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校利
(陜西理工學院漢水文化研究中心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所 經濟與法學學院,漢中 723000)
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生態文明建設,這是我們黨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理念的一次升華,更是對生態文明建設認識的一個嶄新的實踐高度。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聯系我國國情,全面探討生態文明的本質內涵、指導意義和理論價值及其現實途徑,是構建現代文明體系、推進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的當務之急。
關于生態文明的本質規定和概念定義,一直以來,存在著不同的觀點和見解。第一種見解認為,理解生態文明存在兩種基本的立場:一是自然本位;二是人本位。兩者的共同點在于人類社會與自然的和諧,而區別在于人與自然孰為前提。自然本位堅持自然生態為前提,后者堅持人的發展為前提。它著眼于人類的社會形態或生存形態,而不僅僅是經濟發展。生態文明不僅包括生態經濟(生產方式),還包括人類的生活方式以及制度與文化等內容[1]。另一種見解是以人為本視野中的生態文明觀念。其大意是,以人為本視野中的生態文明建設在實踐中認識到,人類必須與自然和諧發展,實現社會發展與自然、人與社會、當代人與后代人的可持續發展,最終體現人們的根本利益。以人為本視野中的生態文明建設有著自身特有的三層和諧觀念,即在地球生態系統中謀求與其他物種的和諧生存、在人類共同體內部謀求不同生態文明之間的和諧以及在個人的心靈深處謀求理性意志和情感的和諧[2]。第三種見解認為,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新的形態,它反映的是建立在人與人利益關系協調發展基礎上的人與自然和諧共榮、協調共生關系。生態文明不僅是改變人類物質生產方式的過程,更是推進人類社會全方面發展的過程,也是促進人類社會與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人、社會、生態之間的良性互動與協調發展是生態文明的基本要件。因此,生態文明本質上是一種協調發展的和諧性的文明[3]。第四種見解認為,生態文明是一個多維的、開放的范疇,它既包括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所呈現的良好自然生態景象,也包括人們在與自然交往過程中形成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還包括人類為解決生態環境問題以求得更好地生存與發展所采取的種種手段,以及保證這些手段順利實施的制度、措施[4]。第五種見解認為,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在理論上可以把生態文明分為三個既互相區別、又互相聯系的層面:物質層面(物質生產)、制度層面(社會制度)和觀念層面(思想意識)[5]。
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當代定位問題,涉及理論創新價值和實踐指導作用兩個方面。其要點有:1.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深刻地揭示了人與自然的關系,為當代人類擺脫生態危機,發展當代生態文明提供了極有價值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方法。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是在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的指導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它集中體現了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和實質[6]。2.研究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的發展及創新路徑,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生態問題日益嚴峻的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的理論精髓,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的價值訴求,為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實踐指明了方向[7]。3.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提供了可能,社會主義的內在本質要求它擔當領導全世界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偉大轉型的職責,但是生態文明并不會在社會主義制度內自然而然地生成,社會主義社會必須十分注重社會生態制度的建設。也就是說社會主義社會的生態文明不僅需要生態意識、生態價值理念,還必須有保護環境的政策、法制、法規[8]。4.建設生態文明是馬克思主義所要建立的新社會的內在要求,是人類具有了明顯的對自然進行控制和改造的能力之后,對如何運用自己的能力以實現與自然界之間的協調與穩定做出的新結論。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從工業文明與信息文明向生態文明轉變,就是一個偉大的歷史轉變[9]。5.確立生態文明理念既是黨對人類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規律的歷史性把握,也是把執政黨先進性建設落實到在當代中國現實解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環境問題上的實踐性提升,更是對日益嚴峻的國際化的環境問題主動擔當起大國責任的莊嚴承諾,因而標志著黨發展理念和治國安邦理念的理性升華[10]。6.生態文明是人們對自然的態度經歷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之后,人類文明演進的必然趨勢,是建立在工業文明基礎之上的更高層次的文明,是對工業文明的辨證地揚棄,它堅持科學發展觀,追求自然、人和社會的和諧發展。如果說20世紀是工業文明的世紀的話,那么21世紀必將是生態文明的世紀[11]。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要領域,而且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一個基本方面。這就意味著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和它的五大要求,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總體目標和它的“五個領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一個總綱”和它的“五個基本點”,就完全一致了[12]。
