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哲恒
廣東南方數碼科技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000
社會的高速發展,為人類創造豐富的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出現了很多急需解決的問題,例如人口急劇增長,生態遭受破壞,環境受到污染,資源被過度開發等等。這一系列問題的出現,嚴重地阻礙了社會的健康發展。為此,人類必須尋找一條既適合全人類發展,又與周圍的環境能相互協調的道路。早在19世紀90年代,國際上就提出了要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的新思想與新目標,于是,國際測繪界明確宣布了自身的重要職責,那就是為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服務。對于我國來說,由于人口過多,能源不足,環境遭受惡化等等問題的出現,更拉遠了與世界先進國家的距離,因此,為了對可持續發展部署進行認真貫徹,國際進行了信息系統與數據庫的建立,通過對地理信息系統、地觀測等相關技術的應用,對地球表面隨時變化的物理信息與幾何信息進行掌握,對地球上出現的各種變化及現象進行掌握,從而指導人類對資源進行合理地開發,防御各種自然災害,保護及改善我們所處的自然環境,從而創造出適合人類生存的環境。
在進行可持續發展的整個過程中,資源、人口、環境是三個基本的要素,這三個要素既能相互作用,又能相互依存。三個要素中,人口是核心問題,人口在對資源進行利用和消耗的過程中,對我們的生存環境有著直接的影響,資源則是基礎,資源的分布狀況和承載力,對人口的生活質量起著重大影響,而環境則作為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一個基本條件存在著,人類要想利用資源和改造資源,必須在一個限量內,即要維持在環境的容量之內,環境的遭受破壞對人類的生存有著不利影響。對于同個國家的不同地區,或者不同的國家來說,由于生存的空間和人均資源存在差別,要想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得以貫徹,則要弄明白地區與地區之間,國家之間存在怎樣的差異,由于資源、人口以及環境的狀況總在不停地變化,因此需要對空間分布的狀況進行監測,同時,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提高空間的管理、規劃以及決策水平有了深切的要求,所有這些社會經濟的發展,測繪界為它們帶來了機遇。
在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中,測繪為此提供了地理信息以及測繪保障,在自身尋求進步的同時,測繪界秉持著自身發展的理念,并使自身得到持續的發展。一直以來,測繪一直以穩健的步伐向前發展,除了進行觀念上的更新外,還從技術的更新、人才的培養等方面入手,從以往以傳統的手法進行測繪,到如今使用的地理信息工程的發展,并逐步向地理信息產業以及空間決策支持方向邁進。
以往進行測繪時,主要內容是對大地控制網進行建立,或者測制各種比例尺的地形圖,因此存在信息綜合服務能力低下,品種不夠豐富的現象,這些年來,測繪界有了新的認識,意識到要利用各種各樣的非接觸以及接觸儀器,組合系統及傳感器,對地球整體、外層和表面的各種人造和自然的物體進行研究,包括對非語義及語義的物理、幾何、時間變化、人文信息等進行量測、采集、存儲、分析、管理以及顯示等等。
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初,測繪生產單位是以模擬式的傳統技術為主要對象,其產品不僅應變能力低下,且生產周期過長,適應能力的低下,使得在社會經濟條件下無法發揮出應有的作用。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國家測繪局專門組織專業隊伍,對數字化的測繪技術體系進行研究,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有了長足的發展,除了建立多個省級或國家級數字化測繪生產基地外,并且擁有數字化測繪系統的建立,且這套測繪系統有屬于自己的知識產權,從而有了兩種形式生產能力的產業結構的形成,這兩種產業結構包括數字與模擬的產業結構,促進了測繪專業的快速服務能力以及應變能力。
于是,隨著測繪業的發展,衛星空間定位技術取代了大地測量平面定位,數字攝影測量時代取代了傳統的解析攝影測量以及模擬攝影測量,地圖也由傳統的模式向地圖數據庫以及電子地圖方向邁進,動態地圖代替了靜態地圖,立體地圖替代平面地圖,并且在現實技術的支持下還可以進入地圖,并且,測繪專業人員還對3S集成系統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應用,同時利用GPS快速、實時地對空間位置進行定位,對于環境及其目標的非語義或者語義的變化及信息進行實時地獲取,對多源時空數據,采用GIS動態存取及其集成管理。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測繪界也努力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專業隊伍,對專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及能力進行提高,并且對專業人員的知識結構進行改善。在以往,由于測繪專業人員的視野過于狹窄,知識面不夠寬,思維較為古板,對于學科的交流與合作參與性不強,對測繪專業的業務開展以及成果及應用積極性不夠,阻礙了測繪專業的發展,因此,為了使專業人員對測繪的科技進步進行適應,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外部需求,對專業人員的個體知識面進行拓寬,使得專業人員能夠掌握專業知識,并進行深入研究,積極累積經驗。
為了使測繪專業人員開闊視野,增長知識,測繪專業對專業的知識進行拓寬,增加了非測繪類課程的比例。這些年來,全國多所高校紛紛開設新的測繪工程專業,把原來工程測量、大地測量、遙感測量以及攝影測量等幾個專業進行融合,努力培養出“寬口徑,厚基礎” 的專業人才,而對于測繪學科分支下的學科所需缺的專業人才,則設立專業的培養渠道進行培養。
[1]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論中國的可持續發展[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
[2]陳運泰,孫樞,吳忠良.跨世紀的中國地球科學[A].中國地球科學發展戰略的若干問題[C].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17-39.
[3]陳述彭.新經濟時代的地球信息科學[J].地球信息科學,2000,2(3):1-4.
[4]周永康.國土資源與可持續發展[J].自然資源學報,2000,15(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