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海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況,朋友見面第一句話:“最近怎么樣?”對方答道:“忙得不可開交。”到底為什么會這樣忙?筆者認為,固然原因來自多方面,但從個人角度分析,無非有兩種情況:一個是工作安排不科學,擺布不合理,打亂仗;另一個是不注意或不善于學習,能力素質弱,導致工作效率低。由此想到一個應當加以思考的命題:向學習要休息。這無論是對個人正確處理工休矛盾,還是對單位保持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向學習要休息反映了一種科學的工作與生活態度。當今時代,形勢發展一日千里,擺在人們面前的任務異常繁重,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以勤奮拼搏的姿態,去做好自己應做的事情。然而,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上至國家領導,下至普通百姓,無論是誰都需要適當的休息,這就如同機器運轉時間長了需要停下來充電或保養一樣,人工作時間長了也需要停下來養養精神、恢復一下體力,如果一味地用腦、動手,長時間處于緊張狀態,那他就不可能有健康的身體,甚至可能來日無長。在現實生活中,因長期打疲勞戰積勞成疾而失去生命的事例實在是太多了。可是,我們在大量的事情面前又不能邊工作邊休息,更不能扔下手中的工作去休息。那么,在此種情況下,怎樣才能使自己得到應有或多一點的休息時間呢?
應對之策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向學習要休息,主張用新知識、新技能和新本領去工作,也就是通過科學工作的途徑獲得休息時間。當今世界,軍事變革的潮流方興未艾,部隊知識和技能更新的速度更快。面對這種咄咄逼人的形勢,如果我們不學習掌握大量新知識、新技能和新本領,特別是信息化方面的知識、技能和本領,有些工作就很難順利進行,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這也就談不上什么正常的生活規律了。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向學習要休息,實質上是向學習要健康,要自己的未來。
向學習要休息體現出一種科學的思維方式。向學習要休息,實則涵蓋著學習、工作和休息三者之間的關系。學習、工作、休息三者相輔相成,應當統籌兼顧。列寧說:“誰不會休息,誰就不會工作。”毛澤東說得更明確:“睡眠和休息喪失了時間,卻取得了明天工作的精力。”所謂向學習要休息,是指通過學習掌握專業知識技能、提高自身素質,特別是政治理論、高新科技知識和新的工作本領,以此為工作贏得主動、贏得質量和效率,為休息多爭取一點時間。一般來說,知識越豐富、能力素質越強、工作越得心應手的人,那么他就越輕松,休息時間也就相對多一些;而不愿學習或不會學習的人,工作質量和效率就低,往往要耗費更多的時間去彌補。
因此,要真正做到會休息,就要首先做到會學習、有能力。俗話說:“能工”可以成為“巧匠”。我們應當通過學習提高自身素質,用科學的辦法來解決工休之間的矛盾,而不能只靠下笨功、出苦力,“加班加點”來解決問題,更不能靠投機取巧、偷懶耍滑來達到休息的目的。向學習要休息,并不是以休息為目的而學習。實質上是向學習要本事,要工作的高質量和高效率。
向學習要休息必須要有一種科學的學習方法。古今中外一些名家都有自己的學習竅門,在此介紹幾種。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善于“圍繞自己所瞄準的問題讀書”,他總是盯著自己所在領域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追蹤它的來龍去脈,潛心探索其中的規律;美國大發明家愛迪生讀書“總是針對問題有選擇地閱讀”,他在學習研究中總是把幾個項目同時擺開,利用客觀事物相互聯系的性質,在內容的更換交替中使大腦的興奮點來回更替,促使靈感的孕育與迸發;愛因斯坦則主張讀書要“抓住書的骨肉,拋掉書的皮毛”,他曾介紹過一種越讀越薄的讀書方法,也就是去粗取精,把握要點,吸取有益的核心。究竟哪種學習方法更適合我們自己呢?正如松下電器創始人松下幸之助所說:“我們不必羨慕他人的才能,也不須悲嘆自己的平庸;各人都有他的個性魅力。最重要的,就是認識自己的個性,而加以發展。”
一般來說,要做到既樂于學習,又善于學習,真正把學習作為一種信仰、一種追求、一種樂趣,而不能把它看成是一種額外負擔;堅持以理論指導實踐,從實踐到理論,而不能盲目實踐或從理論到理論,把向書本學習和向實踐學習結合起來,既從書本中吸取知識營養,又向實踐學習,在工作中掌握技能、本領,從而達到向學習要休息的目的以至更高境界——實現學習、工作、休息三者高度統一、互利互促。也許有人會說,學習本身就是動腦子的事情,向學習要休息不是自相矛盾?其實這里面有一個科學方法問題。法國18世紀杰出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盧梭,常常“用交替讀書的方法解除疲勞”。他在《懺悔錄》中寫道:“如果我連續研究幾個不同的問題,即使毫不間斷,我也能輕松愉快地一個一個地思索下去,這一個問題可以消除另一個問題所帶來的疲勞,用不著休息一下腦筋。于是,我就在我的治學計劃中充分利用我所發現的這一特點,對一些問題交替進行研究,這樣,即使我整天用功也不覺得疲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