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祝平
(中共河南省委黨校科技文化教研部 河南 鄭州 450002)
大學的教育,不僅要培養出一代四有的建設者,還要培養出一代有良好體育鍛煉習慣,體魄強健,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1]。時代發展除了要求當代大學生要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外,良好的身體狀態是大學生為國家健康工作的重要保證。大學期間,學校體育是由教育體育向自身體育過渡的關鍵時期,是培養終身體育的重要環節[2]。大學體育開展的優良與否,直接影響到大學生今后參與體育的情況。大學階段的體育教育是一個人一生中接收系統的體育教育的最后階段,是與社會體育銜接的關鍵環節。了解學生在校期間參與體育鍛煉的態度、行為現狀,并進行分析、總結和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有資料顯示,我國大學生身體形態水平總體上呈上升趨勢,而機能和素質指標,除個別指標略有提高外,其余均呈下降趨勢。大學生中存在的體育與健康意識淡薄,體質下降,心理障礙及疾病與人才培養要求也很不適應。數據表明,當前高校體育教育與終身體育脫節,高校體育未能使大學生形成符合時代要求的體育意識和體育行為。
《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指出,全民健身的奮斗目標是:努力實現體育與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的協調發展,全面提高中華民族的體質與健康水平。全民健身計劃以青少年和兒童為重點。對該地區大學生體育意識與行為開展調查研究,對于了解該地區大學生體育意識與行為現狀,分析問題原因,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著名法國教育家保爾·朗格朗在他的代表作《終身教育引論》中指出:“如果將學校體育的作用看成是無足輕重的事,不重視學校體育,那么學生進入成年階段后,體育活動就不存在了。而如果把體育只看成是學校這一段的事,那么體育在教育中就當成了‘插曲’。”查閱相關資料發現,不少研究者對大學生體育意識與體育行為開展研究,形成了一些理論和方法,開展這方面的繼續研究,對大學體育教育富有指導意義。
為了實現學校體育與終身體育成功銜接,在體育教學中要求大學生在掌握體育鍛煉的基本技術、技能和掌握一定的體育原理之外,培養良好的體育意識,對大學生形成終身體育的興趣和習慣有決定性的意義,體育意識的重要作用就是可以促使大學生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活動能力,形成自覺的進行身體鍛煉的習慣,使大學生意識到體育和自身的關系,堅持不懈地積極參與體育實踐,把體育融入自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可見,培養大學生的體育意識,正確引導體育參與行為是高校普遍面臨的問題,亟待解決。
在由20世紀90年代向21世紀過渡的重要歷史時期,我國體育界的有識之士均已認識到大學生的體育重要性,并對大學生體育意識、體育行為及健康情況做了多方面的研究,形成了一些經驗。
素質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具備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綜合能力。體育綜合素質是高校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那么,素質教育的效果如何?大學生體育素質現狀如何?全國高等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對我國普通高校體育教育效果的調查》,李靜的《高校大學生體育素質現狀的分析與對策的研究》,于海濤在《武漢體育學院學報》發表的《大學生體育綜合素質現狀的調查與分析》,王立紅等在《北京體育大學學報》上發表的《我國普通高等院校體育教育效果調查與分析》等文獻進行了相關研究。
目前大學生的體育綜合素質現狀不容樂觀,特別是在體育知識、體育技能、體育個性和體育品德等方面,它與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和高校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還存在著一定差距[3]。
高校大學生體育基礎知識較差,學生在認識上存在“達標及格體育就及格了”的錯誤的觀點。大學生體育能力較差,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能按“達標”標準來判定自己身體素質狀況。同時,大學生體育活動組織能力較差,大部分學生只能夠組織30人左右的小型班級比賽活動。從所擅長的體育項目方面來看,最多的能夠從事5個項目,最少只能從事1個項目[4]。
