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軍
(杭州職業技術學院 杭州 浙江 310018)
高職教育是以培養高素質高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為目的的教育,不但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理論和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具有適應當前社會生產實際需要的行業技能、技術操作與管理的能力。2006年,教育部出臺《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 [2006]16號),提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點是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標志著高等職業教育從規模擴張轉向內涵發展、提高質量的新階段。因此,以培養職業能力為主線、以職業實踐為主體、以任務驅動形式進行的項目化教學成為近年來高職院校課程改革的熱點。
《藥劑生產技術》是在藥劑學理論指導下,研究藥物制劑生產和制備技術的綜合性應用技術課程,是藥劑專業核心課程之一。近年來,杭州職業技術學院積極推動課程教學體系改革,在“重構課堂、聯通崗位、雙師共育、校企合作”的教改精神引導下,《藥劑生產技術》課程遵循高等職業教育內在科學規律,融“教、學、做”為一體,實現“學做合一”,進行全方位的課程體系改革。
本課程的教學按項目化模塊分為《藥劑生產技術(一)》和《藥劑生產技術(二)》兩部分,各80課時,分別于大二上、下學期完成。其中《藥劑生產技術(一)》主要介紹藥物制劑常規操作、常規口服固體制劑和液體類制劑等內容,《藥劑生產技術(二)》主要介紹中藥制劑技術以及其他藥物劑型等內容。本課程對實踐與理論教學的課時比例進行了大幅度的調整,在項目化教學的過程中,實踐課時大大地增加了,理論課的學習主要是為實踐環節服務,所涉及的知識點緊緊圍繞本次實踐課展開,而與本項目無關的一些知識點將不再講解或一筆帶過略做敘述,大部分的理論知識點不是通過傳統的課堂多媒體方式教授,而是在學生實踐操作過程中進行指導傳授。
本課程的課程標準是以藥物制劑專業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分析的指導原則,在與多家制藥企業制劑車間負責人及專家共同探討的基礎上制定的,結合專業教師下企業經歷,密切和企業一線技術人員合作,以企業真實生產項目為素材設計教學項目,進行項目化教學整體設計,編寫實踐教學教材。
教學過程中引入“項目中心教學法”,將知識點以項目為中心串連起來,圍繞項目組織教學,圍繞項目設計實訓,圍繞項目實施考核,打破傳統的知識排序方式,按職業崗位群的實際需要組織教學內容,打破傳統的“灌輸式”、“講授式”教學方式,提倡任務驅動式教學方式,增強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起到主導作用,讓學生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使教師成為正真意義上的課程管理者。突破傳統的 “三段式”教育,實現“教學做”一體化,做到“工學結合”。教學多采用啟發式、研討式、分析式的教學方法,通過布置任務,讓學生事先自習、查閱資料、設計方案、方案演示及點評、分工協作,通過項目化實訓任務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組織安排能力等。
為了營造良好的職業氛圍,本課程教學場所參照杭州某知名制藥公司的制劑生產車間進行設計改造,將原來的實驗室改建成固體制劑生產車間。該實訓室根據常規制劑產品的工藝路線布局,并設置了換鞋凳、更衣室、手消毒的配套設施。同時為了方便教學的需要,還單獨建立了一個教學討論區域,供學生進行必要的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對在實訓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集中探討所需。
在課堂教學組織方面,針對目前高職院校項目化教學中普遍存在的教師角色定位模糊、學生主動學習性差、教學班級人數偏多、實訓設備少等現實問題,本課程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采取了相應措施予以解決,比如將教師角色定位為的“車間主任”或“QA人員”,以學生操作為主,教師指導為輔;通過讓每個同學擔任項目負責人,負責項目方案的設計、實施及管理,提高學生主動性;通過將學生分組設立“生產班組”,任命班組長,先進行單獨培訓,再讓班組長進行班組管理,既可以鍛煉學生的工作能力,又可以解決學生多教師難以管理的問題,同時可以按照班組將各個實訓項目進行循環練習,可以有效地解決實訓設備不夠用的問題。
此外,本課程部分課時采用雙師合作授課模式進行教學,由企業專家(能工巧匠)和學校專任教師組成教學團隊,共同執教、協同配合、各施所長,極大地彌補了目前校內教師對企業生產工藝、生產管理等實踐經驗的不足,切實保證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對于高等職業教育大力推行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理念,盡快打開實施基于崗位實際需要的項目化課程開發的突破口,切實打造職業教育特色,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職業教育的目標就是要讓學生具備能夠勝任崗位的職業能力,能力的培養要與職業聯系起來,因此要加強綜合能力(專業技術能力、創新能力、適應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團結合作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等)考核,將單一能力考核與職業能力考核相結合。要重視實踐考核,將理論知識考核和實踐技能考核相結合,提高實訓考核成績的比例,通過模塊化組織教學,每個項目任務設置考核要點,實現過程考核,徹底打破“一考定終身”的局面,推進考試、考核方式改革。
本課程將學生最終的個人成績評定分為形成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兩部分,所占成績比例各占50%。其中形成性考試部分可分為平時成績(出勤情況、項目參與情況、問題回答情況、預習作業完成情況)和項目完成情況(項目設計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及報告書寫能力等),考核時根據指導教師設計的考核表格(班組自評表和教師評價表)進行打分,在比例上班組自評占40%,教師評價占60%。終結性考試則是采取藥物制劑工的職業技能鑒定的形式來完成,與企業技術人員合作,緊密圍繞企業實際生產情況和標準,進行藥物制劑工考工評分標準的制定,同時聘請企業技術人員進行考工培訓或進行技能鑒定。職業資格證書是衡量職業技能的重要依據,獲得職業資格證書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說明該學生具備了從事該工作崗位的資格和能力。因此,課程考核可以用相應的職業資格認證考試代替傳統的課程考核,用職業資格證書來考核學生的學習成果,檢查教師的教學效果。
項目化教學以其特有的優勢成為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主流方法,《藥劑生產技術》課程開展項目化教學后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學生更加主動參與實訓且積極性提高,學生反響不錯。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具體問題,例如學生基礎知識不夠扎實,方案設計有一定難度;學生查閱資料和分析思考的能力有限,設計的項目實施方案雷同現象較多;分組實訓中有學生存在渾水摸魚現象不易被及時發現。這些問題教學效果和學生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影響,須在下一階段的課程改革中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克服和改善。
[1]徐國慶.職業教育項目課程開發與指南[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2.
[2]宋昆.項目化教學課程考核方式改革探索[J].科技信息.2010(15).
[3]戴士弘.高職教改課程教學設計案例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