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迎宗
(湖北省英山縣南河鎮南河中學,湖北 英山 438700)
當前,中國有48.3%的父母和孩子分開生活超過3個月以上,這還不算上大量沒有時間上網的農民工。本該在父母身邊的孩子被交給年邁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親友照顧,父母則在外工作。基于此,筆者對英山縣南河鎮留守孩子進行了調查。
英山縣南河鎮位于英山縣最南端,總面積75 km2。2011年末,全鎮戶籍人口1.78萬人。目前擁有中小學學生1149人,教職員工93人,中小學留守孩子總數為484人。南河鎮著力關注這些留守孩子,領導及教師都對留守孩子的基本生活、學習情況有詳細地了解。
農村留守孩子中存在的這些問題,關系到我國未來人口和勞動力素質,關系到農村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也關系到城鄉社會穩定,是目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現實課題。為了確保調研的典型性及針對性,此次調研的對象為父母外出務工的義務教育在校學生,年齡分布在7~15歲之間(其中南河鎮7~15歲總人口為1900余人),調研涉及全鎮中小學所有在校生,共9個年級,總計484人,其中留守孩子占42.1% ,男女比例為 1∶5。
有43.5%的留守孩子與媽媽生活在一起,有1%的留守孩子和爸爸生活在一起,有11.1%的留守孩子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有33.3%的留守孩子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有11.1%留守兒童和其他親戚生活在一起,有0%留守孩子寄養在別人家里。生活上的“單親家庭”合計為44.5%,隔代撫養為33.3%,家庭缺失的情況較為嚴峻。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的占11.1%,一年回來一次的占10.1%,半年回來一次的占12.1%,每個月回來一次或幾次的占66.7%;從數據顯示的情況來看,在外打工父母與子女的親子關系維系松散(摘自《南河鎮政府關于教育工作會議的報告》)。
在調查中,絕大部分留守孩子的成績十分優異,然而,除了成績外,留守孩子還面臨著另外的學習問題。在這些“留守孩子”的學習生活中,半數孩子表示他們最苦惱的事是“學習題目難,不知道該問誰”,有的孩子最害怕學校開家長會,因為不知道到底應該請誰。這些被留守在家的孩子中,有部分的孩子認為自己面臨的最大困擾是學習,而孩子們擔心自己學習成績的原因,是怕不好的成績會給父母帶來更大的困擾。
留守孩子希望父母出去打工的比例為33.3%,不希望父母出去打工的比例為54.7%,還有12%的留守兒童沒有表達意見。通過談話發現,許多留守兒童對自身的家庭狀況有較為清楚的認識,對父母出去打工的緣由能夠給予理解。過早地離開了父母的庇護、過早面臨經濟壓力使得這群留守的孩子們比其他同齡的孩子更加成熟,然而這份成熟畢竟與他們的年齡不相符,他們成熟的外表下掩藏著一顆脆弱的心,他們渴望被人疼愛。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留守孩子與非留守孩子在學習興趣上沒有顯著差異,在對自身學習成績的認識上,留守孩子與非留守孩子也沒有顯著差異。
由于親情缺失,兒童缺少情感和心理關懷,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對象,與外界不愿意接觸或接觸太少,一些留守孩子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等個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中小學生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生理上的變化、人際交往等方面有著自己的理解與認識,與此相關的也帶來了一些煩惱與沖突。這時,他們需要有傾訴的對象和渠道,也需要有人能夠告訴他們怎樣正確對待這些問題。家人在這方面應該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但由于父母在外,留在家里的其他親屬或父親、母親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使得留守孩子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這種情緒的長期積累,對于留守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長非常不利。
一方面,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較低,對孩子學習上的問題往往不能給予幫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親或母親由于承擔了全部的家務和田間勞作,也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的學習。從數據分析結果來看,如果學習上有了問題,孩子向家人求助的比例最低。這同時也說明了另外一個問題,由于農村人口文化素質普遍偏低,與城市相比,父母對孩子學習上的輔導相對要少很多。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約束,一些留守孩子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道德品行,出現行為偏差,留守孩子違法違紀案件呈現上升趨勢。
父母在外打工,孩子則大多交給祖父母、外祖父母看護,或委托其他親友照看,他們對孩子常常是疼愛有余而監管不足。親友的溺愛行為,父母的補償心理,再加上孩子本身缺乏一定的理財能力和自控能力,他們生活上追求享受,學習上怕吃苦頭、不思進取、懶惰貪玩。太多的物質享受很難使孩子養成勤勞、樸實的生活習慣。另外一種情況剛好與此相反,這些留守家庭經濟條件較差,使得留守孩子不僅生活不需要別人的照料,還要幫助年邁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操持家務,過早地承擔了家庭的生活重擔。
應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外出務工的父母及留守孩子的代理監護人員,應盡量為留守孩子營造一個溫暖、關愛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促使“留守孩子”健康成長。
外出務工的父母也應加強與子女的聯系和溝通,盡可能做到多關心孩子,加強與代理監護人、學校的聯系。可以通過家長學校召開家庭教育知識講座,既能強化家長或監護人的責任感,同時也能教育家長或監護人以正確的方式教育孩子。在政治、經濟、精神和社會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孩子培養雖然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但只要年輕的父母與時俱進,關心留守孩子,了解留守孩子,懂得留守孩子,尊重留守孩子,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就有可能給你的留守孩子搭起登天云梯,以造就時代所需的可用之才。
學校應重視及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及管理。為此,鎮政府應頒發《關于在全鎮開展關愛留守兒童行動的通知》,對關愛留守孩子工作進行全面部署,確立以抓活動開展、抓陣地建設、抓隊伍建設為重點的工作思路,為開展關愛留守孩子行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留守學生登記備案,專門管理,根據情況區別對待,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和管理。
(2)加強農村寄宿制度的建設,切實有效地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與管理。
(3)學校要專設心理咨詢教師,他們和其他任課教師一起共同對兒童的顯性和隱性的心理壓力進行疏導,幫助兒童健康、和諧發展。
(4)加強家校聯誼,結合家長學校工作,定期召開“留守孩子”家長會或開辦“留守孩子”教育和保護專題講座;或者,給在外打工的留守孩子父母寄發相關資料,讓家長了解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法律法規,了解“留守孩子”的現狀,商討解決辦法。
留守孩子教育問題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綜合的社會問題,僅靠學校、教育行政部門難以解決,需要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統一認識,積極配合,協同努力,形成對留守孩子齊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1)大力發展鎮域經濟和村級經濟,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轉移就業,從源頭上減少留守孩子的數量。加快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推進農村產業化、城鎮化進程,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增加農民就地就業的機會。
(2)加快鎮村管理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各項制度產生的壁壘,從而消除農村留守孩子現象產生的土壤。推進戶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調整戶口從行政村向集鎮遷移政策,最終實現自由遷徙。
(3)全鎮各中小學團組織還要建起一支龐大的親情志愿者隊伍,成員包括少先隊輔導員、任課教師、退休教師、青年志愿者、“四老人員”(即老干部、老專家、老教師、老模范)、“家庭教育講師團”、青年文明號集體成員等。要求他們對留守孩子進行結對幫扶,使留守孩子“心有人愛、身有人護、難有人幫”。這支隊伍的建立,對開展關愛留守孩子行動一定會起到支撐作用,從而保證關愛留守兒童行動的持久性和實效性。
[1]南河鎮政府辦公室.南河鎮政府關于教育工作會議的報告[R].英山:南河鎮政府辦公室,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