大學生體育興趣表現不足,在對大學生的體育調查中發現,有43.52%的大學生只參加自己感興趣的1~2項體育活動,有39.29%的學生參加自己感興趣以外的體育活動(能參加3~5項體育活動)[5]。大學生對體育促進健康的認識是正確的,但缺乏積極的行動。大多數學生沒有養成鍛煉習慣,參加體育鍛煉的頻率低于全國大學生平均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更大。男、女大學生在參加體育鍛煉的頻率,運動項目、考試內容的選擇,以及對學校體育作用的認識上存在顯著性差異。
大學生體育意識是指在高等學校的限定的體育教育條件下,大學生對體育及其內涵的認識、理解,能夠自覺地運用所學到的體育知識、技術和技能去參與體育鍛煉,在鍛煉中產生積極正確的情感體驗,并能夠將其延續終身。王大中在《北京體育大學》學報發表的《當代大學生體育需要的研究》,李俊青《論終身體育思想與大學生體育意識的培養》,賈為華的《大學生體育意識的研究綜述》,李雪萍的《體育意識與終身體育思想》等文獻進行了相關研究。
研究認為,在體育認知方面,我國大學生對體育的認知總體上比較膚淺,體育知識掌握有限,對體育鍛煉價值和意義了解不深。許多學生只知道埋頭讀書,認為“參加體育鍛煉會浪費學習時間”,不懂得健身方法[6]。
在體育情感方面,抽樣調查顯示,大學生中對體育的認知態度積極、并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形成較深刻的體育情感的學生只占全體學生的三分之一。
在體育意志方面,超過半數的大學生體育鍛煉不規律,部分學生在校期間的體育活動比較被動,缺乏體育鍛煉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沒有形成良好的鍛煉習慣,沒有形成持久穩定的體育意識,沒有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在大學學業完成后,不能主動第堅持參加體育鍛煉[7]。
影響大學生體育意識的主要因素包括學生自身的因素、體育教師的因素和高校體育教育模式的因素等。
研究中,不少學者提出高校教育應秉承終身體育的思想,認為體育應貫穿于生命的全過程。終身體育是當代體育重要的發展方向,其理論和實踐的最終目標是培養終身健身者。樹立終身體育思想是現代學校體育思想中的重要內容,同時,大學時期是樹立終身體育思想的關鍵時期。而體育意識決定了終身體育思想的形成。
體育行為是指人們在進行體育鍛煉活動時的具體表現形式。一些研究針對大學生運動能力、健康水平、喜愛運動項目、上課情況、課外活動情況、參與體育競賽、閱讀體育報刊、書籍情況等方面進行了調查,為進一步研究大學生體育現狀,探索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提供了參考依據。
于海濤的《大學生體質與健康現狀、影響因素及對策》一文指出,七成的學生運動能力較強,大學生的身體健康狀況總體是好的。但是,體質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在反映下肢爆發力、腰腹肌力量、肺功能的肺活量的運動方面,大學生處于連年下降趨勢。
學生最想學習運動項目中,游泳、網球、乒乓球明顯靠前,這些項目都要求有一定技術、場地、器材,其參與難度相對較大,如游泳、網球受場館、器材、技術限制,乒乓球受技術限制等[8]。
程云峰等的 《普通大學生體育活動現狀調查與研究》一文調查顯示,,學生在每周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次數上,一周3-4次為最多,每次鍛煉時間以1小時居多,0.5小時次之。課外體育活動的形式大多是寢室同學一起自由活動,活動的場地以運動場居多。雖然現今大學校園內健身、運動方式的空間有多種結構可供選擇,但大多數學生仍喜歡傳統的運動場地,因此客觀上高校必須注重運動場地設施的進一步建設[9]。
同時,體育意識與體育行為存在著辯證關系,二者是分不開的,體育意識直接影響體育行為,體育行為方面存在的問題同樣影響著體育意識,是部分體育行為存在問題的誘因。
還有一些是針對不同地域、不同學校、不同人群的體育現狀的調查研究,如潘書波在《北京體育大學學報》上發表的《東北地區高師學生健康素質水平的現狀調查與對策分析》,結果發現:1)女生的身體癥狀與器官功能、日常生活功能、正向情緒、心理癥狀與負向情緒、社會支持等五項維度分高于男生;而身體活動功能、維度分則低于男生。2)獨生子女健康素質水平高于非獨生子女。3)城市學生心理癥狀與負向情緒、社會支持二項維度分高于鄉村學生,而日常生活功能、身體活動功能二項維度分則低于鄉村學生。
另如孟峰年發表的的《甘肅省大學生的體育鍛煉與健康意識》;安宇發表的《廣西大學生課余體育行為現狀調查與分析》;扈曉發表的《南昌市在校大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現狀的調查研究》等,這些調查研究都是以地域性高校大學生為調查對象,調查分析不同地域大學生體育意識和行為及影響因素,同時提出自己的見解,提出了高校體育教學建議和意見。
