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評論員
把PX好事辦好
○ 文/本刊評論員
今天我們所強調的發展,應該是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從廈門、大連、寧波三次PX事件中,我們有必要充分汲取其中違背科學發展的教訓。一句話,要把好事辦好。
又是PX項目!又是民眾自發的抗議行動導致地方政府做出妥協,將即將付諸實施的PX項目叫停、下馬,結果是網上一片歡呼,企業垂頭喪氣,政府威信掃地。2007年始作俑者——廈門,2011年如法炮制者——大連,2012年被同一塊石頭第三次絆倒者——寧波。在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中緊缺緊俏的PX,就這樣被糊里糊涂地“妖魔化”,成為“過街老鼠”。可以想見,在工業化加速過程中必將大力發展的PX項目,日后無論落戶哪個地方,勢必成為當地的“燙手山芋”。推而廣之,早已被打上“污染”與“危險品”烙印的石化化工項目,布局前景也實難樂觀。
必須承認,民眾的自發抵制是一種生態意識的覺醒,是維護自身權益意識的覺醒,標志著中國社會的巨大進步。正是這種社會覺醒,對科學發展觀的形成產生了明顯的推動作用。十八大報告第一次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并舉,形成“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這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反映了民心、民意、民愿。
中國正處在工業化加速發展的重要時期,石化化工行業的增長潛力仍十分巨大,站在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核心立場上,切忌在項目布局與規模擴大的決策實施過程中,操之過急、急于求成,將與民謀利的好事辦成違背民意的蠢事。
當然,游走于廈門、大連、寧波的三起PX事件,也暴露了整個社會的科學素養嚴重不足。許多人對PX究竟為“何方神圣”渾然不知,卻一口咬定其“劇毒”、“致癌”、“爆炸”,談虎色變,唯恐避之不及。其實,按照國際權威解釋,PX既不算危險化學品,致癌性也缺乏足夠證據。
當然,我們無須苛責民眾,百姓對披著神秘外衣的各種專業術語不可能一一對號入座,正如他們不知道何謂“蘇丹紅”、何謂“塑化劑”、何謂“增白劑”。關鍵是有關部門和社會媒體要及時給予權威解釋、澄清、溝通。如果這個渠道不暢通,民意就會在“別有用心”者的煽動下借題發揮,于是我們在寧波事件中就看到了拆遷問題、“營養費”問題、懷疑官員腐敗問題等。很明顯,地方政府公信力不足、主渠道影響力不足,進一步放大了公眾科學素養不足的負面影響。
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既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加速期,也是各種社會矛盾的多發期、高發期。如今再鋪攤子、上項目,東部已經飽和,中部開始挑剔,西部環境容量限制,就不能單純講發展帶來的好處,而是要充分考慮到發展可能帶來的新矛盾、新問題;就不能只追求速度,先上馬后送審,先開工后環評,先挖坑后協調。這些在粗放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弊端,已經成為阻礙今后發展的桎梏,必須高度認識并下大力氣加以糾正。
在這一系列影響極大的事件發生之后,國家環保部部長周生賢明確表示,為了防止和解決由環境問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今后會大力推進信息公開,把環境影響評價所涉及的信息,包括各級政府所做的承諾全部公開,接受群眾監督。這也許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中國的絕大多數老百姓是非常講道理的,“釘子戶”畢竟是少數。重要的是今日的從政者、為官者、掌權者,要習慣在透明、公開、民主的環境下運作權力,因為公眾有知情權、監督權。
發展是硬道理,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但今天我們所強調的發展,應該是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從廈門、大連、寧波三次PX事件中,有必要充分汲取其中違背科學發展的教訓。一句話,要把好事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