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國家科技獎目前已進入初評階段。記者從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簡稱獎勵辦)舉行的媒體見面會上獲悉,與往年相比,今年的科技獎勵工作得到進一步改進,主要體現在減少獎勵數量,優化獎勵結構;提高獎勵質量,強化政策導向;完善工作程序,提高評審的科學性三大方面。
“根據專家和社會各界的建議,今年我們減少了科技進步獎的數量,受理項目的總數也隨之減少,以此提高參選項目的質量。”獎勵辦副主任陳志敏介紹說。今年獎勵辦共接收推薦單位推薦的1010個項目和22位人選,經嚴格形式審查、受理公示和網絡咨詢,共698個項目、22位人選進入初評。與往年相比,受理項目的總數明顯減少,減幅達12%,其中科技進步獎減幅高達25.1%,而自然科學獎和技術發明獎受理項目數較往年則有所增加。陳志敏表示,獎勵辦今年對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推薦指標數和評審指標數進行嚴格控制,以此適當調整三大獎獎勵結構,旨在鼓勵推薦原創性成果和重大發明創造,使三大獎獎勵結構進一步優化。
與此同時,在繼續堅持質量第一原則的前提下,今年評審中將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首創性、獨創性,代表性論文論著和自主知識產權的質量,技術指標的先進性以及學術界認可度和行業影響力。科技進步獎還要強調成果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的技術支撐作用。“這些措施充分體現了國家科技獎勵激勵自主創新的政策導向。”陳志敏說。
“今年的評審將嚴格執行三次公示制度。”陳志敏表示,項目推薦前,要在推薦單位及完成人所在單位內部進行推薦公示;受理后,在科技部和獎勵辦網站以及有關新聞媒體上發布公告,進行為期40天的受理公示,今年的公示內容中新增了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項目簡介,科技進步獎還公布了每位完成人的創新點及其主要學術貢獻;通過初評的項目還將進行20天的初評公示。除公示制度外,本次評獎的工作程序還在多方面得到完善,使評審的科學性進一步加強。
據介紹,今年國家自然科學獎進行了小同行專家審讀的試點,審讀意見將作為確定初評答辯項目和后續評審的重要參考。陳志敏表示,該制度明顯提高了評審專家與被評項目在學科專業上的一致性,既減輕了評委工作量,又增加了審讀時間,完善了評審程序,充分發揮了小同行專家的學術評審作用,今后將在試點基礎上逐步推廣。
據獎勵辦信息處處長黃燦宏介紹,今年的初評流程主要包括播放項目幻燈片、評委與項目主要完成人進行電話問答、評委打分、匯總評分結果并討論評議、評委記名投票表決、撰寫評審意見等環節。同時他強調,在投票環節中,一等獎項目得票數必須達到總票數的三分之二以上,二等獎得票則要超過半數;特等獎項目需從一等獎中選出,并經評委復議后再次投票,所得票數也必須達到三分之二以上。為實現對評獎過程更加科學的管理,獎勵辦開展了大量細致入微的工作,并采取了多項新舉措。
黃燦宏介紹,今年參與評審的專家名單是以電腦隨機抽取的方式產生的,分為兩個步驟。先是按照專業領域從信息庫里隨機選出一個大名單,數量為所需人數的兩倍。經確認后,在評審開始前7天由電腦自動生成最終名單。據了解,除專門負責聯絡專家的工作人員外,其他人對此名單均不知曉。“這樣做的好處是既能對專家名單保密,又使‘同行評議’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