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農科院經過10年持續攻關,成功研制出一種可降解環保秸稈盆缽。近日,該成果在南京侯沖秸稈制品有限公司正式投產。與塑料盆缽相比,秸稈盆缽最大的特點是環保可降解。目前該技術已獲得兩項國家發明專利。
據介紹,植物秸稈盆缽制作是將農作物秸稈破碎及生物預處理后,添加一定量的環境友好型黏合劑,在高溫下用機械壓制成不同形狀的容器。江蘇省農科院研制成功的秸稈盆缽,主要有秸稈花盆和秸稈育苗容器兩類產品,其制作技術已經成熟,制作成本接近塑料制品成本,比國內外同類技術產品生產成本低30%以上。
比較顯示,傳統工藝生產一個規格為16厘米的塑料盆缽大約需要100克石油產品,秸稈盆缽用100克秸稈替代了消耗的石油產品,不僅減少了石油能源消耗,還解決了焚燒秸稈帶來的環境污染。塑料盆缽難以降解,是“白色污染”危害的重要來源,而秸稈盆缽被遺棄后,可以自然降解,對環境無害。此外,秸稈育苗容器具有促進植物生長的作用。田間試驗表明,使用秸稈育苗容器,比普通塑料盆缽育苗增產5%~20%。
(新華社)
近日,黑龍江省泰來農場水稻聲頻控制儀已在水稻科技示范園的大面積試驗田中得到應用,標志著墾區首例水稻聲頻控制技術正式應用于水稻生產。
此項技術是近年來一項新興智能物理技術,其基本原理為通過播放與作物發聲頻率相匹配的特定頻率聲波,引起諧振,從而提高作物光合速率,促進作物生長發育,達到農業增產、優質、抗病之目的。
(中國農業信息網)
一種被稱作“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的新型生物技術正在黑龍江省推行。
秸稈在微生物菌種和凈化劑的作用下,轉化成植物生長所需要的二氧化碳、熱量和有機養料,實現作物高產、優質。據應用這項技術的中山秸稈生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工作人員介紹,應用“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后,地里不用再上化肥,而且農產品產量能增收20%以上,同時由于該技術可使地溫升高,農產品也能早上市,獲得高收益。
(新華社)
日前,由山東綠龍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引進日本成套設備與技術建設的國內首家生產型IT植物工廠,在山東省高青縣建成投產。
原清華大學教授,現北京精儀集團博士王興坤介紹,植物工廠的實質是蔬菜花卉用電子計算機調控進行工廠化生產。高青建成的IT植物工廠除具有研究、展示、觀光、培訓等功能外,還主要體現在生產實用性上,建成的616平方米的車間可進行蔬菜花卉的周年性批量生產。其高科技含量主要體現在集成使用物聯網遠程監控、光伏發電、微噴加濕、物理殺菌、地源熱泵等12種技術體系,使農業生產擺脫了自然生態的束縛,食品安全性和生產效率大幅提高。
據了解,高青綠龍IT植物工廠區占地20余公頃,首期植物工廠建筑面積616平方米,高端智能溫室15000平方米,可栽培韭菜、草莓、山芹等多種商品化蔬菜。植物工廠采用多層次立體栽培模式,616平方米的占地面積與兩個標準化溫室大棚相當,生產面積卻是溫室大棚的30~50倍,而周年性不間斷生產又使其年產量高達150~200噸,經濟、生態效益十分明顯。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