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羊 明
(海南省白沙縣廣播電視臺,海南三亞 572800)
會議報道是縣(市)級新聞單位進行宣傳報道的有效形式之一,對于傳遞各級黨委政府的決策部署等重要信息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已成為人民群眾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據了解,中央、省級電視臺會議新聞一般占電視新聞的五分之一左右,市、縣級電視臺會議新聞約占電視新聞的三分之一左右。這說明怎樣搞好搞活會議電視新聞對提高新聞質量關系極大,可是觀眾普遍反映市縣臺新聞節目會議新聞不好看。筆者試從市縣臺角度淺談如何讓電視里的會議新聞好看起來。
會議是現代社會中一種必不可少的日常活動,是人際交往的一個重要環節。是人們交流信息、經驗、智慧,作出決策、達成協議、取得成果的平臺之一。社會生活中,從中央政府到地方單位,各個部門都經常要召開會議,但并非每個會議都值得報道,會議承擔任務的重要性和參與者的顯要性,決定著其是否成為報道對象。電視區別于其他傳媒的重要特征和主要優勢,就是以“聲畫結合”的傳播給受眾帶來強烈的現場感和真實感,這些畫面和聲音需要電視新聞的攝像記者有選擇地攝取,生動直觀地向觀眾傳遞他們欲知而未知的信息。一條電視新聞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能拍攝到鮮活真實的畫面,會議新聞也是如此。 在一些重要會議的電視新聞報道過程中,由于認識上的偏差,缺乏創新意識和手段,不能捕捉到有價值的信息,落入以前報道的慣有窠臼。
會議報道不同程度存在“多、長、呆、空”的現象。由“使用與滿足理論”可知,受眾是因為有需求才選擇、接收信息,需求得到滿足之后,則繼續接收信息;反之,則中斷信息接收,轉而尋求其他的信息。現有的電視會議新聞,很多僅是對會議作一個簡單的掃描,交代會議的時間、地點、人物,通常的表現手法是先對會議全景掃描,然后根據與會人員的重要程度分別或者成組給予近景或特寫。一條電視會議新聞,短則幾秒,長則幾十秒,觀眾并不能從這些鏡頭當中看出什么他們想知道的信息。
不能滿足觀眾的需求,因此觀眾普遍不愛看電視里的會議新聞報道。而攝像記者在現場拍攝中也會感到攝取畫面時受到的時間、空間制約比較多,拍攝的場面比較單一,很難表現全貌。會議召開的過程中,攝像機位設置常常固定不動,拍攝的時間也受到限制。但盡管如此,如果做個有心人,攝像記者還是能從枯燥、單調的會議現場中捕捉到新聞,讓電視新聞傳播效果得到最佳的發揮。
會議報道多,這是我們市縣臺新聞節目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也是不能不面對的。如何克服會議報道多的問題,筆者認為,首先,如果內容與大多數群眾無關緊要的會議,可以把會議報道做得少而精,努力發掘和群眾息息相關的新聞點,把時政新聞做得讓觀眾愛看。其次,要逆向思維,從老百姓的眼光去發現、發掘新聞點,用百姓身邊事影響和教育觀眾。對于有些會議報道,例如一般性工作例會也可以以會議為由頭,根據觀眾的要求,報道會議中有價值的信息;或在會議中尋找有價值的新聞線索作進一步采訪,跳出會場,報道會外的新聞,這方面中央臺和省級臺做得比較好。再次,對于主要領導出席的全市縣的重大會議,可以對會議內容進行較為全面的報道,巧用一些領導講話的同期聲和背景資料,領導的講話內容要體現出個性,效果會很好。
市縣臺大量的會議報道充滿著熒屏,占據了相當數量的播出時間,雖然會議報道給群眾提供了許多重要的信息,但現實的文山會海移植到屏幕上來,也會引起觀眾的反感,產生了所謂的“正面報道負效應”,極大影響了節目的收視率。產生這種“負效應”的原因有六條:1)領導干預,以篇幅長短做為衡量新聞單位對其工作的重視程度。2)新聞單位害怕“政治錯誤”,在報道中照顧方方面面的關系,加大了會議報道的水份。3)一些記者認為會議報道出不了成績,存在應付思想,精力投入不到位。4)會議報道時效性強,記者趕時間而按公式化處理。5)人們普遍關心的新聞性強的會議新聞少。6)報道程式化、信息量少,難以引起人們關注的會議新聞多。如何克服這一“負效應”,把會議報道做好,讓領導滿意群眾喜歡,是各級新聞單位特別是縣(市)新聞單位面臨和急需解決的問題。
