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朱詩意
(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新聞所,杭州 310012)
公共領域理論最早是由漢娜·阿倫特在《人類條件》中提出的,后來經過尤根·哈貝馬斯在《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中對此理論進行開拓性研究而使其成熟[1]。在該書中,哈貝馬斯指出公共領域指的是介乎于國家與社會(即國家所不能觸及的私人或民間活動范圍)之間、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地方,它既“和私人領域是相對立的”,又以“公眾輿論領域”的身份和“公共權力機關直接相對抗”。哈貝馬斯認為,“私人集合而成公眾領域”,而某種接近于公眾輿論的東西能夠在其中形成。這里既不是處理私人事務的地方,也不是服從國家官僚機構的地方——公民們以不受限制的方式進行自由地討論、協商、交流,形成公共意見。所以,根據哈貝馬斯的論述,公共領域的特點即是這幾點:開放性、言論自由、探討公共事務、平等協商、承認差異性等。
自網絡誕生以來,學者就開始研究它與公共領域的關系——網絡能否成為公共領域新的春天?樂觀與悲觀兩種態度并存,但大部分學者還是對網絡之于重建公共領域的前景表示了肯定:“又網絡傳媒構成的公共領域是一種全民參與、網狀論辯、空前多元的新型結構,它不僅應對了大眾傳媒對理想公共領域的沖擊,而且開辟了重構公共領域的新時代。”
無論博客、微博,還是網絡論壇、新聞跟帖,它們最核心的內涵都是“網絡技術與文化”,微博與這些“網絡前輩”一樣,它所具有的最根本的力量是網絡力量,是網絡技術賦予它們能作為公共領域的核心要素。
同樣也是作為網民的“個人平臺”,微博從根本上說也仍可分為兩種博主——關心公共話題和關心私人生活——在國外私人生活甚至占更大比例,更多是作為一種社交工具而已。但在中國,它的公共性特征更明顯。這是因為“微博這種媒介形式對公共生活的影響,只是提供了可能性。一方面,微博所具有的全部特性是技術賦予它的,另外一方面,中國現在民意表達和溝通的渠道不夠通暢,導致微博的技術特性一經認識,就爆發出特別大的應用潛力。正是這兩者的結合,才造成微博在中國形成如此獨一無二的現象?!盵2]
2.1 140字“微傳播”的開放性 微博之“微”,即博主一條內容最多只能包含140字。針對“公共性”這一特點而言,我認為這“140字”的限定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哈貝馬斯所說的“開放性”。當然哈貝馬斯的“開放性”指的是這一公共領域對任何私人都是開放的,但當這一理論被移植到現實中時,我們會發現,有時候并不是“開放性”而是“參與的能力”更影響到公眾參與公共事務討論的興趣和程度。微博大大降低了公共事務參與這一門檻,人人都可以“出聲”并“及時交談”,這種“出聲”,限于微博的篇幅和形式,大多不考慮觀點和材料的充足,更不考慮論證的清晰,但它是集眾人之智以求真知的意見市場。
2.2 “轉發”實現的傳播效應 微博的傳播速度像是給各種信息插上了“光速的翅膀”,這種傳播效應有人稱之為“病毒式傳播?!币粭l信息,如果有足夠的價值,并且經由粉絲多的微博主發出,短短幾分鐘即可迅速傳遍網絡,可以說,在這之前,還沒有一種網絡平臺可以達到這種傳播速度,即使是論壇——很多公共事件的發端處,也沒有這樣的效應。當某件事有特別大的關注點時,你甚至可以看到整整一面幾乎都是有關此事的評論和轉發帖。這在突發事件中尤其明顯,如溫州動車事故、甘肅校車事故、重慶王立軍“休假式治療”等。即使不加評論,單純“轉發”也在另一種程度上形成了一股“無聲的力量”,杜駿飛認為,單獨來看網民的意見不成什么氣候,但是眾多意見匯流在一起,卻又能成為持之有據的民意訴求。
2.3 不斷突破的“言論自由” 網絡中的言論自由空間本就要比傳統媒體上大很多,而且網絡的技術特性決定了“雁過留影”——即使被刪除,但已有看到的網友下載或記錄下來了。
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言論自由”,“發表意見的自由”。微博在這方面的水平并不比其他網絡產品高,因為常??梢钥吹健皠h帖”現象。但是由于新浪微博在市場運營時的一個策略——邀請大量記者、媒體工作者來開博,并給加“V”,這使得微博更多的帶有了“媒體”色彩。一方面,由于技術容易,微博上有越來越多由普通人播報的“公民新聞”,比溫州動車事故就由微博最先傳播;另一方面,在目前中國的社會條件下,當媒體記者所獲得的新聞線索無法在傳統媒體上出現,他們就轉向微博——這里成為了他們以公民身份進行新聞報道的地方。
