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種子,改變一個世界,而種子產業的核心是優良種源。
上海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黃劍華等人用一種新的大麥育種技術,培育出優質多產大麥品種“花11”,這是國際上首例運用單倍體細胞工程技術育成的谷類新品種。該項目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目前,我國啤酒消費量已居世界第一,但生產啤酒所需的啤酒大麥有2/3卻依靠進口,不利于我國大麥產業發展,其原因就在于國內缺乏優質、高產、耐鹽耐低氮的啤酒大麥品種。課題組借助一種肉眼看不到的“小孢子”,育成完全符合國際優質啤酒大麥標準的上海品種“花11”。
“小孢子就是植物的花粉粒,相當于植物的精細胞,其中包含了植物的全部形狀。”上海農科院生物所所長黃劍華告訴記者,按照傳統作物育種方法,科研人員需要在大田里一代代篩選后代,最后留下表現優良的,通常經過5年甚至更長時間,才會形成優良品種,純合率60%左右。但采用小孢子育種技術,直接在細胞培養中進行優勝劣汰,這樣只需2年左右就可選育出優良新品種,純合率達到100%。
小孢子育種技術的優勢,還在于能產生具備“優秀基因”的后代。小孢子與花藥育種不同,其裸露在外,離開了花藥“母體”保護,科研人員又百般“施壓”,在小孢子培養液里加大鹽濃度等,在此壓力環境下培養出的后代更強大,其抗鹽堿、抗病性明顯增強,適合在沿海鹽堿地種植。另外,新的育種技術產量明顯提高,“花11”系列大麥平均單產(畝)超過500公斤。
“花11”已在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等地得到廣泛推廣,累計種植15.3萬公頃,新增社會經濟效益1.5億元以上。
(解放日報)
日前,從第三屆全國野生稻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大會上了解到,廣西農科院利用野生稻資源育成的華南稻區著名稻種恢復系桂99,并用其配組推廣的雜交稻組合目前已達14個,累計應用面積達0.1億公頃,為社會帶來經濟效益超40億元。
沒有野生稻就沒有中國的雜交水稻事業,利用野生稻資源培育高產、穩產、優質的水稻新品種,提高水稻面積產量,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由廣西農科院育成的桂99是我國第一個利用野生稻資源育成的恢復系,也是國內所有水稻恢復系中配組大面積應用雜交水稻品種數量最多、類型最齊全的品種。
目前桂99系列雜交水稻品種的累計應用面積已達0.13億公頃,為農戶、種子經營部門和社會帶來經濟效益超過40億元。
由于桂99的一般配合力高、米質優、耐寒性強、配出的雜交稻品種適應性廣等特點,國家野生稻資源圃將桂99列為野生稻親緣的特殊材料保存,并作為種質資源備用。
(廣西新聞網)
湖北省武穴市農民科技工作者饒水佳歷經10年培育出的秈稻新品種“遠恢5359”,不久前以38萬元的價格成功轉讓給湖南金健米業股份有限公司。“沒想到‘一粒種子’能賣38萬元。”,當饒水佳收到由湖南金健米業公司匯來的第一筆技術轉讓費時,十分感慨地說。
饒水佳是湖北省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科技工作者,1992年下海自辦了一家民營科研機構武穴市農作物良種研究所,自任所長,自籌資金,開展良種培育研究。歷經10年,終于培育出抗病性強、不倒伏、產量高的秈稻新品種“遠恢5359”。2012年2月19日,湖南金健米業公司相中了“遠恢5359”的市場價值,并最終以38萬元的價格簽訂了種子技術轉讓合同。
(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