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阿寶,丁奎敏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江蘇 南京210014)
農業生態園是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結合農林漁牧生產、農業經營活動、農村文化及家庭生活,提供休閑,增進人們對農業及農村生活體驗為目的的農業經營模式,是發展生態農業的重要方式。積極改進農業生態園的經營管理質量,提高農業生態園的科技含量和產品附加值,是現代農業生態園的建設要求,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農業作為我國的傳統產業,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目前形勢下,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統籌區域經濟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的必然要求。生態農業強調經濟與生態的協調發展,要求把糧食生產與多種經濟作物生產結合起來,把種植業與林、牧、副、漁業相結合,把農業與二、三產業相結合,實現農業、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隨著農業產業化與集約化的發展,我國農業生態園的數量和規模也迅速增加。據調查發現,從2009~2011年,我國新增休閑觀光農業園1260多處,總投資35.76億元。目前我國的農業生態園主要分4種類型:①生態農業示范園:通過生態學原理,采用多種生態農業模式進行布局;②觀光農業旅游園:在農業生產的同時開發具有特色的農副產品及旅游產品;③綠色食品生產園:以無公害、生態栽培模式生產無公害或綠色農產品;④科普教育和農業科技示范園:農業生產與科普教育及高科技示范相結合。生態農業園的建設,不但促進了地方的經濟發展,還有效的保護自然環境,減少了環境污染,提高了環境質量和生態效益。
在我國農業生態園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和良好效益的同時,農業生態園的管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制約了農業生態園的發展。根據農業生態園的調查,發現很多園區在經營管理上缺乏科學的經營管理理念和先進的管理模式,以及生態效益不明顯。由于一些農業生態園在建成后,吸納當地農村勞動力就業,造成園內管理人員水平參差不齊[1],生態知識缺乏,對園區的發展缺乏長遠的合理規劃,盲目模仿其他地區生態園建設,不能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本地區的資源優勢,造成園區建設和服務沒有特色,種養種類和數量規模不合理,甚至存在服務質量差,管理混亂的現象,嚴重影響了農業生態園效益的提高。
與國外相比,我國現有的生態農業起步較晚,但發展潛力巨大,在東部沿海地區已頗具規模,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設現代化的生態農業園已成為必然趨勢。加強對我國農業生態園的管理,建設現代化的農業生態園符合時代和經濟發展的需求[2]。
3.1.1 培養高素質專業化的管理團隊,注重生態效益的提高
農業生態園的建設和發展應該注重高素質管理團隊的培養,加強對管理理論的知識的學習,加強行業間的經驗和知識的交流,才能因地制宜,充分結合當地的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合理布局種植和養殖,制定規劃種植種類和數量規模,使農業生態園區向著循環農業和集約化農業的方向發展,實現對園區科學規劃和管理,注重生態效益的提高。
3.1.2 探索高效的運行機制和管理模式,實現可持續發展
我國農業生態園的建設和發展在積極吸收國外和先進地區的農業生態園的管理理念和模式的基礎上,結合當地實際,提高園區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按高效示范、觀光旅游、生態循環的定位引進項目,探索高效的運行機制和管理模式,充分發揮農業生態園在帶動農業收入、產業結構調整、就業增收及生態建設的作用,實現農業生態園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現代農業生態園建設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決農村社會化大生產,農業的工業化、產業化,農業產品生態化的問題,從而實現農業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加快現代農業生態園的建設,要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提高科技含量,增加產品的附加值。要建設農業生態園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快科技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提高農業生態園的科技含量,是生態園區提高競爭力的重要方式;同時,還要推進農業生態園與農業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合作,積極促進研發基地的建設;加快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鼓勵和支持園區加快對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和利用,用現代農業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提高傳統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引進扶持高新技術的農業企業的發展,擴張農業產業鏈、產品鏈和技術鏈,增強現代農業生態園的規模效應和聯動效應,走生態、高效農業的發展道路。
3.3.1 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提高生態效益
生態農業園的可持續發展,重點是在保護和利用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布局種植和養殖,并合理高效地制定種養種類和數量規模,進行循環農業生產和集約化農業生產,并與旅游、觀光、休閑相結合,用生態理念科學管理,提高生態效益,這是現代農業生態園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
3.3.2 因地制宜,加強特色旅游產品的開發
在生態農業園的開發與建設中,要注重因地制宜,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塑造出與當地經濟、文化、社會適應相協調的,與人們生活水平相一致的的旅游品牌,注重提高品牌質量的提高,同時要突出地方特色,把農業生產、科技、旅游有機結合起來,增強產品內容的趣味性、娛樂性和可參與性,開發有特色的旅游精品,以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3]。
3.3.3 實現專業化、生態化的科學管理
現代農業生態園中,由于項目多、員工多等原因增加了管理難度,實現科學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就顯得尤為重要。管理者要注重增強專業化的管理知識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對園區管理的同時,要遵循生態學原理,合理利用資源,切忌過分追求商業利益而忽視了生態效益[4]。
推進現代農業生態園的建設,對于振興地方經濟,統籌區域發展,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在農業生態園的建設當中,要注重培養高素質專業化的管理隊伍,引進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模式,提高生態園的科技含量,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從規劃、管理、營銷三方面制定農業生態園的可持續發展規劃,推動生態農業向高效化、規模化、產業化、專業化、生態化方向發展。
[1]王國莉,駱海峰,陳鳴春,等.觀光農業生態園的規劃設計[J].生態環境,2005,14(3);439 ~442.
[2]倪 川.觀光農業生態園規劃設計理論研究與實踐[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0.
[3]李靜會,劉敬陽,姜紅衛,等.江蘇省蘇州農業旅游可持續開發模式研究——以相城農業生態園為例[J].北京農業,2011(30):213~215.
[4]肖光明.觀光農業的復合型開發模式初探——以肇慶廣新農業生態園為例[J].經濟地理,2004,24(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