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軍
(平頂山學院 河南 平頂山 467000)
我國有著7億農村人口,在短期之內把大部分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是不可能實現的,只有采取“就地城市化”的途徑,建成眾多在基礎設施,服務水平等方面與城市無異的適宜人居的村鎮,或者建設一系列的中心鎮,吸引農村人口向鎮集中,減輕大城市的交通、住房、就業壓力,防治“城市病”。從更加深遠的意義來看,農村“就地城市化”有利于解決中國的三農問題,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縮小城鄉差距、加快實現和諧社會。農村就地城市化是符合我國國情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試對此及相關問題作一些粗淺分析。
傳統城市化理論認為,工業化是城市化的推動力,城市化是工業化的必然結果,表現為非農人口的聚集和非農產業的聚集。城市化進程也就是非農產業向城市集中,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的過程。按照傳統城市化理論,農村要實現就地城市化,就要在當地農村大力發展工業和第三產業,使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成為主導產業,以此帶動勞動力和人口越來越多地從農業部門轉移到非農業部門,進而逐漸形成以工業為中心的產業聚集,帶動當地農村實現就地城市化。
傳統城市化理論在交通便利、有工業傳統且工業基礎較好的東南沿海各省市是適合的。但是,傳統農業區特別是廣大中西部農業區,農民世代從事農業生產,傳統優勢產業就是農業,沒有工業傳統,工業基礎較差,傳統城市化理論在傳統農業區顯現出局限性。
農村城市化的實質是農民生活方式的城市化,不僅表現為農民就業轉型和收入增加,更多的表現為價值觀念、人居環境、生活方式、文化內涵等生活品質的全面提高。農村就地城市化是指通過提高農村的基礎設施水平,社會服務水平,經濟發展水平,使農村居民過上和城市居民同質不同類的生活的一種城市化方式。“就地”,即原有的居住地,包括小城鎮、中心鎮、中心村及合村并點的新社區。
由此,農村要實現就地城市化,有兩個關鍵的推動力:一是在農村因地制宜發展現代化產業(根據自身條件,或者發展現代化工業,或者發展現代化農業),帶動農村就地城市化;二是政府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等公共產品的投入。
首先,要樹立科學發展觀,地方政府不能只搞所謂的政績建設,要真正合理的對本地區的農村城市化建設進行規劃。其次,對城鎮的發展規劃要處理好共性與個性的關系,在共性中突出個性。每個城市的發展都有屬于自己的特色,農村城市化的發展也不例外,只有在共性中求個性,結合本地區的歷史、地域、特產等,才能充分發揮本地區的地理和資源優勢,充分利用本地區的資源。再次,對城鎮的發展規劃要體現系統性。城鎮和其周圍的農村地區及其他城鎮的關系比較密切,三者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所以在對城鎮的發展進行規劃時,應將該城鎮放到其所在的區域經濟整體中來規劃,這樣才能形成相應區域內城鎮群體的合理結構。
倡導每個縣、鄉、村都要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優勢,挖掘或創造出可以成為本地區標志性的產品,并盡快形成特色品牌,帶動一方群眾共同致富,進而促進農村經濟會全面發展的一種經濟模式。
具體措施包括發展品質優良、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優勢農產品,推進“一村一品”,實現增值增效,實行生態與文化的結合,農業與科技的結合。在保護好原有自然生態環境的基礎上,系統、深入地發掘當地的民俗文化和風土人情,并通過引進現代農業科技,提高產業產品的科技含量,增強產業活動的文化、科技、教育和參與功能,以豐富活動內容,提高產品檔次。通過樹立鮮明的農業意象,創建富于特色的“一村一品”產業品牌,實現特色農產品基地規模化,農民生產專業化,農產品標準化,經營產業化,全面提升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和層次。
推進農村就地城市化的過程中,大力發展傳統工藝和傳統文化,一方面有利于發展傳統工業,提高經濟效益,同時有利于豐富農村文化生活,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有利于實現農民生活方式和生活觀念的城市化。積極保護、利用、開發文化資源,發展文化產業,創造自己的文化品牌,使傳統文化不斷發展壯大,形成產業化規模,實現傳統文化的社會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共贏。
把公共服務逐步向農村延伸,讓現代生活方式逐漸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中。以改進農村的教育體系建設作為中心,發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大力發展農業職業技術培訓,提高農業從業人員的素質,彌補農村人才的斷層。加強政府在農村建設中的指導和中介作用,為農村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供領導和指揮保障。
建設農村基礎設施,加大資金投入,利用各種渠道來籌集建設資金,不斷擴大資金投入,采取國家、集體、個人共同負擔的辦法。全面規劃“硬件”基礎設施和“軟件”基礎設施的建設與發展。發展能夠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軟件”基礎設施,增強從事農業勞動的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的思維素質、科學技術素質、現代管理素質。
就地城市化,不能理解為高樓大廈和寬闊的馬路,而應該在保持地方特色風貌的基礎上,用生態化的思想和理念來推進農村建設和鄉村社會經濟發展,提高小城鎮和鄉村的生態化水平,實現鄉村的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就是促進發展。保護環境,就是發展經濟,通過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特色農業和農業旅游休閑業,從而帶動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實現農民生活富裕。
城市化過程即是農村人口轉化為城市人口的過程,村民市民化的過程,但村民市民化并不是簡單地轉變戶籍就能完成,還有一個生活方式、社會意識及社會行為的轉變過程。
在初始城市化的地區,第一步是將村民的戶籍從農村戶口轉變為城市戶口;第二步是一個轉變村民觀念的問題,即他們在生活方式、社會意識和社會行為方面真正成為一個市民。同時,還要打破村民對土地的依賴,如促進就業和實行城市社會保障等,這才能使村民完全城市化。
農村就地城市化是在繼續發揮工業化的推動力,各大中小城市充分發展,不斷發揮聚集效應,增強其輻射力和吸納力的同時,在我國廣大的農業區,特別是那些發展第二產業有困難的傳統農業區,不改變農業性質,不向大中城市轉移農業人口,因地制宜發展現代化農業,運用現代經營方式和現代農業科技,提高農業附加值,使農業成為高效產業,在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上,通過以農業為中心的產業聚集、公共基礎設施的改善和修建及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社會化供給等,引導農民向中心村、中心鎮、縣城等適當聚集,最終實現農村文明向城市文明的靠攏和融合。
[1]張建云.關于當前傳統農業區農村就地城市化問題的思考[J].理論學刊,2011(8).
[2]張建云.農業園還是工業園:傳統農業區以農業現代化帶動農村就地城市化的意義[J].求實,2011(7).
[3]李艷.農村就地城市化推進策略研究[J].吉林農業,2010(8).
[4]元世嬌.淺析農村城市化與農業產業化的互動共進[J].農業經濟,2011(4).
[5]李清泉.論落后地區農村城市化的路徑選擇[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9(3).
[6]于娜.我國農村城市化的路徑探析[J].法制與社會,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