在針對不同地域的大學生體育意識與體育行為研究中,有針對省級區域的研究,有針對北京等大中型城市區域的研究,但對于中小型城市區域的研究還比較欠缺。中小型城市地區大學生體育意識與體育行為現狀如何?與上述地區是否相同,有何差異?這些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
一些研究針對大學生體育意識與體育行為培養方法的研究,如林子在《四川體育科學》上發表的《大學生體育健康能力的培養途徑與實施》,李雪萍在《錦州醫學院學報》上發表的《體育意識與終身體育思想》,這些文章對大學生體育意識與體育行為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對大學體育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議。
這些文章對大學生體育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進行了闡述,從體育意識、運動習慣、健康衛生意識等幾個方面對大學生體育意識與行為調查結果進行了統計與分析,指出相關結論,提出上述幾個方面存在的問題。這些研究從不同方面反映了我國大學生這一整體的體育現狀,對高校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體育意識和能力的研究,針對各種體育意識的不同特點培養體育意識。
上述這些研究,還存在一些問題,如研究僅對調查分析進行結果性的陳述,對存在問題和規律缺乏進一步地探討,沒有提出具有針對性的科學有效的對策。
對體育意識概念的界定,學術界的意見并不統一,但是我們不難從基本概念的推演中得出一個無異議的結論。
所謂意識,是人腦中對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是感覺和思維等各種心理過程的總和。哲學概念中,存在決定意識,意識能夠反作用于存在。因此,體育意識是指在一定環境、條件下,人們對體育在頭腦中形成的認識與理解,是體育的內涵與外延在人腦中進行精神活動的總和。它包括體育認知、體育情感和體育意志三個方面。體育認知是體育意識的源泉和基礎,是對體育及體育活動的正確認識。體育情感是對體育活動表現出來情感取向,如體育興趣。體育意志是在體育運動中表現出來的意志品質[10]。
體育意識具有以下特點:
(1)體育意識具有客觀性。體育意識是人腦對體育行為的反映,是一種內在的客觀存在。同時,體育意識的來源是客觀存在的。因此,對體育意識這一客觀存在的事物進行調查和研究具有現實意義和理論根據。
(2)體育意識具有社會性。任何人的體育活動都具有社會性,體育意識是通過后天的大量體育實踐活動逐步形成的,其形成過程大致經歷了初始形成期、發展期和相對穩定期等幾個階段。因此,對體育意識的研究,應該注意其社會性特征,從群體分析的角度開展調查研究。
(3)體育意識具有內隱性。體育意識作為人腦的一種意識形態,它是不可被其他個體直接感知的。而體育意識存在于人腦當中,不能被直接觀察或測量,只能通過外顯因素進行分析推斷。
(4)體育意識具有持久性。持久性是針對體育行為個體而言。在體育意識形成初期,受知識、經驗的影響容易發生改變,在體育意識形成后,將融為人腦意識的一部分,會持續較長時間而不被輕易改變。因此,對大學生體育意識的培養和改善需要科學深入的方法。
(5)體育意識具有表現性。其表現性體現在體育意識形態可以通過體育行為表現出來。體育意識可以作用于體育行為,也即可以通過外在活動表現出來。因此,可以通過體育行為表現出的外顯的因素進行分析和推斷[11]。
(6)體育意識具有歷史性。體育意識和體育行為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和進行的,因此體育意識受到社會發展的歷史階段的制約。因此,在研究地域性體育意識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體育意識的歷史性所帶來的體育發展歷史性和地域性差異的問題。
關于體育行為概念的界定,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觀點。王志剛認為體育行為是指人們進行體育鍛煉和活動的具體表現形式,是體育綜合素質在人的行為中的直接反映[12]。李靜認為體育行為是指人們進行體育生活和體育活動的具體表現形式,是體育文化在人的行為中的直接反映。于海濤認為體育行為是指人們在進行體育鍛煉活動時的具體表現形式[13]。張豐濤認為體育行為是指人在內在動因與環境交互作用下表現出來的有利于促進身體健康的軀體活動[14]。
