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幫能,張 一,譚云廷,巨 輝
(1.重慶市豐都縣氣象局,重慶 豐都 408200;2.重慶市梁平縣氣象局,重慶 梁平 405200)
氣象為新農村建設服務對策思考
王幫能1,張 一1,譚云廷1,巨 輝2
(1.重慶市豐都縣氣象局,重慶 豐都 408200;2.重慶市梁平縣氣象局,重慶 梁平 405200)
在調查研究重慶豐都縣、梁平縣為農氣象服務情況的基礎上,總結歸納了氣象為新農村服務的現狀;農村、農民對氣象服務的需求;指出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氣象服務存在的問題和弊端,并針對性地提出4項對策措施,以期推動新農村建設和發展,為基層氣象臺站提供借鑒參考。
新農村;氣象服務;氣象問題;對策措施
2005年10月,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戰略規劃。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健全農業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三農”工作。氣象部門在過去的幾年中,為“三農”服務已取得顯著成績。但氣象在為新農村建設服務的內容、方式、手段、效益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和薄弱環節,需要改進完善。隨著新農村建設和農業現代化持續推進,氣象為“三農”服務也要適應新形勢和新要求,不斷開拓創新,才能取得更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據統計:豐都、梁平縣所有鄉鎮安裝了區域自動氣象站,能夠實時監測天氣演變情況;所有鄉鎮設置了氣象信息電子顯示屏,可以實時接收天氣預報預警信息;全部開通廣播、電視天氣預報和12121、96121氣象信息電話,方便群眾收聽收看;建設農村氣象信息服務站豐都縣35個、梁平縣9個;建立了氣象災害短信發布平臺,可在第一時間向縣領導、部門、鄉(鎮、街道)、氣象信息員以及有關人員發送氣象預警信息;配備了突發事件應急器材和人工影響天氣火箭炮,可以實施氣象災害應急響應、抗旱防雹、森林防火等需求的人工增雨消雹作業。
豐都、梁平等地氣象部門在開展傳統的農業氣象月報、農業氣象情報、土壤墑情分析、農業氣候評價、作物生育期氣象條件分析、作物產量預報的基礎上,在設施農業、特色農產品氣象服務上也做了有益嘗試和探索。積極與農業、林業、畜牧、水利、煙草、國土等部門聯合,開展專業專項氣象服務,增強了“三農”防災減災能力。比如:豐都縣開展烤煙系列化專項氣象服務、農業結構調整布局氣候論證;梁平縣開展梁平柚系列化專項氣象服務,都取得了良好的服務效果。
近5 a來,豐都氣象局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網絡、科普宣傳欄等媒體宣傳農業氣象、雷電防御、防災減災等方面知識,專門印制了氣象防災減災知識、農村氣象災害防御指南、防雷減災宣傳資料、掛圖等8萬多份,《豐都氣象歷書》10萬本,防雷知識光盤1 000張,發放到農村千家萬戶,擴大氣象宣傳渠道,增強了氣象為農服務的宣傳力度。此外,舉辦3期氣象災害知識培訓班,培訓農村基層干部和黨員達1 800余人。
經筆者調查:豐都縣十直鎮樓子村是一個典型的農業村,該村有2 642人、886戶,戶平均電視擁有率99%、固定電話擁有率97%、手機擁有率88%、電腦擁有率0.6%。有線電視已開通,廣播已通但大喇叭極少播放,寬帶網絡未通。村民獲取氣象信息的渠道主要靠中央電視臺、重慶衛視的天氣預報。手機氣象短信幾乎沒有,撥打“12121”對電話費有顧慮,氣象電子顯示屏只有鄉鎮上能看到,受益農民很少,農村氣象信息服務站剛起步,還沒有完全發揮作用,氣象信息最后“一公里”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據調查:農民最需要關鍵農事季節有針對性的氣象信息產品而不只是天氣預報,一些龍頭企業、種植養殖大戶、專業合作社則更需要專業化個性化的氣象服務。例如:水稻播種、移栽、收獲時的天氣情況、打藥施肥時的天氣如何是農民關注的重點;水果、蔬菜大戶及專業合作社特別關注低溫陰雨、雷雨大風、暴雨洪澇、伏旱高溫天氣。目前,大多數氣象臺站掌握農業適時動態信息不足,所提供的時效性、針對性強的服務產品十分缺乏,難以滿足新農村需求。其次,氣象信息傳播渠道不夠暢通,基層尤其是農民很難在第一時間獲得有價值的氣象信息。再者,短期氣象預報準確率比較高,中長期預報相對較差,但農業生產往往需要中長期天氣預報,這與實際需求還有差距。
