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國修,牛 歡,許向陽
(平頂山市農業科學院,河南 平頂山 467001)
河南省弱筋小麥品種優質高效種植技術主要內容包括:在確定適宜種植區、適宜品種并適期播種的情況下,抓好“減、穩、保”幾項關鍵技術,即適當減少氮肥用量,全生育期總氮量較強筋小麥品種減少10% ~15%,拔節期追氮不超過總氮量的20%,生育后期不施氮肥;適當增加或穩定磷肥用量;灌漿期適時澆水,保持生育后期土壤適宜的含水量。
雖然環境條件對小麥品質的變化有很大影響,但品種基因型仍然決定其品質特點,栽培技術只能對品質目標起改善和提高的作用。因此,選對品種非常關鍵,豫麥50和鄭麥004是近年河南省育成的較好的弱筋小麥品種。
豫麥50為弱春性,千粒重40~50g,白粒、粉質,高抗白粉病,中抗條銹病、葉銹病和紋枯病,中感葉枯病和輕感赤霉病。屬優質軟麥類型,吸水率52.9%,面團形成時間1.15min,穩定時間1.05min,評價值88.29。
鄭麥004屬半冬性,千粒重41g,籽粒半角偏粉質,高抗吸漿蟲,抗條銹病,中抗白粉病,赤霉病、紋枯病輕,中感葉銹病。蛋白質含量11.96%,濕面筋含量23.2%,形成時間1.6min,穩定時間0.9min,是黃淮南片推薦的唯一一個弱筋小麥品種。
根據河南省小麥品質生態區劃研究結果,河南省淮河以南(稻麥兩熟區)、南陽(唐河、內鄉、鄧州)及駐馬店、周口南部的部分區域為弱筋麥較適宜區。在適宜區內,弱筋小麥適宜種植在排灌條件良好的土壤或稻茬地,其土壤有機質含量在1.0%,全氮含量0.1%左右,速效磷含量20mg/kg,速效鉀含量100mg/kg。
與普通小麥品種栽培技術要求相同,應按照所用品種的冬春性確定適宜播期。一般半冬性品種適宜播期為10月5~15日,弱春性品種為10月15~25日。一般每667m2播量8~10kg,隨播期推遲,適當增加播量。
小麥返青期及時噴灑粉銹寧和氧化樂果,防治紋枯病、紅蜘蛛等病蟲害。返青期撒施磷酸二氫鉀45kg/hm2,并進行中耕松土。
水氮運籌是調節小麥產量和品質的主要栽培措施,弱筋小麥與強筋小麥栽培措施差別表現如下:
第一,施足底肥,適當少施氮肥,增加磷肥用量。弱筋小麥施肥原則是以底肥為主,春季及小麥生育后期一般少追肥或不追肥。產量在4500~5250kg/hm2的麥田,在施足農家肥的基礎上,一般施純氮135kg/hm2左右,施過磷酸鈣600~750 kg/hm2。速效鉀含量在80mg/kg以下的缺鉀田塊,可施入硫酸鉀或氯化鉀150kg/hm2作底肥,以補充鉀素的不足。
第二,澆好灌漿水,防治病蟲害,確保籽粒飽滿。俗話說“灌漿有墑,籽飽穗方”,澆好灌漿水,防治好病蟲害是保證小麥籽粒飽滿的兩項重要措施。澆灌漿水的時間應掌握在小麥抽穗揚花后7~10d進行,澆晚了容易引起倒伏,影響千粒重的提高和籽粒飽滿。每次灌水量要少,最好實行噴灌。
在小麥抽穗前后和灌漿前期噴灑磷酸二氫鉀和硼、錳等微肥。抽穗后噴灑磷酸二氫鉀,加入粉銹寧和多菌靈,不僅可以提高千粒重,還能防治赤霉病和白粉病。在小麥生育后期噴灑多種生長調節劑,利于小麥籽粒灌漿,增加粒重。
其余整地、播期、種子處理及冬前管理技術與普通小麥品種相同。
[1]吳九林,彭長青,林昌明.播期和密度對弱筋小麥產量和品質的影響的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2005(03):36-38.
[2]周振元,焦維成,楊衛建,等.不同密度對弱筋小麥“寧麥9號”產量及品質的影響[J].上海農業科技,2005(03):57-58.
[3]季書勤,王紹中,楊勝利.專用優質小麥與栽培技術[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5.
[4]王新華,房金鋮,張瑞芹,等.優質弱筋小麥不同施氮水平栽培試驗研究[J].上海農業科技,2006(03):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