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霞
我國是肝病大國,每年死于肝病的患者有30余萬人。伴隨肝病患者的心理問題也加速了患者病情進展,所以及時對患者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是十分必要的。我們于2008年2月至2012年2月對130例肝炎患者的心理問題進行疏導,取得很好的效果?,F將結果報道如下。
男100例,女30例,年齡17~65歲,平均35歲;急性肝炎51例,慢性肝炎60例,重型肝炎患者19例。職業:工人55例,干部8例,學生18例,農民40例,其他職業9例;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學歷55例,高中50例,初中25例。病程:1年以上30例,2年以上40例,5年以上60例。
2.1 抑郁 45歲以上患者多見抑郁。該年齡階段的患者病程較長,曾有遭受他人歧視、冷落的經歷。因怕受傷害,患者會主動縮小個人的活動空間,長期精神壓抑進而抑郁或當其處于應激狀態時,影響到其免疫功能,而且患者越抑郁,其NK細胞活性越低,T細胞也會減少,淋巴因子產生和分泌會減少,巨噬細胞功能也會減弱,從而其病毒清除會受到影響。這很不利于患者疾病的治療。
2.2 焦慮與恐懼 重型肝患者早期或急性肝炎重型傾向者多見此表現,多見于20~35歲。他們多接受過高等教育,了解一些醫療知識,對疾病的性質和預后產生期待性焦慮,甚至恐懼心理。多表現急躁、顧慮重、情緒不穩定,外界不良環境因素較易對其造成影響。焦慮致使患者增強活動,坐立不安,并伴有多語、失眠、頭痛等情況。
2.3 偏執 患者顧慮重重、求醫心切,易聽信不實廣告宣稱,亂用藥,常認為價錢越貴藥品越好,耽誤了肝病接受正規治療的時機,造成了嚴重后果甚至生命的代價。
2.4 軀體化 由于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家庭經濟狀況、社會支持力度及文化水平不同其心理問題表現的強度不一。有人得知自己患肝炎后,認為其既是肝硬化、肝癌,會對自己的疾病過度關心,經常上醫院,過度依賴藥物;有時患者肝功能是正常的,他卻總是覺得自己肝區不適,甚至是疼痛,主動要求用藥。
2.5 自卑失望 疾病讓患者常感自卑,對疾病、生活、一切都沒有信心,甚至絕望。不能主動配合醫護人員進行治療。
2.6 精神病性的強迫癥狀 患者長期的精神壓抑和苦悶得不到有效宣泄,一部份患者會出現精神病質及情緒不穩定,盲目地主觀推斷其不良的預后。
3.1 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3.1.1 護士要在日常工作學習中注意個人文化修養的培養,要做到舉止大方得體,語言通俗易懂,語氣柔和易于接受。另外護士還要學會做一個好的聽眾,有一顆包容心,學會與他人共情。這些會非常有利護士與患者的溝通,使護士具有親和力,便于其工作的開展。
3.1.2 患者入院時護士要親切接待患者,態度真誠可信,向患者詳細介紹醫院及科室環境,詢問患者的需要及疑問,并給與妥善的解決,以降低患者入院時的陌生感。
3.1.3 患者的責任護士要及時向患者做好個人介紹,提高患者對自己的認知度。另外責任護士還應做到隨時了解患者的情況,如得知患者體溫較高,在給與對癥治療的同時,責任護士應適時的給與患者相關健康指導,并詢問患者的個體感受(如頭疼、寒顫、口渴、出汗等)及時給與幫助等,從而拉近護患心理距離,為心理疏導做好準備工作。
3.2 責任護士及時發現患者心理問題,有針對性調節護士工作的方法策略。
3.2.1 對于抑郁患者,護士要主動給與患者生活上的幫助,如幫其打飯、打水整理用物等,經常主動對患者抱以微笑,使患者降低對護士的戒備;護士要注意與患者家屬的溝通,動員家屬多給患者關愛,為患者提供其感興趣的娛樂項目等。在患者愿意主動與護士交談的過程中,護士一定要把握時機,向患者講解疾病與心理的互動關系,引領患者走出抑郁。
3.2.2 對焦慮與恐懼的患者,護士要耐心細致、用通俗易懂地語言向患者介紹有關肝炎的發生、發展及其自然轉歸的過程,講解焦慮與恐懼對疾病的危害性,及良好的心理狀態對疾病治療的幫助等,勸說患者克服自己對疾病的焦慮或恐懼心理。必要時護士要充當聽眾幫助患者排解心中的苦悶。
3.2.3 對于偏執、軀體化患者,護士應主動關心、體貼患者,對其進行科學的醫療知識宣教,勸其科學正規用藥以減少患者不必要的思想和經濟負擔。護士要囑咐患者定期復查,注意勞逸結合,加強營養,切勿飲酒,并為其建立保健檔案。
3.2.4 對于自卑失望患者,護士應主動動員患者家庭給與患者溫暖,親友、領導給與患者支持、關心。在工作中護士應多關心、愛護,維護患者的自尊心。讓患者在互信、互敬的良好環境中幸福、愉快的接受治療。
3.2.5 對于精神病性的強迫癥狀患者,醫護工作者應建議家屬陪同患者前往精神衛生中心接受正規治療。
隨著醫學模式和健康觀念轉變,肝炎患者的心理問題備受人們的重視。作為新時代的護士運用心理學知識給予患者適當的心理疏導,解決患者心理問題,減輕患者心理痛苦,這是必要并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