依據“三貼近”的要求,縣級電視臺會議報道應立足于“少”,重點是“精”,就是要通過剔除文山會海對熒屏視覺的沖擊,達到會議報道的少而精,擠掉會議報道中的水份。這樣,1)可保證其它新聞的正常播出;2)讓記者在技術處理上下功夫;3)可阻止會議主辦單位的片面要求,便于記者編輯按新聞規律辦事。
3.1 加強策劃,讓內容更精彩以筆者看來,市縣臺新聞主要是主題新聞、時政要聞和民生新聞,要以時政要聞為核心,同時做足主題新聞和民生民情的動態報道和資訊含量,使其成為地方黨政領導和普通觀眾想看、愛看、必看的新聞節目。
重點改進時政新聞。廣播電視要新聞立臺,就要以新聞宣傳為中心,以新聞宣傳為中心就要突出搞好時政報道,以時政報道引領正面報道,以時政報道引領主流輿論。搞好時政報道,還存在一個出新、出彩、產生廣泛影響力的問題。要善于找到新聞的著重點、著力點、創新點、創意點。時政記者要在狀態,要全神貫注,要全力以赴,要思考哪些新聞可以出彩地宣傳,哪些可以做新聞特寫。時政記者要經常思考:做什么新聞,以什么方式來做,傳達一個什么主題。不在狀態的記者就做不好時政新聞。觀眾不喜歡看浮于表面的會議報道和領導活動,但這并不意味著觀眾不關心市縣時政。問題在于怎樣報道,報道的內容和形式能否適應觀眾的需求。所以,要按照“三貼近”原則,將會議報道從觀眾“應知、想知”出發選準報道的切入點,從適應觀眾心理需求入手創新報道方式,在報道的深度上下功夫,對重要新聞報道配合新聞背景、新聞鏈接和同期聲等內容來滿足觀眾對資訊的深層次的需求。在新政策、新規劃、新措施出臺時,時政新聞要給予解讀,使觀眾能夠了解其原因和意義。這樣做時政新聞既能服務于地方中心工作,又能圍繞群眾普遍關心的話題進行,兩者都皆大歡喜。
3.2 運用多種手段,對會議新聞加強包裝,讓它好看你的內容有時候受限制,那么我們在形式上怎么富有變化,就是讓觀眾看了不枯燥。中央臺現在對一些會議新聞干脆不用畫面,像國務院會議,大段的口播。口播就是新聞本身很重要它才口播。另外一方面就是避免會議鏡頭,這樣也是一種做法。我們的做法就是盡可能插資料畫面,會議涉及哪方面內容,我們就去插相應的資料畫面,并且用字幕解讀、強化領導人的觀點。包括縣委常委會、縣委全會,縣里面最高級別的會議,筆者都嘗試過,還是可以的。這樣的話,使觀眾在觀看這條新聞的時候,不覺得枯燥,不覺得厭煩。
3.3 會議新聞的常規報道要求和三種處理方式常規要求包括嚴格控制會議鏡頭、插與會議相關的資料畫面、字幕解讀內容,不能插資料畫面的要按要求做短;市(縣)委常委會、市(縣)政府辦公會、專題會、常務會等一律發口播,時長不超過1分半;非副市(縣)級領導出席的會議不出會議鏡頭,要抓新聞點,切忌冗長,正部級以下領導列名部分甩到正文,保證觀眾盡早看到畫面;簡化精練領導人講話,做觀點新聞不展開,不必面面俱到,觀點可用字幕形式加以強化;刪除口號、表態等放之四海皆可的套話,語言要求真務實;減少程序性報道,“兩會”必要的程序除外,如“某某在會上先后發言”、“某秘書長主持會議”等無關緊要的程序必須刪除等,力爭把必發的會議新聞做生動。
1)兼顧法。對于確有新聞性的領導新聞,采用新聞性與宣傳性二者兼顧的辦法。突顯新聞性,加強宣傳效果,從導語到正文的開頭部分只涉及新聞性內容,不出會議鏡頭,后面簡化領導的講話觀點、要點,這個時候才出會議鏡頭。時長控制在30 s~1 min。2)分切法或拆分法。適用于市(縣)主要領導參加的具有新聞價值的重大會議、活動。也就是將新聞性內容與宣傳性內容分開,一方面將會議的新聞生實質內容從會議中遴選出來,不涉及領導,單獨做成純新聞;另一方面做時政新聞。分切方式有兩種:一是將屬于共生關系的宣傳性信息與新聞性信息分別展現,達到各自突出的傳播效果,比如主新聞配發相關背景。3)單獨發掘與宣傳性信息為非共生關系的新聞性信息。以獨特的視角進行展示,可不作為主新聞的配發。4)快報法。適用于市(縣)領導的一般性會議、活動。對于沒有新聞性內容,只有宣傳性內容的會議、活動可一律集納到新聞欄中,每個片長15~20 s,打捆播出。
縣(市)新聞單位由于人員、設備、技術所限,對會議報道需要改進的方面還很多。廣大新聞工作者必須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貼近群眾、貼近實際、貼近生活,不斷豐富自己的政治理論和業務素養,在進行新聞報道時要注意向上級臺學習,并根據自己的情況不斷進行改革,使會議報道從內容到形式常報常新,辦出自己的特色,做好黨和政府的喉舌,更好地服務于社會,服務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