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琳琳
(天津輕工職業技術學院 中國 天津 300350)
隨著互聯網在世界各地的普及,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已經成為一門知識性和技術性相結合的基礎課程。 社會對計算機網絡專業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同時計算機技術發展是十分迅速的,對專業人員的實際動手能力要求也很高,立足高職學院培養高級技能型人才的原則,要使畢業生快速適應社會的發展,受到企業的歡迎,就要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適應能力。 這就需要學校對該專業進行科學規劃,合理設置課程結構,提高教學質量,突出自有優勢和特點。
計算機網絡技術基礎課程是大專院校計算機專業必修課程,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肯定要設計到理論的一些知識,不免有些章節在授課時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 經過多年的教學改革,目前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基礎課程的教學模式有:項目/任務驅動模式,基于工作過程的學習情境模式、案例式以及傳統改良式。 相比較以往的課上單純講授的模式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配合課程實訓教學,已經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但實際教學中仍然存在著很多的不足:
課程的基礎部分,由于是網絡技術基礎課程,網絡技術基礎知識部分, 還是在機房或者多媒體教室聽老師講授,學生興趣不是很大,影響知識的吸收理解。
課程的教材選用,計算機網絡基礎的教材在市面上也出現了較多的基于以上教學模式的教材,但是由于各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不同, 教材并不通用于所有的高職高專學生,因此教材選用也出現問題, 通常是定了教材和實際教案不同步,影響了效果,分散學生注意力,知識吸收率低。
課程實訓階段,由于組建網絡設備比較分散,繁瑣,在自由機房設備先進、整齊劃一、整體選配的情況下,有的學院可能不能提供一個能充分發揮學生動手能力進行實踐的大型網絡綜合實訓室。 很多學校都用虛擬軟件模擬,這樣就不能達到真正的動手的體驗。
以上幾個不足,造成的后果可能是,即使學生在虛擬環境下考試成績分數很高,那么到了真實的社會環境下就可能不知所措。
因此,計算機網絡技術基礎課程,作為一門重要的計算機專業基礎課程,在教學的過程中,勢必要將課程繼續的不斷的進行改革創新。
作為一門專業必修課程,首先要確定自己的地位,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是計算機專業其他專業課程的先序課程是基礎,對以后更進一步的學習專業知識打好基礎,通過網絡基礎課程的學習了解計算機專業的基本知識也能為自己以后的學習找好方向。 比如是向軟件方面發展還是向硬件方面發展等等。 因此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是十分重要的。 在提高學生的重視程度之后,我們也要試著改變教學方式。
在以有的教學模式(項目/任務驅動模式,基于工作過程的學習情境模式、案例式以及傳統改良式)下,把講授基礎的課堂也搬到計算機實訓教室去, 使學生達到耳濡目染的效果,講授的過程中,提供大量的實物,例如:網線、交換機、路由器、等等,不停留在圖片介紹。 要讓學生手、眼、腦并用,對實物有所接觸有所思考。 不但提高了學生的興趣,也提高了學習的質量。 同時也就減少了學生的抵觸心理讓相對單調的基礎知識更容易讓學生記憶了。
為計算機專業的學生提供一個設備齊全的綜合性網絡實訓教室。 可以把以往替換下來性能過時的一部分機器和新近的現代機器結合著分布在教室,提供完整的網絡搭建的設備,比如路由器、交換機、model、網線等,讓學生在實訓動手環節,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 而不是用虛擬機器在單機上自己操作。
雖然虛擬機能夠給學生構建一個自己學習的虛擬環境,實現起來也比較容易,但是在動手、團隊配合方面還是不如實體更鍛煉學生。
把實訓周增加一周校外實訓的拓展課程,聯系網絡公司讓學生從實踐中學到更多的知識,使知識得到拓展。 實踐中得真知,走入社會,進入企業是學生學到真知識的有效途徑。
學院自己可以針對自己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鼓勵教師編寫適用于自己專業學生的教材。 讓教學相得益彰,讓學生學有所依,讓課本真正的為學生服務,為老師服務。
總之,作為高職院校,以學生就業為導向,結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模式,進行課程體系的調整。 把計算機網絡技術基礎課程放到重要的位置上, 是保障后續學科正常、 有效教學的前提。 經過提取和分析獲得受社會歡迎又能切合我們學生實際的技能,根據培養這些技能的需求,設計專業方面和培養的模式,從而確定教學目標教學計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