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強
患者男,66歲。因右側腰腹部脹痛3個月于2010年2月入院。查體:右下腹可捫及一包塊約8.5 cm×6.0 cm,質地中等、光滑、可活動,右腎區無叩擊痛。輔助檢查:血尿常規血生化檢查正常,X光胸片檢查未見異常,B超檢查右腎中部見一中強回聲包塊8.5 cm×6.5 cm,邊界清楚。CT:右側腎中下部實質內可見7.5 cm×5.0 cm大的腫物,邊緣光滑完整,密度較均勻,CT值35~45 Hu;中心未見強化。臨床診斷:右側腎癌,在全身麻醉下行根治性右側腎切除。術后病理診斷為右側腎嗜酸細胞瘤,免疫阻化CK陽性,Vinentin陰性。恢復順利,現已隨訪18個月,情況良好。
腎臟嗜酸性細胞瘤無特殊臨床癥狀和體征,大多為偶然發現,少數患者有血尿、腰痛、消瘦、發熱、貧血、高血壓等表現,偶爾伴發周期Cushing綜合征[1],雙側發病約占6%,近年發現有家族性發病傾向。
迄今為止,本病只能通過病理學檢查確診,但影像學檢查仍為術前診斷的重要手段,B超檢查可作為篩選檢查,CT檢查有如下特點:①腫瘤多位于腎臟一極,向腎臟外突出,包膜光整,與正常腎實質分界清楚。②平掃腫瘤為均勻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較大腫瘤中心可見星狀,有時為放射狀或輪輻狀低密度灶,即中心瘢痕,腫瘤越大越容易出現中心瘢痕。③增強掃描腫瘤中度,均勻強化。④腫瘤無出血,壞死等密度變化。MRI的特征性表現為具有完整的包膜,中央有星形瘢痕。以及下加權像上的均質低信號腫瘤[2]。
嗜酸細胞瘤的病理學特點:大體表現為境界清晰,質地均一,無包膜。突出于腎輪廓之外,多數呈棕色,少數呈褐色或淡黃色,約20%腫瘤有出血。光鏡下觀察,腫瘤由單一的嗜酸細胞構成,無核分裂相;電鏡觀察,瘤細胞富含線粒體,而其他細胞器和脂質相對較少。腎嗜酸細胞瘤以脈管狀結構為主,細胞異型性不明顯。免疫組化顯示:CD7-、CD14+、CD20+。
嗜酸細胞瘤的良性生物學行為已為大多數臨床病理學家所公認,并且有較好的預后,顧推薦對診斷明確的<5 cm局限于腎一極的腫瘤行腎部分切除術,而對于年齡大,高危患者,以及孤立腎患者的腫瘤則可密切隨診。曾有報道隨診9年腫瘤無轉移、無復發[3]。對于術前懷疑本病,不能確診的病例,術中應行快冰凍病理檢查,如為良性可行腫瘤剜除術或腎部分切除術,而對于雙側或一側多發的腎腫瘤,應仔細分析患者臨床癥狀,相關影像學資料,必要時行穿刺活檢術,以及術中冰凍病理檢查,盡量行保腎手術治療,對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1]ALami M,Ghadouane M,Janane A,et al.Renal oncocytoma:three cases report.Ann Vrol,2003,37:96-98.
[2]那彥群,郭振華.嗜酸細胞瘤.實用泌尿,2009,5:138-139.
[3]盧光明,邱洪林,許建,等.腎臟嗜酸細胞瘤的CT診斷.臨床放射學雜志,1998,17: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