主持《2010中國微博年度報告》的上海交大教授謝耘耕曾對記者說,2010年輿情熱度靠前的50起重大輿情案例中,微博首發的有11起,占22%。諸多熱點事件,微博都發揮了重要作用。而截至到2011年11月22日,我國微博客用戶已經超過3億。郭美美引發紅十字信任危機、隨手拍解救乞討兒童、石門坎公益活動、獨立參選、免費午餐、官員直播開房、小悅悅事件、藥家鑫事件大討論,無一不是在微博上發酵,或是以微博為主要的傳播平臺。
在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理論中,“探討公共事務”并不是這里的唯一內容和目的,更重要的是“現實”的意義。這體現在兩個方面:1)公共領域中經由平等協商得到的結果可以被公共機構所了解;2)“私人組成各類獨立性團體,在這些正式或非正式組織中,成員和團體的互動形成特定的社會訴求和道德規范,也形成特定的風氣、氛圍、友誼和共同理想,從而有效地影響著整個社會的道德狀況,制約著國家政治權力的運作”。
在經過兩年多的發展,微博的力量已經延伸到了現實社會中,成為實際的社會團隊力量和對現實的約束力?!拔⒉┑氖姑谟趪^社會。無論是訴說不公、網絡報料,還是純粹觀資訊熱鬧、明星動態,網民的圍觀,又正在形成一種從虛擬回到社會現實的力量。”
3.1 突發事件的救助功能、維權工具 用微博維權、發布信息進行緊急援助,這可以說是將微博推向風口浪尖的最重要因素。有報告指出從2010年起,網民爆料的首選媒體變成了微博”。2011,這樣的現象則更為明顯,甚至還有“御史在途”這樣的官員在微博上實名舉報另一名官員的不作為。
微博維權的力量還體現在對于記者或其他公民的人身安全的保護上,僅近幾個月來,筆者就在微博上看到多條因采訪記者失去聯絡而由朋友緊急呼救的信息,這樣的帖子會引起極大地轉發率,形成強大的“圍觀”力量,如果記者或當事人真的遭遇危險,這股力量則會在一定程度上迫使施害方停手。
3.2 推動民間行動力 從2 010年底到2012年初這兩年時間里,由微博發起的幾次公民行動預示著微博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已經從虛擬的網絡世界延伸到現實世界,這里可以成為推動民間行動力的發源地。在哈貝馬斯的論述中,由獨立個人組成的獨立于國家的社團是公共領域重要的載體,但中國社會中較缺乏獨立的民間行動力,組團力量也常常容易“被非法結社、集會”,微博匯聚了較多關心公共事務、關心社會的人,而且參與者都是以私人身份,而非“代表誰”,所以為這種臨時的組團提供了可能性。
2011年春節期間,中國社科院學者于建嶸教授所發的“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微博,該微博不斷被轉發,形成強大的輿論傳播力量,最終使得網友們零碎的、非專業的行動,與現實中公安部門、媒體、人大代表及政協委員等社會力量結合在一起,形成了持續至今的微博“打拐”行動。另外還有類似的“免費午餐”、“大愛清塵”等公益活動,也是微博與現實力量的很好結合。
3.3 對現實的約束力 從根本上來說,曝光的影響力由網絡技術而帶來,早在幾年前,政府已經意識到“網絡”在這方面巨大的影響力,從“天價煙”到層出不窮的“官員雷語”,網絡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將官員置于“全民”監督的平臺上,雖然很多人對此不抱樂觀態度——因為出事的官員常常換個地方繼續做官,甚至還升職。但與網絡前的世界比較起來,今天政府等公共機構所受的監督已經遠超于從前,尤其在中國政府信息這樣不公開、不透明的社會中,網絡幾乎成為普通公民能監督政府的唯一途徑。例如2012年初,上海市政府公務員妻子微博“炫富”被稱為提貨姐,在微博中,提貨姐大曬市政府發給老公的年貨提貨券和各種福利,遭到了網友的人頭搜索,最后不得不出來道歉說明。
3.4 對微博現實影響力的反思 總體來說,微博的“熱鬧”還是主要在網絡上,因為政府官員開微博的并不多,所以這些知識分子的討論能否被決策層看到還是疑問。同時,微博世界對現實的影響力還處于初級階段,限于維權、圍觀、緊急救助,但與現實的民間力量仍有較大的斷裂。而且最重要的一點,發起人一般需要名人,或者也需要名人的轉載才會有效果,缺乏民間行動的實際效果評估。
但不可否認,在今天中國的政治環境下,微博的現實影響力已經越來越大,這從政府對微博的重視程度上也可略見一斑。
[1]朱燕. “對微博語境下公共領域建構的思考”. 新聞世界,2011(11):155-157.
[2]石劍峰. “胡泳談全民微博與公共參與”. 東方早報,2010 (12):B02.