在新的歷史時期,中國人民已走上了建設生態文明的征途。如何發展生態文明,有學者提出以人為本視野中生態文明建設方略。其要點是,以人為本視野中的生態文明建設應深刻關注民生,體現人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種服務于人民利益的大事,應深刻體現在以下幾個方略之中。一是樹立尊重生態規律,按規律辦事的環保意識自然界有其存在和發展的規律,要尊重生態規律,培養人們按規律辦事的環保意識。二是從實現人的根本利益角度,制定“代內公平”和“代際平等”的可持續發展模式[13]。另有學者認為,發展生態文明,首先必須以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指導,改變經濟增長模式首先要改變以投資拉動為主的經濟增長模式。要逐漸向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避免片面強調增長率。其次是進一步深化產業結構調整,盡量減少對工業的依賴,在鞏固第一產業的同時將現代服務業作為發展的重點,并將傳統產業升級為綠色生態產業。最后是加快技術創新,鼓勵循環經濟與節能減排技術的推廣,從企業、區域和社會三個層面貫徹循環經濟的“3R”原則—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再循環(Recycle),實現“三生共贏”(即生產發展、生活富裕和生態良好)[14]。也有學者認為,建設生態文明,不同于過去傳統意義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態恢復,而是克服工業文明弊端,探索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以及科學發展道路的過程。當前建設生態文明、迎接經濟全球化的環境挑戰,必須高度重視轉變發展方式,從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入手,力爭做到廢物最小化、資源無害化,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對資源的消耗和對環境的污染[15]。還有學者認為,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的工程,自然生態、精神生態和社會生態是生態文明的三個核心維度。自然生態是生態文明之基;精神生態是生態文明之魂;社會生態是生態文明之源。如果說自然生態是生態文明的外在基質,那么精神生態則是生態文明的內在價值追求[16]。再有學者認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盡快化解生態風險,必須實現生態價值觀、工業文明中的經濟增長觀、物質主義消費觀和生態治理范式四個根本轉變,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實現人類生存的最佳綜合價值——經濟價值和生態、環境價值的統一[11]。一些學者認為,生態文明建設要求我們必須對當前涉及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一些全局性的戰略舉措,按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進行新的反思:既要承認資本、發展資本、發揮資本的正面效應,又要超越資本、揚棄資本、限制資本的負面影響;既要使生產不斷地擴大和發展,又要使這種生產不致變成“過度生產”;既要刺激消費,擴大內需,又要轉變消費觀念與方式,科學引導消費,實現消費的科學化、生態化和文明化[17]。
最后,有學者強調,以建設生態文明作為我們的基本發展戰略,就意味著必須對當前涉及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一些全局性的舉措做出新的反思,并加以相應地改變。如果這些舉措不能按照實施“以生態為導向的現代化”這一新的戰略加以相應的調整,那么在中國建設生態文明將變成緣木求魚。所以落實建設生態文明的新戰略,絕不能把目光僅僅停留在一些“表面文章”上,而是要直面那些深層的、真正對建設生態文明產生影響的重大難題。
[1] 王孔雀.新時期鄧小平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研究[J].經濟導刊,2011,(9):28-29.
[2] 余維祥.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生態危機理論及其啟示[J].生態經濟,2007,(8):173-175.
[3] 丁一平.生態文明引領下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構建[J].唐山學院學報,2010,(1):20-22.
[4] 殷南江.淺析構建生態文明的主要途徑[J].社科縱橫,2010,(9):3-5.
[5] 趙西三.生態文明視角下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J].生態經濟,2010,(10):43-47.
[6] 王孔雀.中國必須實施四位一體文明發展戰略[J].產業與科技論壇,2009,(1):13-14.
[7] 劉凈、陳昊宇.關于生態文明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的幾點思考[J].長春大學學報,2011,(3):6-9.
[8] 鐘自奇.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生態經濟發展——從自然觀的視角分析[J].社會科學家,2010,(5):19-22.
[9] 王孔雀.生態文明是中國現代化的必由之路[J].產業與科技論壇,2009,(8):4-6.
[10] 常修澤.中國發展模式:人類文明發展多樣性的一種探索[J].中國經貿導刊,2011,(1):2-5.
[11] 王孔雀.生態文明是社會文明的新形態[J].生態經濟,2009,(2):188-190.
[12] 王孔雀.生態文明新論舉要[J].中國集體經濟,2009,(4):189-190.
[13] 高衛星.試論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政府責任[J].河南社會科學,2011,(5):30-33.
[14] 趙凌云,常靜.歷史視角中的中國生態文明發展道路[J].江漢論壇,2011,(2) :15-18.
[15] 王孔雀.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J].商業時代,2010,(12):11-12.
[16] 伍曉亮,高鑫.可持續發展定義在空間與時間雙重維度上的拓展[J].生態經濟,2011,(8):24-26,31.
[17] 易小明.人類文明發展三階段新論[J].求索, 2010,(3) :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