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文婷 洪小弟
(浙江交通技師學院 浙江 金華 321015)
“說課”是進行教學研究、教學交流和教學探討的一種新的教學研究形式。近年來,職業院校逐漸重視說課在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能力中所起的作用,并將其搬到教學教研中。要說好一堂課,基礎是一份好的說課稿。
語文、數學等基礎學科課程的說課稿模板能輕而易舉地找到,但涉及到專業的卻為數不多。一是汽車專業性強,二是職業院校說課起步較晚。本文結合基礎學科說課,從《發動機原理與汽車理論》課程節選1課時內容編寫說課稿。
說課稿內容包括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流程設計和教學效果評價等幾個方面,由于論文篇幅的問題本文主要將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兩模塊重點展開說明。
內容安排上首先點明說課內容《汽車的行駛阻力》;然后分塊展開敘述,為教學方法選擇、教學流程設計奠定基礎。
教材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來源及授課依據,所以教師首先要吃透教材,包括教學內容在教材中的位置、地位、作用以及與前后知識間的關系。
本節內容選自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的《發動機原理與汽車理論》第七章《汽車的動力性》第三節,本課程是汽車營銷專業技師班學生的必修課。這節內容介紹了汽車行駛阻力產生原因及計算方法,理論性強,是前節汽車的動力性評價指標、汽車的驅動力的后續。本節內容也是后節知識《汽車行駛條件》、《提高汽車動力性的措施》的學習前提,不能理解行駛阻力將無法理解驅動力平衡方程等知識。
教學目標是闡述學習主體在什么條件下做什么事,做到什么程度。
教學大綱中規定本節內容的教學目標是學生能夠說明汽車行駛阻力的產生原因及計算方法。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新大綱的要求,因而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培養學生分析理解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及歸納總結能力,讓學生在參與中理解汽車行駛阻力的成因及計算方法;參與過程中,感受汽車理論與實際應用的密切聯系,增強探究物質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學過程就是強調重點和突破難點的過程,當然說明重難點過程中我們要理清為什么將這部分內容確定為重點和難點。
《汽車的行駛阻力》是學生學習本節后續內容《汽車行駛條件》等的必要條件,同時也是理解第八章汽車的制動性、第九章汽車的燃油經濟性的基礎,本課的學習將直接影響學生學習汽車理論的興趣、態度和驅動力的形成,因此本課的教學重點之一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同時結合教學大綱要求,確定重點之二是汽車滾動、空氣阻力的成因。
由于汽車理論相較于發動機、底盤等課程抽象、理論性強,而學生在學習方面又具有缺乏主動性,學習主觀性強的特點,所以將空氣阻力的計算方法和滾動阻力的受力分析、計算方法的理解確定為難點。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情況制約著學習的開展,影響著教學目標的達成。因此學情分析至關重要,將制約著教學方法的選擇。所以學情分析從學生特點和學生知識水平兩方面展開。
學生特點分析對教學方法的選擇影響非常大。上課班級是技師汽營專業,這些學生校外實習1年半時間,有一定的實踐經驗,但專業理論知識薄弱,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理論聯系實際、用與實際生活相關的事物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習氛圍的教學方法。
分析學生的知識水平主要遵循以下“五個知”,即“已知、未知、能知、想知和怎知”。
已知:汽車構造等課程的學習,學生對整車結構已具有一定認識,前節驅動力知識奠定了力學分析基礎;未知:學生尚不知驅動力平衡方程及行駛中的阻力;能知:通過本節學習,學生將能說明行駛阻力的組成、成因及計算方法;想知:學生對實際應用型問題感興趣,所以他們會想知道阻力構成以及降低阻力、油耗的方法;怎知:通過小組討論、互動交流等活動形式來調動學習興趣。
學情分析是進行教學方法選擇和教學流程設計的基礎,分析清楚教學方法和學情就可結合學生特點設計出符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的教學流程。
教學流程實質是闡述教學活動的引入、展開及結束。教學流程的設計如下:導入新課(5分鐘)→新課研習(30分鐘)→課堂小結(5分鐘)→鞏固練習(5分鐘)。針對《汽車的行駛阻力》內容采用學生6~8個人分組形式教學,同時給每組提供教學用具:項目化學習工作單頁、圖片、汽車模型及彈簧秤。
導入新課環節主要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將學生原本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引向本堂課教學內容。本節課主要以展示圖片“馬拉松長跑”、“滑冰項目”等比賽場景,適時地提出問題“跟跑有什么好處?”引發學生思考,將學生思路引向“阻力”,在學生興趣都被調動起來之后即以問題“汽車在行駛過程中是否也存在阻力?都有哪些阻力?”點明本節課內容。
新課研習是將本節課內容過程進行設計,把具體的教學內容與采用的教學方法結合,說明重難點知識的突破方法。所以編寫這部分內容就是著重講解教材中重難點的突破方法。本課主要采用啟發式教學法、引導問題教學法和項目化教學法。由于版面問題,本文對這幾種方法在具體教學中的應用不再展開敘述。
課堂小結采用教師總結講述的形式,幫助學生從總體上把握課時內容,結合本節課介紹的兩大阻力,提出問題:加速阻力和坡度阻力是怎樣產生的?引出下節課的教學內容。
最后一部分鞏固練習是讓學生通過練習鞏固本堂課的知識要點完成練習表格。
教學反思主要包括對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主動性、深廣度的估計以及達成教學目標狀況的估計,同時查漏補缺,點明優勢和可能存在的不足,分析本節課中可以預見的教學實施過程中的問題和不足。
[1]羅永富.一堂生物化學說課稿[J].衛生職業教育,2007(23):74-75.
[2]張西振,吳良勝.發動機原理與汽車理論[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3]熊淑英.說課技巧在汽車專業課中得應用[J].科技教育,2011(4):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