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彪 趙曉冬 于海英 趙海峰
以回盲瓣為中心,包括盲腸、闌尾、回腸末端和升結腸起始部各10 cm所生長的腫瘤統稱為回盲部腫瘤[1]。
在大腸惡性腫瘤中,回盲部腫瘤的發病率僅次于直腸和乙狀結腸而位居第三。我們對39例回盲部腫瘤患者進行了手術治療觀察,現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39例,男23例、女16例,36~75歲,其中40歲以上患者37例,占94.9%;臨床主要癥狀有腹痛,腹脹,腹瀉,發熱,腹部包塊,便血,大便性狀改變,乏力、貧血及體重下降等。
1.2 治療方法 行腫瘤根治術31例,腫瘤姑息性切除術8例。手術時,為了防止癌細胞在腸腔內擴散和種植,先扎緊腫瘤所在腸管遠近端,同時結扎相應的血管,以防止發生血行轉移,然后進行腸袢切除。另外,術中和術后均輔以化療等綜合治療措施。
本組患者經過手術治療,均痊愈出院。術后3例發生切口感染,經過抗感染等對癥治療后恢復正常。無腹腔感染及吻合口瘺發生。
消化管在向不同口徑、不同機能的部位移行處,容易發生機能障礙、炎癥和腫瘤等。從解剖和生理角度來看,回盲部以回盲瓣為界,由口側的回腸末端和肛側的盲腸及其附屬的闌尾組成。盲腸為大腸的起始部,粗而短,沒有系膜,活動度大,幾乎不參與腸內容物的排泄。同時右側腸腔內容物為液態,腸壁薄易擴張,回盲部癌腫不易被擦破造成出血,而且血液與腸內容物混合均勻,大便時不易發現,致使回盲部癌早期出血癥狀不明顯、很少并發腸梗阻,以至于很多患者可長期無任何癥狀。即便大多數患者在出現右側腹部隱痛及脹痛不適等癥狀后,也容易使初診醫生考慮到慢性闌尾炎、膽囊炎、十二指腸潰瘍、消化不良等疾患。以上情況都容易造成回盲部癌的延遲診斷、漏診和誤診[2]。為了提高回盲部腫瘤的早期診斷率,減少誤診和漏診,筆者認為對以下患者應進一步檢查,確認是否患有回盲部腫瘤:①年齡在40歲以上,有腸癌家族史或息肉史者,右下腹固定性隱痛或脹痛者。②有典型右下腹疼痛史,經臨床治療后癥狀明顯緩解,短時間內再次發作者。③近期內無明顯原因出現貧血、消瘦、或大便習慣改變者。④大便隱血試驗多次陽性者。回盲部腫瘤常用的檢查手段有結腸鏡活檢、CT、全消化道造影、鋇灌腸造影、糞便中癌胚抗原及大腸癌單克隆抗體檢測等。結腸鏡檢查是發現回盲部腫瘤的敏感方法,其優點在于直觀、視野清晰,可多人同時觀察、會診,能夠直接觀察結腸黏膜的細微變化,對可疑病變可活檢取樣,進行病理診斷,對于回盲部腫瘤具有重要的確診價值。CT不僅可觀察到腫瘤自身的征象,還可見到腫瘤侵及周圍組織、遠隔臟器的轉移及并發癥的征象,回盲部腫瘤的類型不同,CT表現也有所不同;主要CT表現包括腸壁局限或彌漫性增厚、包塊、腸腔狹窄和局部腸壁的異常強化,所不同的是潰瘍型結腸癌常常表現為環形或半環形腸壁增厚,伴有腸壁的不規則狹窄。全消化道造影或鋇灌腸造影也是重要手段之一,其特征是輪廓不規則的充盈缺損,排空鋇劑后呈套疊樣改變。一定程度的回盲部腫瘤有可能引起闌尾腔排空障礙,在診治闌尾炎、闌尾周圍膿腫時,應詳盡細致檢查,注意排除本病。手術是治療回盲部腫瘤的根本方法。只要患者無廣泛遠處轉移,無明顯手術禁忌證,原則上都應行腫瘤根治術或姑息性切除術。我們對本組患者31例行腫瘤根治術,8例腫瘤姑息性切除術,術中和術后輔以化療等綜合治療措施。本組患者經過手術治療,均痊愈出院。術后3例發生切口感染,經過抗感染等對癥治療后恢復正常,無腹腔感染及吻合口瘺發生,療效滿意。通過臨床實踐,筆者認為,如腫瘤能夠根治或姑息性切除,可充分沖洗腸道至無糞便為止,然后行腸管一期吻合,但術中必須合理應用抗生素,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腫瘤根治或姑息性切除后進行局部化療,可明顯延長患者的生存期,降低腫瘤復發率。
綜上所述,為了早期及時發現回盲部腫瘤,提高診斷正確率,盡量減少誤診和漏診的發生,應詳細詢問患者病史、仔細進行體格檢查和必要的輔助檢查。腫瘤根治術和腫瘤姑息性切除術是比較安全的手術方式,手術后進行局部化療,可降低腫瘤復發率,延長患者的生存期。
[1]黃永川,金唐林,高永忠.手術治療回盲部腫瘤21例分析.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0(22):5485.
[2]顧紀明,趙宏,徐恩文,等.回盲部惡性腫瘤的診治.大腸肛門病外科雜志,2005,11(3):18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