筆者在豐都縣樓子村、龍頭村的走訪調查發現,基層村干部對氣象防災減災知識有所認識和了解,但80%以上村民對氣象防災減災知識缺乏認識和了解;利用氣象信息指導農業生產很少,基本處于靠天吃飯的狀態。這種現狀導致農村基層種植養殖盲目性比較突出。比如:豐都縣某鎮,未經氣候論證引進香蕉種植遭寒潮凍死而失敗。再如: 2011年,樓子村、龍頭村農民大多靠經驗播種水稻,結果播種時間偏早,雖然采取了保溫措施,但因播種后長時間低溫陰雨,仍然造成近一半的農戶水稻爛種爛秧。
農村住宅雷電事故隱患非常嚴重。農村經濟水平差異比較大,經濟發達地區的防雷設施相對好點,但像豐都縣、梁平縣這樣欠發達地區的農村,經濟落后、防雷意識較差,房屋防雷措施幾乎沒有,即使安裝避雷裝置也鮮有合格的。據筆者調查:豐都縣、梁平縣農村住宅多為2層樓房和1層磚瓦房,山區還有一些土墻瓦房,這些房屋極少有防雷措施。調查發現有的農民不懂技術,隨便在房頂一角安根1~2 m高的避雷針,用4 mm粗的鐵絲接在一根角鋼上,打入地下50 cm就算防雷裝置,不僅不防雷反而引雷導致事故。目前,就連新農村建設項目農民新村也很少有合格的防雷裝置。
農業氣象服務保障體系不夠健全,存在以下問題:一是農業氣象服務隊伍較弱,一個縣(區)氣象局,人員僅幾人到十幾人,難以滿足全縣幾十個鄉鎮,幾十萬農民群眾的服務需要。除農業氣象基本站外,其他氣象站農氣人員是兼職,對農業氣象不熟悉,致使服務針對性、專業性不強。人員素質參差不齊,除農業氣象基本站外,其他氣象站農氣人員幾乎是兼職,對農業氣象不熟悉,致使服務針對性、專業性不強。二是農業氣候資源開發和保護屬薄弱環節,盲目開發甚至破壞農業氣候資源的情況時有發生,局地小氣候開發尚處于初級階段,開發潛力巨大。三是特色農業、設施農業的專業專項氣象服務力度不足,農業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業大戶所需的氣象保障服務沒有得到滿足。四是氣象部門與農、林、水、畜等部門的合作程度較低,有的氣象局存在只管服務不管效果的情況,農業氣象服務保障功能還有待挖掘。五是農業氣象情報預報水平和農作物產量預報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當前,要借助“重慶永川模式”發展的契機,著力建設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把關鍵農事季節的重要農業氣象信息融入突發事件應急預警平臺發布,為各級領導指揮農業生產當好參謀。按照基本公共氣象服務均等化要求,建議各縣(區)逐步建立農業氣象信息和災害預警預報平臺,以提高農村氣象公共服務能力。健全鄉(鎮)氣象信息服務站,培訓農村氣象信息員,壯大氣象信息員隊伍;完善農村廣播大喇叭建設也是不可缺少的環節;每年向基層干部群眾印發《氣象歷書》;努力創造條件,在農業產業基地或重點專業村安裝氣象信息電子顯示屏。這些都是推進氣象信息進村入戶,解決好氣象信息傳播“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措施。
針對農村住宅防雷隱患嚴重的問題。各級政府要加強對農村雷電災害防御工作的領導,將農村防雷與新農村建設規劃結合起來,督促有關部門建立健全農村防雷減災責任制、雷電災害應急處置預案和雷電災害事故責任追究制度。氣象主管機構切實履行轄區內農村防雷安全管理職責,增加農村公共設施建設和新農村住宅建設的雷擊風險評估工作,指導農民采取經濟實用、科學合理的防雷措施。加強農民新村和危舊房改造避雷裝置的圖紙審核、施工監審、竣工驗收工作,把好新房建設的防雷關。對農村危舊房屋防雷裝置改造,建議各級政府給予農民適當的補貼,有關部門給予技術支持,幫助農民新建或完善舊房防雷設施。
