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盈溫,趙花周,袁華京,賈曉麗
(內鄉縣農業科學研究所,河南 內鄉 474350)
豫南麥區主要包括南陽﹑信陽﹑駐馬店,是河南省重要的糧食主產區,常年麥播面積168萬hm2,在河南省小麥生產中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該區小麥單產較低,一般在4 500~6 000kg/hm2左右,與小麥高產區9 000kg/hm2存在很大差距,小麥增產潛力巨大。本文旨在查找豫南麥區小麥產量的限制因子,進而探討制定一套提高豫南麥區小麥產量的有效措施,實現豫南小麥產量的新突破。
豫南麥區小麥生育期較北部少20d左右,主要表現在播期晚,收獲早。冬前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苗期生長緩慢但不停止。春季氣溫回升快,但常遇倒春寒和春旱。夏季氣溫偏高,易受干熱風危害,籽粒灌漿期較北部短6d左右;灌漿期間降雨多,光照不足,灌漿速度慢;蠟熟-完熟期連陰雨常超過3d,易引起穗發芽。
1.1.1 光照 光照時數不足,小麥生育期日照時數能夠滿足小麥生長發育和產量形成的需要,但在小麥抽穗至成熟期間豫南麥區常常陰雨連綿,光照時數不足,較豫北少150h,直接影響小麥籽粒形成和灌漿,使得同品種的千粒重較黃河以北低4~7g,且品質下降。
1.1.2 溫度 溫度升降不穩定,冬季小麥基本能夠安全越冬,但氣溫年際變化較大。從播種到穩定通過0℃的正積溫在550℃·d左右,比北部少90~140℃·d。冬前分蘗少,春季氣溫上升一般較快,春生分蘗迅速,成穗率低,成穗少。若年內氣溫偏高,易導致早播麥田旺長。但有些年份3~4月容易形成晚霜凍,5月下旬高溫多風,產生“倒春寒”和“干熱風”,給小麥高產穩產帶來不利影響。
1.1.3 降水不均勻 豫南小麥生育期間,常年平均降雨量297mm,但多遇旱害和澇害。近年來,干旱發生頻繁,易引起蚜蟲發生,產量受到嚴重限制。春季多雨,濕害較重,光照差,易引起紋枯?。辉谛←湷樗肫?,遭遇連陰雨,易引起赤霉病的發生;生育后期,降雨量大,日照少,晝夜溫差小,直接影響小麥籽粒形成和灌漿強度,籽粒品質及千粒重大大降低。在成熟前6~7d,若連續降雨5mm以上,陰雨天超過5d,易產生穗發芽現象,造成大幅度減產。
豫南麥區中低產田所占比例在85%以上,地力貧瘠,土壤養分含量較低,產量承載能力有限。
農業生產基本上是“望天收”,只有30%的農田實現了旱能澆,澇能排,農業基礎設施嚴重落后。
主要表現在整地粗放,耕層淺,施肥單一,有機肥運用少,播期早,播量大,疏于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少。
2.1.1 選擇大穗型品種,提高穗粒數,減輕成穗率低帶來的不利影響 豫南麥區小麥幼穗分化開始時間早,持續時間長,有利于形成多花大穗。選擇穗數和穗粒數相互協調的品種,從小麥產量三要素上提高產量。
2.1.2 選擇灌漿速度快的品種,減輕干熱風危害 豫南麥區在小麥抽穗至灌漿期,一方面陰雨連綿,一方面雨后高溫,導致光照不足和干熱風,影響小麥籽粒灌漿速度,從而降低小麥飽滿度、商品性。只有選擇灌漿速度快,抗干熱風的品種,才能提高小麥產量和質量。
2.1.3 選擇抗寒性較好的品種,減少“倒春寒”帶來的損失 一方面適當調整播期,弱春性品種應當晚播,半冬性品種早播;另一方面要選擇耐凍品種,防止倒春寒給小麥幼穗造成凍害,提高成穗數和穗粒數。
2.1.4 選擇抗病性好的品種,為減輕病害對產量的影響 在品種選擇上,要重視小麥品種的抗病性及適應性,針對豫南氣候特點要選擇抗紋枯病、抗赤霉病的品種,選擇抗穗發芽品種,提高品種適應性。
