷進步的原動力。
大學生就業指導課應該包括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大學生職業性格特征調查,大學生就業思想動態調查。
首先,大學生就業指導課應分年級分特色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大學生步入高校,要完成四年的學習任務。這四年無論是大學生的心智,還是學習的內容都是動態的不斷進步的, 因此應根據不同年級教授不同內容和特色的就業指導課,幫助學生樹立不斷完善的職業生涯規劃。 大一學生剛步入大學,對于校園生活和學習充滿了好奇與新鮮,這是一個各方面都需要適應的過程。 因此,針對大一新生,高校就業指導課應幫助大學生初步建立自己的職業規劃,了解成功的職業生涯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和要求,幫助大學生在未來的學習中樹立目標和方向。 大二和大三是大學生全面自我發展和不斷成熟的過程。 大二和大三的就業指導課應注重教授大學生成功就業的重要意義,幫助大學生深刻理解和把握當前的就業形勢,比較分析自我能力與社會需求的差異,使大學生在深入學習的過程中能結合個人特長和社會需求,不斷完善自我綜合素質。 大四作為大學生就業的關鍵一年,應收集各類相關就業信息,教授求職過程中的各類相關技能,將技能實行演練,同時強化先成功就業,后成功擇業的理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職業道德觀。
其次,應做好大學生職業性格特征調查,大學生就業思想動態調查。 在就業指導課的過程中,通過問卷,集體交流和個別交流等多種形式,了解大學生職業性格特征和就業思想動態,建立大學生職業生涯檔案,授課老師應當了解學生個人發展的興趣,特長,能力和性格特點,能幫助學生描繪自我職業輪廓,形成自我和他我評價,從而有利于開展有針對性的和個性化的職業生涯指導和服務。
專業知識和良好的綜合素質是社會對于一個合格的大學生基本要求。 大學應該根據不斷變化的社會人才需求,改革現有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目標。 因此通過就業指導課和專業課任課老師的全力配合,增強學生學習的緊迫性,培養掌握扎實專業知識和擁有良好綜合素質的符合社會要求的人才。
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能有效幫助大學生提升就業能力和了解社會職業角色。 首先社會實踐活動縮短大學生融入社會的過程。 社會實踐活動使大學生在讀書時期就接觸社會工作,開始了解社會,與社會進行互動,發現自己的不足,摸索如何與社會良好互動。 當大學生需要就業時,社會實踐時的經驗和體會能有效幫助大學生成功交接成為一名新鮮社會人。
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能幫助學生樹立更正確的就業觀和擇業觀。 大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對于崗位,薪資,福利等都會有新的評估,從而樹立了符合社會實際的就業觀。
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還能幫助大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形成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
學校首先應該通過多種渠道引進實踐崗位,建立社會實踐基地。 大學生可以通過學校,自己及家庭等的渠道找到社會實踐的崗位。 學校對學生崗位的挑選應給予指導性意見。如某學生缺乏溝通能力, 可建議該生參與促銷或公關等崗位,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 其次,學校應在學生實習全過程進行監控,既幫助學生在實踐中避免不安全因素,也幫助學生在遇到實踐困難時及時提供有效的指導,幫助學生在實踐中進步。 學??稍趯W生完成階段性社會實踐后,對社會實踐先進個人進行事跡報道和宣傳,從而起到鼓勵和幫帶作用。
學校,班主任,就業指導老師應建立大學生就業的社會網絡。 首先,學校應通過各種渠道了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結合本學校的人才培養情況, 與相關單位, 群體建立社會就業網絡,幫助大學生拓展就業渠道,發揮就業能力。 同時,學校通過與歷屆生的聯系,拓展就業崗位。 歷屆生的就業領域往往比較貼近培養高校的辦學特色和就業方向,通過與他們的聯系,有利于了解變化中的就業市場, 還能有效拓寬就業崗位和資源。 從而有效的幫助大學生找好就業方向,提高就業能力。 班主任及指導老師還可以通過與大學生家長的就業聯系, 發展學生家長的就業資源,從而幫助大學生成功就業。
[1]潘素芳,沈楠.社會實踐時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有效途徑[J].華東煤炭醫學院學報,2009,9(5):5.
[2]楊文杰.在校大學生就業能力自我培養途徑的探索[J].中國成人教育,2009(3).
[3]蔡明俐,張曉明.自我效能培養: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新途徑[J].煤炭高等教育,2006,3(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