第一、增大農業氣象服務資金、人員、技術的投入,特別是要抓好縣級農氣人員培訓、制定精細的農氣服務方案、保障農氣所需的經費和裝備。第二、加強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預報服務的建設,提高新農村趨利避害的能力。第三、加強農業氣候資源和農業氣象災害分析評估,為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布局提供科學依據,避免盲目引進和推廣農業項目。第四、加強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充分發揮人工影響天氣在農業防災減災中的保障作用。第五、全面開展農作物病蟲害發生流行氣象預報,為各地統防統治提供有效信息。第六、進一步做好土壤墑情監測預報,給各級領導指揮抗旱當好參謀。第七、提高糧經作物氣象產量預報水平,為各級政府制定調控政策提供決策依據。
特色農業、設施農業一般都是當地的支柱骨干產業,開展富有地方特色的現代農業氣象服務成為新農村氣象服務的亮點。因此,依據農業結構調整規劃布局,擴大特色農業、設施農業專項氣象服務的覆蓋面。尤其要圍繞特色農業骨干產業項目,扎實搞好產中、產前、產后系列化氣象服務,做到產前有預報、建議;產中有跟蹤、指導;產后有分析評價。例如:重慶黔江區、豐都縣開展的烤煙系列化專項氣象服務就獲得煙草部門的歡迎和好評。
農業特色骨干產業項目和設施農業一般是公司+農戶模式或專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因此,搞好為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業大戶的氣象服務是關鍵環節,能起到示范和帶動作用。應該與他們形成互動,充分利用網絡、通信等新技術,通過建立服務聯系卡、氣象短信服務平臺、為農服務QQ群等形式,在關鍵農事季節或災害性、轉折性天氣出現時,為他們提供有針對性、實用性的天氣預報、災害預警及相關措施建議等信息,指導他們科學生產,幫助解決實際氣象問題。
氣象部門杜絕閉門造車,盡量與農業、林業、水利、畜牧、漁業、蔬菜、水果、煙草、蠶桑等部門合作,實現部門間資源共享;與農、林、水、畜等部門聯合開展服務合作和技術攻關,能夠更好地開發利用氣候資源和規避氣象災害風險,進一步提高氣象為新農村服務的能力。
從學生抓起,編印一本好的氣象科普教材,將氣象災害防御知識普及到學校,讓學生去普及、提高、帶動全社會,像對學生普法一樣去普及氣象災害防御知識;從農民抓起,把農民和農民工的氣象科普放在重要位置,制定符合農民實際和口味的氣象科普宣傳方式,比如:宣傳掛圖、氣象歷書、氣象災害防御手冊。通過對學生和廣大農民的氣象科普宣傳和教育,從而逐步提高全民特別是農民防御氣象災害的意識和水平。
新農村建設給氣象服務工作帶來了縱深發展的機遇,氣象部門應該抓好這個機遇,把為農服務工作做得更加出色,讓政府和農民更加滿意。新農村氣象服務工作面臨的問題和困難雖然不少,但只要在為農服務的內容和方式上拓展創新,在為農氣象服務環節上更加扎實、細致,新農村氣象服務前景可期、大有作為。
[1] 霍治國,王石立.農業和生物氣象災害[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9.
[2] 矯梅燕.健全農業氣象服務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J].求是,2010(6):56—57.
[3] 劉煜,盧美偉,馮振家.加強縣級公共氣象服務能力建設的思考[J].氣象研究與應用,2011,32(2):32-34.
[4] 陳明艷,黃汝紅.農業氣象服務“三農”的思考[J].氣象研究與應用,2009,30(增刊1):124-125.
[5] 龍建軍,任道龍.加強雷山縣氣象為農服務工作思考[J].貴州氣象,2010,增刊:202-203.
[6] 謝和林.綏陽縣新農村建設氣象服務工作思考[J].貴州氣象,2011,35(1):63-64.
[7] 賈天清.公共氣象服務體系建構中的安全社區(村)發展[J].廣東氣象,2010,32(6):48-50.
[8] 唐軍奎.基層公共氣象服務工作探討[J].陜西氣象,2011,(6):37-39.
[9] 倪超,夏金.涪陵區氣象信息進農村的思考[J].重慶氣象,2011,37(2):4-6.
P49
B
2012-02-29
王幫能(1965—),男,工程師,主要從事地面氣象測報、農業氣象工作。
1003-6598(2012)03-005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