2.2.1 整地施肥 精細整地是保證小麥播種質量的基礎,也是小麥高產栽培的基本要求。整地質量要達到地面平整,無明暗坷垃,上松下實,耕作層深度一般在25~35cm。推廣應用深耕技術,在適耕期內及時整地。施肥上,采取有機肥與無機肥相結合,增加地力,改善土壤結構,滿足小麥生育期間養分要求,提高小麥抗病能力。同時要采取分期施肥,合理追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一般情況下,運用前氮后移技術,底肥要求施入60%~70%的氮肥及全部的磷鉀肥,在小麥拔節期追30%~40%氮肥。提倡秸稈還田和配方施肥技術。
2.2.2 適期適量播種 豫南小麥適播期在10月15~25日,半冬性品種一般在10月15~20日播種,弱春性品種一般在10月15~25日播種。在適播期內,采用精播耬播種,行距20~23cm,播種深度3~5cm。播量一般要求150kg/hm2,半冬性品種一般75~90kg/hm2,弱春性品種一般105~120kg/hm2,基本苗保證在225萬株/hm2左右。要求一播全苗,實現壯苗越冬。適期精量播種有利于培育壯苗,減少旺長和二﹑三類苗的出現。
2.2.3 化控防倒 一般在小麥起身至拔節期,用多效唑600~750mL/hm2對水調勻,對群體偏大的麥田或旺長麥田進行葉面噴施,化控防止倒伏。增強小麥籽粒灌漿強度,每公頃可用磷酸二氮鉀2.25kg+尿素15kg對水進行葉面噴施,不僅能夠有效預防干熱風、防早衰,而且可以提高千粒重。
2.2.4 病蟲草害防治 隨著氣溫升高,病蟲害發生的條件形成。防治蚜蟲選用10%的吡蟲啉525~600g/hm2,或3%的啶蟲脒450~600g/hm2對水噴霧;防治紅蜘蛛可選用阿維菌素類農藥,或20%噠螨靈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噴霧;防治紋枯病可選用20%井岡霉素75%或20%三唑酮乳油750mL/hm2對水噴霧;若小麥出穗前后3d遇連陰雨,要預防赤霉病發生,可用70%甲基托布津1 500~1 800g/hm2或80%多菌靈1 200~1 500g/hm2對水噴霧;防治闊葉類雜草可用75%巨星干燥懸浮劑13.5~22.5g/hm2或10%苯磺隆可濕性粉劑對水噴霧防除;防治禾本科類雜草可用6.9%膘馬乳油600~900mL/hm2或3%世瑪乳油375~450mL/hm2對水噴霧。
要把改造中低產田和提升耕地質量做好糧食生產能力的突破口,進行土壤育肥工程,不斷提高中低產田的產出水平,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承載能力。
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通過打機井、挖水溝等措施,實現田成方、林成網、溝相連、井配套的農田水利格局,提高農田排灌能力。結合推廣普及節水灌溉和旱作農業,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目前,中產變高產大多依靠農資投入,但是高產再高產必須依靠農業科技創新。加快推進小麥高產高效育種,選育出一批適應性強的高產品種,同時進行小麥高產栽培攻關研究,將新品種新技術運用到小麥生產中,普及小麥高產綜合技術,增加科技含量,提高農業科技在農業生產中的貢獻率。
[1] 申振宇.小麥高產創建活動的主要做法與成效[J].種業導刊,2011(03):28-29.
[2] 張其林,李奎亮.提高小麥產量水平的途徑探討[J].種業導刊,2009(09):20.
[3] 陳祥,朱全利,婁智勇,等.不同套種模式對小麥產量的影響[J].種業導刊,2008(0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