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英 曾國輝
膽石膽囊炎手術治療已成為普遍,臨床護理利用中醫特色護理發揮出了它的獨特功效,如穴位電針法、磁珠耳穴貼壓法、中藥保留灌腸法、中藥浴足等[1]。近年來,我們對140例膽石膽囊炎術后患者應用中醫特色護理,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采用我院近幾年來膽囊結石、膽囊炎術后患者140例,男性53例,女性87例,年齡28~70歲,平均48歲,病程2~27年,手術方式均采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
1.2 方法 對以上140例患者在其知情同意下,由護士遵醫囑對患者采用穴位電針法、磁珠耳穴貼壓法、中藥保留灌腸法、中藥浴足等對患者進行中醫特色護理。
1.2.1 穴位電針法 可緩解患者術后的疼痛和腹部不適,調理胃腸功能,行氣止痛,通腑氣,使熱毒排出。取穴:天樞、大腸俞、曲池、合谷瀉大腸腑氣,中脘通降腑氣;足三里、內關補胃氣,通胃腑,諸穴合用。2次/d,5次為1個療程,2~3個療程為宜。護理上應注意:①患者在過于饑餓、疲勞,精神過于緊張時不宜進行針刺。②皮膚有感染、潰瘍、瘢痕等部位不宜針刺。③常有自發性出血或出血不止者,不宜針刺。④在針刺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以防患者出現暈針,若患者出現暈針情況,則立即拔針,讓患者平臥,給予溫開水或溫糖水口服,給予冬青油擦患者太陽穴,并安慰患者,使其放松。
1.2.2 磁珠耳穴療法 可緩解患者術后的疼痛和炎性反應及緊張情緒,有助于改善失眠、鎮靜止痛和消炎作用。用磁珠貼壓神門、肝、交感、皮質下、心、膽囊等穴鎮痛。1次/d,雙耳交替,然后用手指按壓,每次每穴各按壓15下,每隔30 min按壓1次,按壓4~8次后不痛不壓,痛時再壓。有嚴重心臟病患者、外耳廓有顯著炎性反應及孕婦禁用。
1.2.3 中藥保留灌腸法 可緩解患者術后大便秘結的癥狀,此法具有起到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收斂生肌的作用。操作方法:排空大、小便后,取右側臥位,經灌腸器將藥液緩慢注入,待灌完后,盡量臥床休息。護理上應注意:①中藥保留灌腸前應先了解患者術后情況,以便掌握灌腸時的體位和導管插入的深度,灌腸前讓患者排空大便,必要時可先行清潔灌腸。②藥液溫度應保持在39℃ ~41℃,過低可使腸蠕動加強,腹痛加劇,過高則引起腸黏膜燙傷或腸管擴張,產生強烈便意,致使藥液在腸道內停留時間短、吸收少、效果差。③ 為使藥液能在腸道內盡量多保留一段時間,藥液一次不應超過200 ml,可在晚間睡前灌腸,灌腸后不再下床活動,以提高療效。
1.2.4 中藥浴足護理 術后中藥浴足可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有助于術后患者切口的愈合和消除疲勞,改善睡眠。將浴足藥液倒入自動按摩浴足盆中,睡前將患者雙足浸泡在盆里,水深以過踝關節為度,每晚一次,保持水溫在39℃~45℃,連續3晚為1個療程。護理上應注意:嚴重心臟病患者,腦溢血未治愈者,足部有炎性反應、皮膚病、外傷或皮膚燙傷,對溫度感應遲緩者應禁用。
通過上述中醫特色護理,對患者術后疼痛、傷口愈合有明顯改善,且均無明顯并發癥發生。
中醫特色護理是祖國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在以中醫理論為指導的前提下,結合預防、保健、康復、醫療活動,因人、因病而制訂的特殊護理方法和技術[2]。中醫特色護理的目的不僅在于改善癥狀,更重要的是在于扶助正氣,延長生存時間[3]。但是,不同患者對這些特色護理的耐受性有所差異,應注意把握治療的程度,患者的一些禁忌證限制了特色護理的應用,再者,患者對中醫特色護理的接受程度影響了治療的效果。因此,在護理中應注意,要認真做到“四心”,即耐心、細心、責任心、熱心。耐心對待每一位患者,細心照顧每一位患者,以高度的責任心做好每一項操作,以熱心的態度回答患者的問題,充分發揮中醫護理的特色。在護理時,要跟患者有良好的溝通,從而充分獲得患者的理解和合作,以提高護理效果。隨著護理技術的不斷發展,特別是中醫特色護理技術的不斷發展豐富,膽石膽囊炎患者術后的恢復效果必將得到提高。
[1]聶書偉.手術治療老年膽結石80例分析.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9,30(3):212.
[2]黎昭然.中醫特色護理的教與學.衛生職業教育,2006,24(6):112.
[3]仇穎.鄧慶芝,中醫特色護理在ICU病房中的應用.中國中醫急癥,2009,18(5):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