上述觀點雖然對體育行為的描述不盡相同,但可以看出,體育行為,是人類有目的、有意識地利用各種手段和方法,為滿足某種體育需要而進行的活動。廣義的體育行為可以延展為與體育發生聯系的各種行為活動。需要指出的是,這些活動不僅僅局限于運動行為,雖然運動行為是體育行為的主要表現形式,廣義上的體育行為,也包括體育組織、管理、宣傳、科研、教學、消費、觀賞等方面的行為活動。體育行為的產生與發展,既受行為者內在生理、心理條件的制約,也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包括自然環境、社會文化環境等,表現出多方面的行為特征[15]。
現時代,健康的含義并不僅是傳統所指的身體沒有疾病而已。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解釋:健康不僅指一個人沒有疾病或虛弱現象,而是指一個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好狀態。現代健康的含義是多元的、廣泛的,包括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性3個方面,其中社會適應性歸根結底取決于生理和心理的素質狀況。健康是人的基本權利,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之一;健康是生活質量的基礎;健康是人類自我覺醒的重要方面;健康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狀態,有著豐富深蘊的內涵[16]。
獲得健康的方法有很多。體育鍛煉是獲得健康的主要方法之一。體育鍛煉可以增進生理、心理方面的健康,繼而促進社會方面的健康。正確的體育行為促進健康,而體育意識影響體育行為,從而間接影響健康[17]。因此,健康與人的體育意識和體育行為密切相關。
現有的學術研究對于豐富和拓展大學生有關體育意識及其體育行為的理論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對于中小省市高校的大學生群體的研究有所欠缺,同時,對于如何提高大學生的體育意識,如何規范和引導大學生的體育行為,又如何針對大學生體育意識與行為現狀,大學體育教育應如何應對,又如何進行改革等等這些實踐問題,仍丞待有關學者進一步探討、解決。
[1]谷貽林.大學體育教育目標的系統分析 [J].湖北體育科技,1998,04.
[2]周濟.全國高校體育工作座談會講話[Z].2004,8.
[3]褚立輝.邢臺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學生體育意識和體育行為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08.
[4]李靜.高校大學生體育素質現狀的分析與對策的研究[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30(3):92-95.
[5]鄭毅敏.大學生體育意識和體育行為研究[J].洛陽農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22(3):223-224.
[6]劉飛.淺談高校如何提高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 [J].科教文匯,2009,08:96-96.
[7]吳愛華.對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思考和建議[J].職業教育研究,2007(2):82-83.
[8]王莉,馮燕.大學生體育行為的社會學管窺[J].科技信息,2007,34:243-244.
[9]金健秋,徐國宏,尹海立.大學生體育行為探析[J].中國體育科技,2001,37(7):33-35.
[10]周登嵩.學校體育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5:4-21.
[11]體育史教材編寫組.體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12]王志剛.當代大學生體育綜合素質現狀調查與培養途徑[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4,38(1):108-110.
[13]于海濤.大學生體質與健康現狀、影響因素及對策[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06,15(4):66-69.
[14]張豐濤.高校研究生體育態度與行為的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0,16(3):63-65.
[15]李雪萍.體育意識與終身體育思想[J].錦州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4):44-46.
[16]曲宗湖.現代社會與學校體育[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